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对直升机排气系统红外抑制器进行了一系列的模型试验研究,旨在分析引射混合和遮挡隔热对降低目标红外辐射特征的作用机制和抑制效果,并对缩比模型的红外辐射相似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引射冷气掺混具有降低排气温度和混合管壁面温度的双重作用,其降温效果在大引射流量比下非常显著;当遮挡间距大干20mm,遮挡隔热可以使遮挡罩壁温接近于环境温度.(2)引射混合对总体红外辐射强度抑制约85%;在此基础上进行隔热遮挡可以再抑制10%.(3)在保持主流速度、温度和压力均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缩比模型的辐射亮度基本相当;红外辐射强度基本上与模型的几何模化比平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2.
3.
红外隐身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红外隐身技术在新式武器装备上被广泛应用,是现代武器装备的显著特征。红外传感器诞生并应用于导弹导引,已成为各类武器装备的重大威胁,以红外探测器为例尤为突出。通过对武器装备的威胁分析,阐述了红外隐身性能对各类武器装备的重要性以及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固定翼飞行器为重点,同时也对直升机、水面舰艇及地面武器坦克装备等加以分析,并分别简述了各类武器装备的红外辐射源、红外辐射强度控制技术措施及发展趋势,通过试验证明了红外隐身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各类武器装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导弹尾喷焰目标红外特性的数值仿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综合考虑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基于传统热流法,提出了求解导弹尾喷焰目标红外辐射特性的源项六流法(SSF)模型.以圆柱形介质方向辐射强度的求解为例,通过与反向蒙特卡洛法(BMC)和二流法(TFM)计算结果的比较,证实了SSF模型的可行性和精确性.在给定温度场和粒子、气体等组分辐射物性参数的条件下,分别采用SSF、TFM和BMC法对不同高度导弹喷焰的红外光谱辐射强度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在2~5 μm波段内,导弹喷焰在2.7、4.3μm(相应波数分别为3 704和2 326 cm-1)谱带上具有明显的强度峰值,同时,SSF与BMC结果吻合较好,进一步证实了SSF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6.
针对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中Al2O3颗粒运动的影响,对喷管的内流场和外流场进行了一体化数值仿真,得到了温度、压力、组分浓度以及粒子浓度等参数的分布。利用以最新的分子光谱数据库HITRAN和HITEMP为基础编写的逐线积分法计算了气体光谱吸收系数,采用米氏散射模型计算了固体粒子的辐射特性参数。利用基于有限体积法离散辐射传输方程的模型计算出了尾焰的红外辐射亮度。通过进一步求解,得到了特定波段的光谱辐射强度。在8—14岬波段,利用红外热像仪进行了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计算模型和方法能较好地模拟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尾焰的红外辐射特性。 相似文献
7.
舰船复合材料动态红外特征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红外探测技术与制导技术的飞速发展,舰船红外隐身技术中的先决条件--舰船材料的选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通常认为复合材料玻璃钢在一天中的红外特征变化没有普通军用钢显著.文中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合理的假设,将复杂的三维辐射与对流耦合瞬态导热问题简化为一维瞬态导热问题,利用有限体积法计算模拟出两种舰船材料(聚酯玻璃钢与普通军用钢)表面的瞬时温度变化与辐射强度分布.通过对比,发现玻璃钢材料在一天中某些时段的瞬时温度高于普通军用钢,动态红外特征十分明显.该结论对舰船红外隐身材料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的实时弹道导弹中段目标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弹道导弹中段目标识别方法的研究,对于弹道导弹和诱饵材料选择以及提高我方导弹的突防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了一种新的弹道导弹中段目标识别的方法,首先利用红外传感器得到的当前及以前时刻的图像序列数据反演出目标的辐射强度序列,然后再对辐射强度序列进行FFT变换,得到各目标的频域特征,最后利用这些特征实时地与先验得到的模板数据进行匹配.如此反复,直到识别出弹头目标.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实时有效地识别出弹头.不是直接依据目标所成图像的几何特征或者灰度特性进行识别,而是利用图像数据反演出目标的辐射强度序列,使得识别结果更加可靠,且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9.
红外辐射强度测量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详细阐述了以辐射源为基准,基于虚拟仪器的物体红外辐射强度测量系统的设计.分析了探头、控制器、信息处理器等各组成部分的原理及器件选择.给出了软件的流程.通过对环境温湿度的采集,计算了大气透过率,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周边环境对测量结果的干扰.系统运行稳定、测量精度高,可应用于多种物体的红外辐射强度测量.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