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5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79篇
电工技术   10篇
综合类   28篇
化学工业   36篇
机械仪表   5篇
建筑科学   4篇
矿业工程   17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29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油气聚集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口盆地自新生代以来,曾先后受到不同方向张应力的作用,造成了不同时期构造体系的交叉叠合.中中新世以来构造运动强烈,并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对油气的运移与聚集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平凹陷的剧烈断裂和断陷活动始于始新世,并在同期沉积了巨厚的文昌组.晚渐新世以后,由于断裂活动非常微弱,在成熟的烃源岩与其上地层之间缺乏有效的油源断层,因而自生自储、近距离运移可能是开平凹陷油气聚集的基本特征.在凹陷内部,因重力滑动和欠压实泥岩共同作用所形成的KPll-1构造带可能是该区最具有油气远景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储集层特征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营凹陷可分为北部陡坡带、中央隆起带和南部缓坡带,由于地质背景有差异,古近系砂岩储集层在不同地区的特征不同:北部陡坡带以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为主,进入晚成岩期的时间早,深度浅,次生孔隙发育中等,主要分布在1650-2450m深度,3200-3500m深度存在第二次生孔隙带,碳酸盐溶蚀和胶结作用在垂向具有分带性;中央隆起带以浊积扇砂岩为主,但由于断裂发育,酸性水活跃,进入晚成岩期的时间也较早,次生孔隙最发育,又分布范围大,1800-3500m深度均发育次生孔隙,碳酸盐胶结弱,储集层物性最好;南部缓坡带以滨浅湖和三角洲沉积为主,进入晚成岩期的时间晚,次生孔隙发育少,北部和中部物性相对差。图4表1参31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古近系烃源岩超压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统计分析1307口探井实测压力系数和83l口探井使用的钻井液密度数据,发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段、沙四段普遍存在异常超压,超压(压力系数1.1-1.5)主要出现在2100-3500m深度,强超压(压力系数大于1.5)主要出现在2800-3500m深度。东营凹陷沙三段、沙四段主力烃源岩超压平面分布具有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总体特点,超压主要分布在洼陷带、断裂构造带和中央背斜带上。烃源岩压力系数等值线北部陡坡带比较密集,南部缓坡带相对稀疏。生油洼陷中心附近异常高压带的分布与生油洼陷基本一致,洼陷深陷区压力系数很大,向周围斜坡和构造高部位呈辐射状逐渐减小至正常,压力分布带与洼陷、边缘斜坡和构造较高部位的欠压实与压实带发育、分布规律的一致性很好。图3表l参9  相似文献   
4.
油气运移的条件和油气运移的特征决定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沾化凹陷南斜坡不整合面、断层以及各层系储集砂体的空间配置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控制了油气分布。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以不整合面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沾化凹陷南斜坡的油气藏都是油气经过两种或多种输导层阶梯式运移而形成的。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系统的末端和边缘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指向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韩江凹陷重磁异常、地震剖面以及周边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在韩江凹陷内确定断裂12条,其基底岩性由四种类型组成——中生代酸性—中性岩浆岩、中生代中基性岩浆岩、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夹沉积岩及时代未定地层.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耐熔垂性能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珂  陈华来 《中国塑料》1996,10(3):18-21
本文了共聚、共混、填充等技术改进聚丙烯耐熔垂性能的规律,并对改性后聚丙烯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油基钻井液组分对其沉降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液类型、油水体积比、内相盐种类、加重材料粒径大小和种类会对油基钻井液的沉降稳定性能产生影响。静态沉降条件下基液黏度越大,体系油水体积比越小,体系沉降稳定性能越好。以NH4Ca(NO3)3为内相的油基钻井液体系沉降稳定性能优于甲酸盐、氯化钙和氯化钠内相钻井液体系。加重材料颗粒的粒径越小,沉降稳定性能越好,动态剪切和静态沉降条件下Mn3O4为加重材料的油基钻井液沉降稳定性能都优于其他加重材料体系。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油气成藏定量研究是油气勘探研究的难点。文章基于三维地震、测井以及录井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富集模式和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油气主要富集在走滑反转带和断隆带两类构造单元,具有两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其中,走滑反转带新近系的油气运移能力受油源断层的活动强度和古近系区域盖层厚度共同控制;断隆带新近系油气运移的能力受仓储层的输导脊和切仓断裂共同控制。并建立了两类不同成藏模式下表征油气输导能力的定量模型和公式。进一步指出,新近系构造-岩性圈闭在具备供烃条件时,其成藏规模仍受到"断-砂"接触程度的控制。砂体与油源断层的总接触面积越大,其内部油气充满度一般越高。  相似文献   
9.
长石溶解及其次生孔隙的形成对砂岩储层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有利孔隙发育带,利用长石溶解-沉淀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结合薄片分析、孔隙度和渗透率资料,开展了对沙三段长石次生孔隙发育的研究。结果显示,现今的地层水多有利于长石沉淀,部分区域发生长石溶解。结合孔隙度平面分布图和镜下薄片分析可知:孔隙度发育较好的区域主要是钾长石发生溶解,钙长石ΔG<-15 kJ/mol溶解速率较快和钠长石ΔG<15 kJ/mol沉淀速率较慢的区域。此外,粘土矿物(高岭石等)在长石溶解形成的次生孔隙中的沉淀,降低了储层的渗透率;且在埋深超过3 000 m的区域,地层水中的SiO2(aq)沉淀速率的显著加快降低了储层孔隙度。综上:埋藏环境中,长石的溶解对于次生孔隙的贡献十分重要,但是如果其副产物未发生迁移则对次生孔隙的贡献较小,并且较高的粘土矿物含量会降低储层的渗透率。本文对于利用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预测储层发育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硅化碎屑岩以粒间石英晶体孔隙式充填、强烈石英次生加大为特征,局部地区甚至发生低变质作用,表现为变余砂状结构,这在国内外含油气盆地中是极为少见的。运用地震、测井、岩石学和单颗粒锆石U-Pb测年等技术手段,揭示了硅质碎屑岩的地质特征,首次通过锆石测年证实了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存在火山活动。硅质热流体活动证据主要体现在硅质脉体发育,呈多期充注特征,石英颗粒次生加大强烈,岩石甚至出现变余砂状结构;粒间粘土几乎全部热蚀变为黑云母和白云母,并可见"帚状"正在生长的云母类矿物;岩石中发育大量集块状和集簇无序状黄铁矿,不同产状的黄铁矿为多期次热液成因;热场发射扫描电镜下识别出黄铁矿-重晶石-独居石-方铅矿-金红石-硬石膏热液矿物组合。深部硅质热流体进入储层,碎屑石英颗粒产生强烈次生加大,加大石英和硅质沉淀完全充填粒间孔隙,对储层起破坏性作用,但硅化作用大大增强了地层的脆性,在后期构造运动作用下产生大量断裂和微裂缝网络。另外,热液流体溶蚀了储层中的长石类矿物,产生大量长石粒内溶蚀孔和铸模孔,在裂缝沟通下形成了孔隙-裂缝型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