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97篇
  免费   1623篇
  国内免费   917篇
电工技术   2130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178篇
化学工业   441篇
金属工艺   306篇
机械仪表   1673篇
建筑科学   565篇
矿业工程   487篇
能源动力   349篇
轻工业   617篇
水利工程   293篇
石油天然气   1420篇
武器工业   317篇
无线电   899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26篇
冶金工业   184篇
原子能技术   202篇
自动化技术   595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78篇
  2022年   341篇
  2021年   490篇
  2020年   528篇
  2019年   698篇
  2018年   334篇
  2017年   626篇
  2016年   750篇
  2015年   926篇
  2014年   1854篇
  2013年   1476篇
  2012年   1834篇
  2011年   1747篇
  2010年   1682篇
  2009年   1769篇
  2008年   2125篇
  2007年   1752篇
  2006年   1344篇
  2005年   1385篇
  2004年   1124篇
  2003年   851篇
  2002年   560篇
  2001年   431篇
  2000年   307篇
  1999年   218篇
  1998年   196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28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磊 《液压与气动》2021,(7):171-178
针对某一体式夹紧器工作原理,以及根据打开周期、有无气缓冲、气缓冲形式、负载因素不同,定义不同工况,制定一体式夹紧器下盖冲击的测试方案。可调节工装设计为模拟不同负载工况提供了便捷条件;搭建测试和信号采集平台,获得夹紧器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冲击力和动态性能——爬行、反弹、撞击;确定下盖冲击力主要影响因素——打开周期、负载、气缓冲效果,并对其敏感性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工况1,4的数据记录对比得出,现有的缓冲结构可以减少160%~290%的下盖冲击力。实验结论为V63夹紧器设计和气缓冲设计提供依据,为V63夹紧器标准工况应用条件提供量化分析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铝电解行业对于槽似在电阻的采集不够准确并且延时较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区间式槽似在电阻采集算法。该算法以卡尔曼滤波为基础,用预测值与采样值的均方差表征它们的高斯白噪声功率,使其能够在电阻平稳的状态下有着较强的跟踪性能;再结合一阶惯性滤波的强滤波特性和卡尔曼滤波的强跟踪优势,设置适用的滤波区间,确保组合算法在槽似在电阻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能够滤除掉噪声的影响,并在电解槽稳定后能对槽似在电阻进行快速收敛跟踪。结果表明:与一阶惯性滤波相比,改进后的卡尔曼滤波在电阻平稳的状态下其均方根误差减少50%,在电解槽反生针振和摆动情况之后的收敛时间减少90%。  相似文献   
3.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系统因具有非接触、快速识别等优点而成为了解决物联网问题的首选方案。RFID网络规划问题要考虑多个目标,被证明是多目标优化的问题。群体智能(Swarm Intelligence,SI)算法在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中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灰狼算法(Improved Grey Wolf Optimizer,IGWO),利用高斯变异算子和惯性常量策略来实现RFID网络规划。通过建立优化模型,在满足标签100%覆盖率、部署更少的阅读器、避免信号干扰、消耗更少的功率4个目标的基础上,将所提算法与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帝王蝶算法(Monarch Butterfly Algorithm,MMBO)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灰狼算法在RFID网络规划时表现更优异,在相同的实验环境下,相较于其他算法,IGWO的适应度值比GA提高了20.2%,比PSO提高了13.5%,比MMBO提高了9.66%;并且覆盖的标签数更多,可以更有效地求出最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4.
超高效混叠采集技术可实现多组震源同时激发产生地震波场,大幅度提高采集效率,但往往会导致相邻震源之间产生波场交叉而相互干涉,显著降低地震数据的信噪比。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SVD)约束迭代反演的混叠噪声压制方法。首先以选定区域的混叠噪声奇异值对混叠数据的奇异值向量进行约束,然后利用迭代反演的策略逐步更新混叠数据的奇异值向量,最终在共炮检距域或动校正后的共中心点域实现混叠噪声与有效信号的分离。数据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压制混叠噪声的同时,充分地保护有效信号。  相似文献   
5.
