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3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2篇 |
综合类 | 26篇 |
化学工业 | 13篇 |
金属工艺 | 11篇 |
机械仪表 | 34篇 |
建筑科学 | 57篇 |
矿业工程 | 12篇 |
能源动力 | 33篇 |
轻工业 | 26篇 |
水利工程 | 50篇 |
石油天然气 | 38篇 |
无线电 | 3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4篇 |
冶金工业 | 14篇 |
自动化技术 | 4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黏性泥沙絮凝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絮凝是黏性泥沙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也一直是泥沙基本理论和运动规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课题,对絮凝过程与机制的研究是理解、模拟和预测黏性泥沙及其携带物质输运规律的关键.总结了黏性泥沙絮凝机制、絮团特性和影响絮凝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并分析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主要有三方面:对黏性泥沙生物絮凝过程与作用机理的精细化研究薄弱;... 相似文献
5.
防漏是房屋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这对于工程质量控制具有关键的意义,它关系到业主的基本生活质量。房屋渗透施工技术在长期的施工中根据不同的施工环境发展出了不同的施工方法,在具体的生产施工中,需要根据环境需求,认真参考施工准则,选择出最合适的施工方案,本文就重点研讨房屋施工防漏方面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8-2014年逐月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在长江口徐六泾的定点观测数据,分析了河口控制站徐六泾的悬沙絮凝特性,研究给出絮团粒径与有效密度及沉速的关系。统计表明絮团平均粒径变化范围20~120μm,比分散颗粒中值粒径(平均5.3μm)大一到两个数量级。絮团的分形维数主要在1.8~2.4,有效密度变化范围70~600kg/m~3,其随絮团增大呈减小趋势。洪枯季对比表明,洪季絮团沉降速度比枯季大18%,平均沉速分别为0.26mm/s和0.22mm/s,比以往估算得到的长江口浑浊带絮团沉速小。由此说明为更好认识流域到河口的泥沙输运过程,有必要针对长江河口不同区域进行分段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利用室内环形水槽及高倍摄像设备,定量研究了不同悬沙浓度及紊动剪切对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特性的影响。试验中观测到的絮团粒径为分散颗粒的几倍到几十倍,絮团中值粒径随着水体紊动剪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的中值粒径约为150μm,出现在紊动剪切为30 1/s条件下。悬沙浓度的增大促进絮团的发育,在350 mg/L条件下形成的絮团整体粒径比150 mg/L条件下的更大。絮团中值沉降速度在0.7~3.4 mm/s之间,絮团最大的中值沉速出现在紊动强度最大时65 1/s,此时所形成的絮团结构密实,有效密度较大。絮团有效密度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研究表明,采用变分形维数方法,对有效密度随粒径变化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析市政管网建设措施,有效治理城市内涝问题,以南方某城市内的市政管网建设项目为例,通过计算当地的暴雨强度、调查积水点情况、明确管网建设需求,对市政管网建设措施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设置管网终端、做好积水点管网改造建设、及时更换老旧管网设施几项基于城市内涝的市政管网建设措施,深入分析了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为...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比较不同工况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的热力学特性,找出机组热损失产生的位置和原因,为机组的优化运行和节能改造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首先采用热量法的正平衡法来计算机组的热效率;其次用反平衡法计算该机组的?损失,将计算结果与正平衡法相校核并加以分析;最后用?方法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进行能量损失和效率计算。比较热量法和?方法的计算结果发现:燃气轮机负荷增大对联合循环?损失和?效率影响较大,使得机组?效率也有所提高;机组?效率随着环境温度的上升稍有降低;燃气轮机?效率的变化决定了机组?效率的变化趋势,采用热电联产可有效提高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运行经济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