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50篇 |
免费 | 203篇 |
国内免费 | 6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20篇 |
综合类 | 265篇 |
化学工业 | 249篇 |
金属工艺 | 172篇 |
机械仪表 | 221篇 |
建筑科学 | 448篇 |
矿业工程 | 72篇 |
能源动力 | 123篇 |
轻工业 | 328篇 |
水利工程 | 66篇 |
石油天然气 | 109篇 |
武器工业 | 9篇 |
无线电 | 33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81篇 |
冶金工业 | 150篇 |
原子能技术 | 16篇 |
自动化技术 | 14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68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91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76篇 |
2016年 | 80篇 |
2015年 | 109篇 |
2014年 | 145篇 |
2013年 | 145篇 |
2012年 | 210篇 |
2011年 | 242篇 |
2010年 | 159篇 |
2009年 | 161篇 |
2008年 | 115篇 |
2007年 | 188篇 |
2006年 | 165篇 |
2005年 | 153篇 |
2004年 | 118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90篇 |
2001年 | 82篇 |
2000年 | 72篇 |
1999年 | 57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5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在探讨“平坦”模糊数及其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模糊内部收益率的概念;并利用Prade与Dubois提出的比较两个模糊数大小的指标,给出“近似相等”的概念;从而给“模糊内部收益率”的计算提供了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电脑横机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了基于嵌入式的电脑横机控制系统,采用了S3C2410为主处理芯片,通过FPGA扩展端口,系统读取织物花型数据,控制横机各个动作子系统来完成编制动作,该电脑横机控制系统与传统电脑横机系统相比较,工作效率高,可移植性强。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一种适用于中小型高压电机定子梭形线圈绕制的制动绕线架,它在生产过程中起了减少铜扁线绝缘损伤的作用,并能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真空蒸发的方法制备出玻璃衬底ITO/TPD/Alq/A1结构的有机发光器件(OLED)。改变有机层的厚度, 比较不同厚度下OLED的各项性能的差异,包括工作电压,发光效率。实验发现无论增大空穴传输层TPD的厚度 抑或是发光层Alq的厚度都会增大器件的工作电压。发光层Alq厚度的增大还能引起发光效率的增大,而TPD厚 度的增大对发光效率的影响则是复杂的。对于上述现象用隧穿理论以及直带模型进行了解释。对制备高亮度, 高效率低损耗的OLED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OLED背光源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因其白光材料的多样性、制程的简单性和成本低廉性,特别是其面光源的属性,相较于电致发光二极管(LED)的点光源,更有望成为未来液晶显示器件背光源的主角。介绍了OLED背光源关键技术的最新进展,分别阐述了白光OLED发光效率的提升,OLED器件稳定性和寿命的提高,OLED制备的最新工艺,偏极化的OLED技术,OLED背光源与液晶显示面板匹配技术,还介绍OLED背光源产业发展及发展现状,并对OLED背光源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在山东省国税系统全面推行的电子完税系统,文章从系统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出发,详细论述了该系统的主要思想和开发过程。最后总结了系统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8.
W. Fredriksz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2005,34(9):1230-1241
Heat sink very-thin quad flat package no-leads (HVQFN) packages soldered with Sn-3.8Ag-0.7Cu on metallized laminate substrates
have been put to thermal aging. Temperatures from 140°C to 200°C for times up to 30 weeks were applied. The solder joint microstructure
develops intermetallic compound layers and voids within the solder. Due to this, the mechanical reliability of the HVQFN inner
lead solder joints is degraded. The intermetallic layers are of the type (Cu, Y)6Sn5, with Y=Ni, Au or Ni+Au, as well as Cu3Sn, and follow a power law with aging time: X=C·tn, where n=0.4 to 1.9 depending on temperature. The voids within the solder are attributed to Sn depletion of the solder in
favor of the growth of (Cu,Ni)6Sn5. They are more pronounced the less the solder volume is in proportion to the intermetallic diffusion area. The amount of
voids is quantified as a percentage of the residual solder. The time to reach the failure criterion of 50%, i.e., t50%, is related to the absolute temperature according to an Arrhenius equation with an activation energy Ea=0.95 eV. This equation is used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maximum allowable temperature at a certain required operating lifetime. 相似文献
9.
Current technological possibilities for implementing multi-service networks include both single technology ATM or IP networks and multi-technology networks such as SONET-based or flat networks. However, regardless of the technology employed, the synthesis problem – to optimally route traffic and divide the network's transmission resources between its virtual links – remains of prime importance.In this paper, we review, compare, and classify the extensive recent literature concerning multi-service network synthesis methods. In order to do this, we propose a typology based on switching and control strategies and a general notation that reflects the layered nature of the network. Technology independent mathematical models describe the various, essentially different, approaches presently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