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水利工程   5篇
无线电   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系统总结中国自然灾害风险主要特点和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现状特征,全面梳理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综合防灾减灾面临的三大挑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实施性的五大战略对策。一方面,未来100年中国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增大,荒漠化、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趋势将进一步加重,全球气候变化所引发的各类巨灾和由此触发的各类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并发性、群发性、异常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同时是世界上进口石油资源的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将持续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各类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应全面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建立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高应对突发灾害和巨灾的应急能力;推动建立区域综合防灾减灾范式,系统实施绿色经济战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2.
3.
在梳理中国气象局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特别是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思路和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分析了省级以下现代天气业务集约化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优化省市县三级的重点业务分工、改进预报预警技术和业务流程、完善相关业务标准、创新基层一体化业务服务方式、进而推进核心气象业务集约化发展的建议,包括:①实施“预报核心上移、服务重心下沉”战略,逐步建立适应气象服务体制改革要求的业务布局。强化省级大数据(基础数据、预报服务产品库和综合一体化平台等)环境部署、精准化天气预报技术路线及流程的革新、灾害性天气预警技术把关等业务核心地位,强化市级短期精细化要素预报订正和气象服务社会化的组织与协调,强化县级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的社会化组织和协调、灾害性天气及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职能。②创新基层海量数值天气预报(NWP)产品集成应用方式,关注气象要素格点、情景预报技术发展,探索综合业务平台升级以及预报产品无缝隙、网格化、精细化制作技术。③进一步理清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的上下级分工,创新管理模式,完善集约化业务平台和流程,整合专业化的信息发布平台和流程。④完善产品格式、标准和方法,推进业务质量检验评估体系建设。⑤强化多方式业务培训,提升业务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县级监测、预报和服务业务的一体化,全面提升县级精细化预报、灾害性天气及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4.
雄安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将导致地表径流集聚减少,同时加之新区快速城镇化建设必然面临水安全问题挑战。文章秉承雄安新区建设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宜居"理念,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角度,系统分析了雄安新区气候变化特征和人类活动对水安全问题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雄安新区未来建设中可能面临的自然、生态和经济灾害风险。从而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以期保障美丽雄安新区建设。  相似文献   
5.
“深度参与理论”强调以气象科普对象为中心,使参与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气象科学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气象科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就意味着在气象科普过程中必须采用全新的科普模式和创新的科普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超大城市防洪减灾形势越发严峻。基于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的特大暴雨洪涝,采用多重调研方式,首先,全面分析了此次灾害的雨情、水情和灾情特征。其次,结合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因素,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了此次灾害的致灾成因。再次,结合北京"7·21"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的应对过程,重点分析了此次灾害应对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最后,通过对北京"7·21"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的反思,对超大城市的防灾减灾、人类活动等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以期对超大城市的防洪减灾和建设安全城市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中国整体和不同区域的不同强度降雨雨量及其对总降雨雨量贡献率的变化趋势,采用RCP6. 0 中等排放情景下 2006—2100 年 WRF 30 km × 30 km 日值降水数据,根据中国气象局颁布的降水强度等级划分标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 1) 在降雨雨量上,中等排放情景下 2006—2100 年中国小雨减少,强降雨增加。在降雨雨量贡献率上,小雨和中雨对总降雨的贡献率呈减少趋势,其他五种强降雨对总降雨的贡献率在增加,说明强降雨增加,降雨朝着极端化方向发展。暴雨对总暴雨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而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对总暴雨的贡献率呈减少趋势,总暴雨对总降雨贡献率的增加是由于暴雨的增加起了关键作用。( 2) 在不同分区上,北方、东北和西藏地区不同强度降雨均呈增加趋势; 东南和西南地区除小雨外均呈增加趋势; 西北东部地区仅小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呈增加趋势;西北西部地区仅小雨、中雨和总降雨呈增加趋势。在降雨雨量贡献率上,北方和西藏地区除小雨外均呈增加趋势; 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区除小雨和中雨外均呈增加趋势; 西北东部地区仅小雨呈增加趋势; 西北西部地区仅小雨和中雨呈增加趋势。( 3) 在不同强度暴雨对总暴雨贡献率上,七大分区中的特大暴雨对总暴雨的贡献率除西北西部变化趋势不显著外,其他分区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所得成果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技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气象事业的发展又与气象科技密切相关,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对于准确判断科技创新成效,提高政府科技决策水平和科研单位创新组织效率越来越重要。本文针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气象科技创新现状,根据2015年气象统计数据,采用专家评分等方式建立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准确认识全国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的状况提供了视角,并提出加强基础研发经费投入、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开放与合作、建立地区间互动机制、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大型科技计划带动科技创新和知识溢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961—2016 年中国冰雹日数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1961—2016 年 2 481 站的冰雹日数数据,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及七大地理分 区的冰雹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961—2016 年中国整体及其不同区域的冰 雹日数整体均呈减少趋势,且西藏(东南)地区明显高(低)于其他 6 个分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和 七大地理分区的年均冰雹日数在 5 年以下和 30 ~ 60 年尺度上的振荡周期相对显著,且大致都在 1990s 中期至 2000s 中期发生突变。中国冰雹事件多发区域比较稳定,且在分布上西部地区较多,东部地区 较少; 地表复杂地区较多,地表单一地区较少; 高原和山地较多,平原较少; 迎风坡较多,背风坡较 少。2000s 和 2010s 为全国冰雹日数偏多的年代,而 1960s 和 1990s 则偏少。1961—2016 年全国年均 冰雹日数呈增加趋势的地区分布较少,而呈减少趋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南部及东北部、四 川西部、新疆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及其交界的河北北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中部和吉林东部地 区。全国年均冰雹日数波动特征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波动较 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华中、重庆、四川东部、陕西南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及其交 界的甘肃地区、新疆南部及其交界西藏地区。  相似文献   
10.
科技规划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科学技术规划具有深远的双重影响:对科技规划自然属性的认识经历了右倾、"左倾"、规避不利因素曲折的发展过程,对其社会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从技术先行到自主创新的深化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科技规划的发展,促进科技规划在新世纪达到新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