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2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202篇
电工技术   278篇
综合类   298篇
化学工业   495篇
金属工艺   201篇
机械仪表   230篇
建筑科学   378篇
矿业工程   299篇
能源动力   105篇
轻工业   450篇
水利工程   247篇
石油天然气   176篇
武器工业   30篇
无线电   4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69篇
冶金工业   206篇
原子能技术   98篇
自动化技术   610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213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28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136篇
  1992年   149篇
  1991年   109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4年   3篇
  1966年   5篇
  1959年   4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高密度聚乙烯/有机改性蒙脱石(PE?HD/OMMT)复合材料中改性剂及PE?HD对蒙脱石(MMT)插层和剥离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OMMT中不同负载量的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阳离子(OTAC+)在MMT中的排列方式以及对MMT插层的影响。此外,搭建了PE?HD/OMMT复合材料模型,编写MS Perl脚本提取了OTAC+与MMT和PE?HD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来研究双螺杆挤出机机筒温度在463 K下对MMT剥离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OTAC+负载量的提高,其在MMT片层中依次呈现为单层分布、双层分布和假三层分布;同时,OTAC+负载量的增加致使MMT的层间距有所增加,但MMT并未发生剥离;模拟时间在90~95 ps内时,PE?HD/OMMT复合材料模型中顶层和底层MMT间的相互作用能由-24.53 kcal/mol转变为3.54 kcal/mol,说明MMT发生了剥离,此时MMT的层间距为91 ?。  相似文献   
2.
民用建筑设计中通常存在空间净高不足的问题。为充分利用有限的建筑空间,基于BIM参数化技术建立空间净高优化方法。首先进行Revit三维建模,应用Navisworks平台对建筑空间管线进行碰撞检测,结合管线排布原则进行初步优化;继而结合Dynamo可视化编程开发参数化插件,以自动检测空间净高,对管线排布进行二次优化,直至达到目标净高。以某高铁客运站工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原有楼层高度的基础上,可通过对管线的合理布置与优化,便捷高效地充分利用建筑室内空间而增加净高。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循环冲击状态下砂岩力学及损伤特性,采用分离式Hopkinson压杆试验装置对红砂岩进行不同入射幅值的循环冲击试验,通过Weibull分布统计损伤模型分析了红砂岩损伤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以90 MPa入射应力进行循环冲击试验时,随着循环冲击次数的增加,动态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应变以及平均应变率则正好相反,第一次冲击有助于提高红砂岩的抗压强度;随着入射幅值的增大,当以100 MPa、110 MPa、120 MPa入射应力冲击时,动态强度、变形模量和循环次数逐渐减小,最大应变和平均应变率逐渐增大,基于Weibull分布的损伤模型可以反映此材料的损伤演化特性,累积损伤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而增大,累积单位体积吸收能与累积损伤规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岩样出现失稳破坏为大块时的累积损伤均在0.8左右,没有明显的变化。研究结果为矿山岩体安全防护及正确评价岩石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
泵送剂作为改善充填料浆流动性能的添加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矿山,但泵送剂对料浆凝固后充填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却尚不明确。针对某矿不同泵送剂掺量的充填料浆,开展了料浆塌落度试验、流变试验 、充填体试块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及试块电镜细观试验。结果表明:泵送剂对塌落度呈非线性梯度影响,随着泵送剂掺量不断增加,同剂量的泵送剂对塌落度的影响能力慢慢减弱;屈服应力与塑性黏度均随泵送剂掺量 的增加而降低,泵送剂掺量在超过3%后,屈服应力的下降幅度明显减缓,而对于塑性黏度,掺量超过2%时,其下降幅度就已经开始明显减缓;泵送剂对3 d养护龄期试块强度的影响较弱,而对于7 d、28 d养护龄期试 块,掺量为1%和2%时,对充填体抗压强度的影响是正面的,当掺量大于2%时,充填试块抗压强度呈下降趋势;掺量在1%时充填试块的细观结构是最致密的,随着泵送剂掺量的增加,大孔隙逐渐增加。综合考虑泵送剂 成本、料浆流动性及抗压强度,针对试验中的料浆配比,推荐泵送剂掺量为2%。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玉米醇溶蛋白与D-木糖在65%(V:V)乙醇溶液中的美拉德反应及所得美拉德反应产物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姜黄素纳米颗粒中的应用。方法将玉米醇溶蛋白与D-木糖在乙醇溶中加热,利用所得产物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姜黄素纳米颗粒,并对纳米颗粒进行表征。结果当D-木糖与玉米醇溶蛋白混合质量比为2:1、反应体系pH值为13.0、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90 min时,反应体系的A290和A420值最大。利用在该条件下得到的美拉德反应产物通过反溶剂法制备姜黄素纳米颗粒,与未经修饰的玉米醇溶蛋白按照相同方法制备的姜黄素纳米颗粒相比,前者在水中的分散性明显提高,包埋效率和载药量分别显著增加113%和56%,且具有更好的缓释性能和贮藏稳定性。结论美拉德反应修饰的玉米醇溶蛋白在反溶剂沉淀法纳米颗粒的制备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肥料中硫氰酸根(SCN-)测定的实验室间比对为例,优化的Excel模板依据GB/T 6379.2—2004/ISO5725.2—1994,自动进行柯克伦检验及格拉布斯检验,剔除离群值后自动计算方法重复性与再现性。以15个实验室、4个测试水平、2次平行测试的实验数据处理实例对模板进行说明。结果表明,该模板采用Excel自带函数功能,基本实现了离群值检验、判定,方法重复性与再现性确定的全自动计算,为制订国际标准时开展的实验室间比对所必需的重复性与再现性测定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五台山藜麦发酵浓浆达到最佳感官品质时的发酵工艺。方法以藜麦酶解液为发酵基质,选用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混菌发酵,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考察接种量、发酵时间、菌种比例3因素对感官品质的影响,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确定最优发酵工艺参数。为避免感官评价方法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采用模糊数学法得到各样品感官评分。结果经Design-Expert V8.0.6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确定藜麦发酵浓浆生产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接种量2.83%,发酵时间10.04 h,菌种比例2.08:1。在此优化条件下得到的藜麦发酵浓浆最终感官得分为92.5分,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相符。结论响应面试验设计可用于藜麦发酵浓浆发酵工艺优化。藜麦发酵浓浆组织状态良好,酸味爽口且口感细腻爽滑,满足人们对其感官品质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微流控芯片可以操控微纳尺度上流体,借助尺度效应的帮助进行检测,具有检测过程迅速、检测准确、试剂消耗量小等特点,常应用于高效筛选、分析化学、食品安全、环境检测等领域。伴随微流控技术的发展,聚合物材料逐渐取代传统的玻璃、硅等材料成为微流控芯片的主流基体材料。面向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质的微流控芯片,开展了设计、数值模拟仿真、注塑模具设计及微流控芯片注塑成型的全过程研究,对未来微流控芯片的大规模注塑制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最后也对未来微流控芯片与注塑加工工艺相结合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2016~2018年在崇左市龙州县开展12个甘蔗品系1年新植2年宿根的广西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崇左区试点所有的12个参试品系的产量和产糖量均比对照增产。桂糖08-1589表现植株高度中等,分蘖力强,中茎,有效茎多,易脱叶,宿根性好,抗病性好,抗倒伏,年平均蔗茎产量和产糖量分别为79978.52和12421.55 kg/hm2,平均蔗糖分为15.45%,比对照高了1.07个百分点,为早熟高产高糖品种,是本轮区试工农艺性状综合表现最好的品系,推荐在本区域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