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技术理论   2篇
无线电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李大光 《科普研究》2008,3(1):60-66
文章通过翔实的史料阐述了中国科学文化书籍的翻译历史.作者认为,中国的科普翻译应该分为3个阶段: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的西学东渐引发的科学翻译;20世纪最初的20年到新中国成立,由科学家社团通过刊物进行的翻译以及重大的科学事件引发的科学翻译热潮;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90年代后的科普翻译热潮.文章对各个阶段的科普翻译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对中国最有影响的翻译作品和作者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
唐真 《科普研究》2008,3(3):53-59
我国历史上与科学精神有关的讨论集中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至今这段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精神内涵包括求真崇实精神、实践和探索精神、怀疑精神、无私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精神包括两方面:第一,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和态度,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团队精神、平权精神、宽容精神等.第二,科学精神是从科学活动中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其基本价值观是追求客观事实和真理,崇尚理性,注重实证,不断进取等.科学精神的内涵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这种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时代的进步和科学观的发展.而科学精神中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最基本的内涵并没有变.  相似文献   
3.
4.
许清 《科普研究》2009,4(1):52-57
欧盟实施《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的宗旨是促进科学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强化研究人员、企业家、决策者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拉近科学与社会的距离。这也是创建欧洲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欧盟的《科学与社会行动计划》具有很强的欧洲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在整个欧洲层面上进行这个被民众普遍关注问题的研究,从不同国家得到互补的经验。目前在欧洲,科学与社会的含义己远远超越了人们常说的“科普”,它的研究领域和活动范围是不能仅以科学知识传播和普及来替代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是在英国皇家学会和威康信托基金会以及其他研究机构在2000年和2006年进行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和看法的调查数据基础上整理而成的。英国的这两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英国科学家对科学传播的必要性,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情况,科学家应该对谁传播、传播什么,科学家传播的传播能力与信心,科学传播的主要障碍,政府、研究经费的提供者应该如何支持科学传播,研究机构和学校在科学传播方面的责任和作用,进行科学传播的科学家心理活动和认识以及被访科学家对激励科学传播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7.
刘馥琰 《科普研究》2008,3(2):39-43
本文从共识会议的产生背景、组织结构、运作程序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其作为公众理解科学新模式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科技传播专业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莫扬 《科普研究》2006,1(2):31-35
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招生、学位授予等方面,分析了我国“211工程”等重点高校科技传播专业建设的现状,并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为我国高校培养科技传播人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传播学视角探讨科技馆传播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扬  苗苗 《科普研究》2007,(2):19-23
本文提出科技馆活动的大众传播特性,尝试从传播学的视角对科技馆传播的观念进行分析,主要探讨科技馆的性质观、功能观、受众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回顾了“公众理解科学”概念进入中国15年以来引发的讨论和开展科学素养调查的情况。作者探讨了科学素养概念形成的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国家对科学素养关注点的差异。文章对调查指标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了建立适合中国社会形态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同时,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调查中需要改革的思路。建议通过1至2年的努力建立既能够进行国际横向比较,同时能够进行国内发展趋势的纵向比较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