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1篇
轻工业   2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实际经验出发,给出便携卫星站在新闻采集中的新型应用方案,并对现有系统提出了必要的技术改造建议。文章从适合应用于新闻采集领域的便携卫星通信天线系统结构出发,结合编码调制一体化DSNG系统设计及选型,辅以配套支撑系统的建设,以及适合特殊需求的系统集成方案,完整的给出了可以实际应用的便携卫星站新闻采集系统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
泡沫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我国正着手淘汰发泡塑料餐具。本文对纸浆模塑制品的优点 ,应用及所用施胶剂 (抗水剂 )的开发情况作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3.
超级双相不锈钢高温塑性变形过程中由于铁素体和奥氏体两相变形机制的不同,使得在成型过程中极易产生裂纹从而导致产品报废。本试验根据相关国家标准,通过无损检测、拉伸试验、显微硬度试验并结合显微组织分析对超级双相不锈钢S32750成形工艺中的温度参数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选定的变形量下,随着温度的升高,铁素体数量显著增加,铁素体相的强化作用将会大于晶粒长大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得试样抗拉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伸长率达到峰值32%后开始降低。因此最佳的高温塑性变形温度为1200℃,并对此钢种的锻造工艺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金相组织和扫描电镜观察,着色渗透方式研究了不同高温塑性变形工艺对S32750双相不锈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00℃试验条件下,变形道次和变形量显著影响试样力学性能。随着变形量增大,组织细化,抗拉强度提高。变形过程中部分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变形孪晶增加,塑性变形方式由滑移逐渐转变为滑移与孪生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弹簧的失效模式主要有断裂(折断)、变形(永久应变)和损耗(腐蚀、磨损等),运用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检测等手段对55Si Cr弹簧钢丝Nakamura旋转弯曲疲劳断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钢丝近表面90μm左右大尺寸夹杂物是导致弹簧疲劳断裂的直接原因,该夹杂物主要成分为94.5ZrO_2-5CaO(wt%),属于连铸过程中典型的外来宏观夹杂物。因此,在炼钢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耐材质量,防止由其带入钢水中的外来宏观夹杂物影响钢材质量。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提高生产效率的RAD工具,Delphi被广大程序员用于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Delphi的使用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持。本文将介绍Delphi是如何实现多态这一面对象编程的核心概念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微生物果胶酶的不同用途,介绍了其分为原果胶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裂解酶和果胶酯酶,并着重介绍了利用果胶酶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分解细胞间质中的果胶物质和生产果胶低聚糖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描述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行为习惯变化入手,分析了新华社在视听新媒体业务中的优势和劣势,从技术视角对建设新华社视听新媒体业务提出了方案,并着重描述了方案在移动互联网中的盈利模式.作者提出将智能电视服务模式注入新华社视听新媒体业务,通过"平台+终端+应用"的方式,整合互联网资源,突出在多屏时代融合发展的思路,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构建一个符合OT T服务模式的虚拟播出渠道,并通过社交媒体和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个人移动终端与受众的有效互动,最终搭建一个"智能信息发布生态系统",为用户和受众提供服务,从而将以单向传播为主的视听新媒体带入双向互动的移动互联网世界.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现有电视媒体采用的传统视频直播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对比,提出了现有技术手段的不足,并由此引出在网络融合、终端融合、业务融合的大趋势下,3G移动通信技术在传统视频直播技术领域中进行应用的可能性,分析了3G视频直播技术的优势以及不足,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最后展望了移动通信与传媒技术发展可能存在的融合之处与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在实际的方法验证过程中,由于在部分试验方法中缺乏适用的标准物质,不能够比较直观、简单的进行结果的有效性评定,只能通过F检验法、T检验法的统计知识来确保结果的有效性。因此本文主要对F检验法、T检验法在方法验证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