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9篇
  免费   644篇
  国内免费   219篇
电工技术   1161篇
综合类   667篇
化学工业   195篇
金属工艺   144篇
机械仪表   356篇
建筑科学   1909篇
矿业工程   218篇
能源动力   128篇
轻工业   38篇
水利工程   251篇
石油天然气   218篇
武器工业   27篇
无线电   47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31篇
冶金工业   127篇
原子能技术   12篇
自动化技术   91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394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511篇
  2011年   537篇
  2010年   417篇
  2009年   433篇
  2008年   425篇
  2007年   475篇
  2006年   373篇
  2005年   373篇
  2004年   256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炜辉  郑玉辉  谭政  孟宝 《建筑结构学报》2022,43(6):142-154+175
为研究不等跨顶底角钢腹板双角钢连接组合梁柱子结构的抗倒塌机理,对一个缩尺比1/3的两跨三柱型梁柱子结构进行了单调静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压拱机制主要提高了组合梁负弯矩区的受弯承载力,通过增强梁机制可以提升子结构的倒塌抗力,角钢发生断裂后,楼板迅速连结剩余构件形成新的传力路径,悬索机制显著发挥;因短跨组合梁率先发生破坏,子结构效能发挥效率仅为83%。在考虑子结构各部件接触关系及损伤演化的基础上,通过组件法对梁柱连接部件进行合理简化;基于OpenSEES形成高效的数值方法,并基于纤维模型进行参数分析,明确高跨比对子结构抗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高跨比较小梁的高跨比大于1/14,高跨比较大梁退出工作后,剩余结构无法提供更高的抗力,角钢断裂时子结构达到峰值荷载;当梁的高跨比小于1/17,钢筋在小变形阶段进入受拉状态,受压区混凝土与钢筋的应力异向加速混凝土的强度退化,并削弱组合梁受弯承载力;高跨比较大梁主导梁机制的发展,其退出工作后梁机制开始下降;双跨梁的不对称轴力可使压拱机制提前退出工作,有利于悬索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对原始红绿蓝(RAW)和标准红绿蓝(sRGB)2种格式的真实噪声图像的去噪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阶梯式图像去噪方法。第一阶段,利用单个通道内空间结构信息对图像各个通道独立去噪,获得初步去噪结果。第二阶段,利用噪声图像在不同通道的相关性进一步去噪,获得增强的去噪结果。在所提方法中引入误差反馈机制来减少采样带来的信息损失;使用密集残差连接模块使得提取到的噪声图像特征能更有效地复用和传播;利用通道注意力使得网络有选择性地增强信息量大的特征,抑制无用特征。将所提方法与常用的其他去噪方法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达姆施塔特噪声数据集的RAW/sRGB数据集上,所提方法分别达到了49.55 dB和39.55 dB的峰值信噪比(PSNR);在跨通道数据集达到了39.52 dB的PSNR,较目前绝大多数方法具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在非线性分析平台OpenSEEs上,根据设置带削弱段连接板的钢柱脚构造形式及受力特征,以模拟关键部件的力学特征为主,建立可反映柱脚节点在弯矩与轴向力耦合作用下受力性能的简化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简化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以连接板削弱段的宽厚比和横截面面积,以及轴压比为参数,建立了9个有限元模型,研究柱脚节点的抗震性能和滞回特征。结果表明:柱脚节点的受弯承载力与连接板削弱段宽厚比无关;当连接板削弱段横截面面积扩大至原来的4倍时,受弯承载力提高至原来的2.3倍;当轴压比由0.2(轴压)变为-0.2(轴拉)时,受弯承载力降低了66.9%。柱脚节点的耗能能力受轴压比的影响较小;当连接板削弱段宽厚比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时,耗能能力提高了23.5%;当连接板削弱段横截面面积增加为原来的4倍时,耗能能力提高至原来的4.2倍;柱脚节点的自复位能力与连接板削弱段宽厚比无关,与连接板削弱段横截面面积成反比,而与轴压比成正比。综上可知,在恒定的轴压比下,可通过减小连接板削弱段的宽厚比来提高柱脚节点的耗能能力,通过调整连接板削弱段的横截面面积平衡柱脚节点的耗能能力与自复位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在高应力反复拉压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及工作机理,采用堆焊成型套筒及开槽钢筋设计制作了4个接头试件,对其进行高应力反复拉压试验和单向拉伸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接头试件在20次高应力反复拉压后残余变形约为0.1mm,接头具有较为稳定可靠的使用性能;高应力反复拉压作用对接头的破坏形态和承载力基本无影响,对接头的变形性能有一定影响,钢筋屈服前刚度降低约40%,拉断时伸长率约增加26%;套筒端部区段钢筋的应变分布曲线在拉、压阶段明显不同。