针对冶金行业数据采集设备在恶劣工况下对多种过程信号进行数据采集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进阶精简指令集处理器(ARM)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组网式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单个采集模块8路模拟量、8路数字量同步隔离采集、缓存、上传,并可通过高速光纤实现至多10个采集模块并联,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实验结果表明,该数据采集系统精度高、可靠性高,各项指标满足工业现场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对液力耦合器机组的多点实时监控、组网传输并及时报警,设计了一种基于射频通信的液力耦合器多点温度、压力监测系统.该方案可实现现场单台接收设备同时采集并上传多台液力耦合器的状态参数,利用 LoRa 通信实现局域组网,配合相关通信协议实现高效组网、便捷监测的效果.并针对传感器设计与厂区局域网建立方面涉及到的射频传输、天线设计、组网建立、实时监控等难点重点进行方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传感器信号质量高,传输数据稳定;LoRa 通信组网传输信号稳定、范围广,基本可满足现场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离子阱质量分析器的分析性能,本文提出一种非对称双曲面线形离子阱结构,通过优化离子出射方向上x电极的单向拉伸距离Δra,引入合理的非对称射频电场,从而提高离子单向出射效率。利用SIMION和AXSIM模拟软件分析非对称双曲面线形离子阱的内部电场分布、离子运动轨迹及模拟质谱图。结果表明,在性能优化的对称双曲面线形离子阱结构的基础上,其中1个x电极单向拉伸Δra=0.8 mm时,通过优化AC频率和扫描速率等参数,非对称双曲面线形离子阱的离子单向出射率可达90%以上,同时m/z 609离子的质量分辨率超过5 100。经优化几何结构后的非对称双曲面线形离子阱可在保证高质量分辨率的情况下,大幅提高离子检测效率,这在小型化质谱仪的开发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漂移管是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PTR-MS)的核心部件之一,对漂移管进行技术创新是改善仪器性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聚焦型漂移管(focusing drift tube, FDT)因具有离子利用率高的优点逐渐被重视。本研究报道了一种结合射频四极杆及电阻玻璃管的聚焦型漂移管的设计与仿真,四极杆用于提供射频聚焦场,电阻管用于产生均匀分布的直流梯度电场。基于设计的3D结构,在SIMION 8.1中构建仿真模型,采用m/z 19、55和100等3种离子对四极杆的杆体直径、射频场频率及电压幅值等参数进行系统性探究。结果表明,射频场的引入对减小离子束半径非常有效,较大直径的杆体有利于提高装置的聚焦能力,特别是对于低质荷比离子。当频率约2 MHz时,聚焦效率最高,随着电压幅值的提高,离子束半径迅速减小,随后逐渐趋平。另外,超过85%的离子能够顺利透过直径为1.0 mm的采样孔,传输效率比传统漂移管提升了约28倍。该研究对射频四极杆聚焦型漂移管(RFQ-FDT)的结构设计、SIMION建模及离子透射率均做了详细阐述,可为装置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10.
何引生  李伟 《中州煤炭》2022,(2):247-251
当前使用的绿色能源传感器识别方法不具备传感器信号识别能力,导致其识别率较低、时间开销较大。针对该问题,设计基于数字滤波技术和动力学的绿色能源传感器识别方法。使用RVM回归算法处理采集到的传感器信号,构建样本集;基于数字滤波技术构建数字滤波器,剔除样本集中无用的信号与噪声;基于动力学分析信号冲击特征,确定信号来源,完成绿色能源传感器的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数字滤波技术和动力学的绿色能源传感器识别方法的传感器识别率在98%以上,提高了传感器的实际识别效果;传感器识别时间波动值均在0 s以下,在保证传感器识别效果的基础上,降低了时间开销,提升了识别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