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无线电   2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科学离不开想象力,科幻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一国当前科研能力和制作技能的一种折射。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科幻电影数量(1995─2008),结合对科幻电影史案例的考察,引出对科幻电影的科普功能以及我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话题,站在不同的立场,可以引发相当不同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刘磊 《科普研究》2013,8(2):15-20
本研究对市场经济背景下科普作为一种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证,基于此论证,文章提出并分析了科普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产业规范性建设。  相似文献   
4.
针对公民科学素质测量,米勒体系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三维结构,发展为实践中的二维结构,甚至转向对科学知识测量单一维度的倚重,反映出米勒体系的理念内涵——传统的科学观以及基于公众缺失的公众理解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5.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强震并导致海啸,造成严重的核泄露事故。日本核危机引发了种种社会现象,以下6位专家和学者从科普的不同角度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引发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6.
推进知识高效流动的"知识分配力"是影响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基础研究本质上是知识再生产、知识共生产的过程,知识流动的状况不但影响基础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也影响基础研究成果的高效应用。运用知识流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基础研究中科学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科学道德是从事科学研究必须秉承的价值取向,既体现为遵守科学共同体认同的科研规范,也体现为秉持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既要高度重视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注重培养内在的道德需要和道德约束,也要高度重视完善科研环境,尊重科研活动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改革科技评价体系。为此,2014年3月31日,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联合中国科普研究所召开"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围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内涵、科学道德与科技评价的关系、科研诚信以及科学文化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8.
任磊  李响  张超 《科普研究》2016,11(3):33-38
科技类博物馆作为我国科普基础设施中提供科普服务和科技传播的组织机构,是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和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阵地。厘清我国公民参观科技类博物馆的状况及其特征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本文以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数据为基础,结合历次调查和《中国科普统计》等相关数据指标,分析我国公民参观科技类博物馆的状况、动机、群体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对今后我国科技类场馆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增强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吴金希 《科普研究》2007,2(4):10-11
6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会议强调,这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据此,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传播普及研究中心理事长徐善衍教授发表文章强调"要重视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为此,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于7月15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了一次小型座谈会,与会的专家以"千字笔谈"方式就"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发表了意见。  相似文献   
10.
李英杰  白欣 《科普研究》2015,10(5):10-16,24
大科学装置是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大科学装置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也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提高大科学装置综合利用效率并充分挖掘开发其科普功能应成为科普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以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加速器这类大科学装置为例,探讨了如何开发与合理利用大科学装置 的科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