经20次循环后,套筒端部区段钢筋在最大拉载时的应变值趋于一致;高应力反复拉压作用对套筒的轴向应变和环向应变基本无影响,钢筋屈服前套筒的约束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漳州市某超高层项目为例,针对超高层密集布筋区埋入式型钢柱脚与钢筋的深化设计、地脚螺栓的定位预埋、型钢柱脚支撑体系设计、节点钢筋穿插连接施工、埋入式型钢柱脚安装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法,解决了埋入式型钢混凝土柱脚的地脚螺栓精准预埋、与底板密集钢筋穿插连接施工、悬空支撑稳定等一系列施工技术难题,既满足了设计方案的要求,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了查明南泥湖露天矿区采场范围内水力联系及矿坑涌水量,分析了含水层类型及其富水性特征,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的基本特征等,基于此,采用长期水文监测、示踪试验及水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及矿坑涌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及相互转换关系;并分析了露采矿坑的涌水因素以及预测了露采矿坑涌水量,主要包括矿坑大气降水补给量、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补给量。研究为后期水文地质监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张继松  敖跃飞  倪闽 《江西水利科技》2022,48(3):211-213,217
为提高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实施方案编制质量,更好地参加全国竞争性立项,本文分析研究了江西省55个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实施方案和相应的专家评审意见,对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存在的符合性、完整性不够,实施范围情况调查不准等七个方面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可为实施方案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消除填充墙对框架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钢管混凝土框架变形能力强、延性好的优势,采用在钢管混凝土框架柱与填充墙间预留缝隙,填充墙与型钢梁间柔性连接的构造措施。为验证该种连接的可靠性,研究钢管混凝土柱框架-整体装配式填充墙的抗震性能及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1个足尺单榀两跨两层框架填充墙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基于试验,分析了填充墙的损伤演化过程、钢管混凝土柱框架和连接件的变形及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钢管混凝土柱框架-整体装配式填充墙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强;加载点极限移位角达1/41时,整体结构仍具有稳定的承载力,延性较好;装配式填充墙板-框架间的柔性连接,削弱了框架传递给填充墙板的荷载,延缓和减轻了整体装配式填充墙板损伤;填充墙板与装配式钢框架整体连接可靠,发挥了框架变形能力强、延性好的优势;整体结构后期承载能力稳定,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安全储备。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钢结构转换柱连接的抗震性能及其恢复力特性,对不同上柱长细比(8.9和12.5)与轴压比(0.2和0.4)的4个钢管转换柱连接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试验,记录并分析了其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轴压比和矩形钢管长细比的增大,转换柱连接的P-Δ效应加剧,构件的承载力逐渐降低。通过理论计算提出骨架曲线特征点计算式,得到理想双折线骨架曲线恢复力模型。同时,考虑累积耗能与变形对构件性能退化的影响,引入一个适用于传统风格建筑转换柱连接的损伤模型,确定了柱连接构件在每次滞回循环后的累积损伤指数,基于试验拟合结果定量描述其卸载刚度等力学性能指标的退化规律。最终给出转换柱连接构件在各受力阶段具体的滞回规则,得到考虑损伤效应的传统风格建筑钢转换柱连接的恢复力模型。经比较,所建议的考虑损伤效应的恢复力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程度较高,能够很好地描述传统风格建筑钢转换柱连接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征与滞回特性。  相似文献   
10.
董越 《建筑结构》2022,52(1):36-40
冰雪小镇文创商街北区地上部分平面尺寸东西长约300m,南北长约260m。利用8#楼和9#楼之间的连桥设置两道结构缝,将8#楼、9#楼和连桥分成三个独立的单体。主楼部分采用钢框架+树状结构,树状结构分级节点和顶部节点均为铰接节点。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软件判定结构单元稳定的方法,得到树状结构单元形成稳定体系的判定准则,并以此结论为屋面构件布置的原则,进而建立整体屋面体系。讨论了树状柱单元连接节点刚接连接和铰接连接各自的利弊,并给出相应的选取准则。8#楼、9#楼之间的连桥屋盖为悬索结构,比选了四种悬索结构方案。结果表明,V形桅杆悬索方案背索垂直设置即可平衡承重索索力,本项目连桥屋盖的结构体系最终选用此方案。向桥面外侧倾斜的桅杆柱可与落在桥面上的防风索组成稳定的三角形,从而确保玻璃屋顶在垂直于桥面方向有良好的侧向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