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篇
  免费   374篇
  国内免费   51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33篇
化学工业   68篇
金属工艺   23篇
机械仪表   18篇
建筑科学   139篇
矿业工程   3篇
能源动力   461篇
轻工业   85篇
无线电   35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篇
冶金工业   17篇
原子能技术   57篇
自动化技术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卓  谭小宁  曾普华 《金属学报》2021,26(10):1159-1166
肝癌是我国高发并且危害性极大的恶性肿瘤,其具有高死亡率并起病隐匿等特点。目前,肝癌治疗主要是以靶向药物,手术和放化疗为主,容易出现复发率高、耐药性强等现象。本文以谷氨酰胺代谢为切入点,对目前研究较多的肝癌相关的谷氨酰胺代谢酶及相关基因分别予以综述,以期为肝癌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提供开放性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采用GSH功能化磁珠靶向敲出小黑药亲电成分并用LC-MS表征,基于游离脂肪酸(FF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变性模型,评价小黑药亲电成分降低肝细胞脂质累积和氧化应激的作用和机制。结果表明:小黑药亲电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部位;在0.5~2.0mg/mL浓度下,小黑药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水部位均具有降低脂肪变性细胞脂质累积和ROS生成的活性,其中乙酸乙酯部位在各浓度下效果最好;乙酸乙酯部位在各浓度下具有降低细胞内TG、TC水平和提高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经过GSH功能化磁珠靶向敲出亲电化合物后,乙酸乙酯部位在2.0μg/mL浓度下对细胞内TG水平的降低和细胞内抗氧化酶水平的提高效果显著减弱。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上调Nrf2及下游NQO1、HO-1、GCLC基因,下调脂质合成基因SREBP1c、ACC1、FAS的表达,促进脂质分解基因PPARα、CPT1A的表达;而靶向敲出亲电成分后,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调控脂代谢和抗氧化相关基因的作用明显下降。LC-MS表征亲电成分敲出前后乙酸乙酯部位样品,发现了7个变化的主要质谱峰,推测其为主要的亲电化合物。小黑药中亲电化合物可以改善脂肪酸诱导的脂肪变性,其机制主要与抗氧化和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3.
潇潇 《中国食品》2021,(7):134-137
近期,错换人生28年的姚策因肝癌抢救无效离世,而前不久香港知名演员吴孟达、内地音乐人赵英俊也因肝癌去世。人们在叹惋之余,也更意识到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那么,为何肝癌一发现就是晚期?日常该如何监测和预防?又该如何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护肝呢?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3):375-378
中药外敷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外敷、局部喷涂、穴位外敷等,止痛效果较好,但在临床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缺乏精准有效而能够广泛推广使用的外敷药剂;(2)样本量较小,缺乏大样本的临床总结及前瞻性的实验研究;(3)多为医院自制剂,有效成分不清,影响药物的推广;(4)中药穴位贴敷多选用阿是穴及肝胆或相关脏腑的经气汇聚之穴,但如何敷贴穴位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尚需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27):42-45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经大剂量碘化油化疗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4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分成两组,分别经肝动脉注射常规剂量碘化油(20 m L)及大剂量碘化油(25~45 m L)化疗栓塞,对比两组介入前后的肝功能、肿瘤最大直径,并记录并发症、碘油沉积情况、生存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大剂量组的碘化油用量平均为28.3 m L,常规组介入术前直径(12.47±3.04)cm,介入术后4周(12.15±3.11)cm,大剂量组介入术前(13.15±5.32)cm,介入后4周(11.98±3.08)cm,两组术前与介入术后4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随访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2周后均可恢复。治疗后常规剂量组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大剂量组为8个月,大剂量组6、12、18、24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5.8%、32.2%、24.0%、13.7%,长于常规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大剂量的碘油栓塞是安全的,大剂量碘油介入治疗巨块型肝癌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6):774-776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减轻西医治疗的各种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减少肿瘤复发风险,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另外,原发性肝癌分期越早,治疗效果也越好,因此加强原发性肝癌的普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US)、CT、MRI及DSA在评估肝癌介入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活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1年2月—2014年10月63例75个病灶经病理或临床治疗确诊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介入综合治疗后3~5周后均行US、CT、MRI检查,并再次行DSA进行诊疗,以DSA造影检查阳性结果为金标准,再对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3例75个病灶经介入综合治疗后3~5周后均行US、CT、MRI及DSA检查,其中有25个病灶经DSA证实活性病灶;US病灶检出74个(98.7%),25例活性病灶检出12个(48.0%);CT增强病灶检出75个(100%),活性病灶检出18个(72.0%);MRI病灶检出率75个(100.0%),活性病灶检出率22(88.0%);US、CT、MRI三者联合,病灶检出75个,活性病灶检出24(96.0%)。结论 MRI在肝癌介入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活性评估中的价值明显优于US、CT。三者联合可以互补,可以帮助更多地了解关于病灶的信息,有助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探索五种异喹啉类生物碱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借助TCMSP、String、venny数据库与WebGestalt在线分析软件获取靶点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PPI)、基因本体(GO)、基因相互作用(KEGG)功能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网络。同时查阅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得到小檗碱型中的小檗碱、双苄基类生物碱的粉防己碱、苯菲啶喹啉类的血根碱、吗啡烷类中的青藤碱和吡咯菲里啶中的石蒜碱等几种常见的生物碱,根据结构作用机制阐述每一类代表性异喹啉类生物碱治疗肝癌的潜力及抗肝癌作用机制。五个活性成分共筛选得到52个作用靶标如p53(抑癌基因)、NCOA2(核受体共激活剂2)、IL-2(白介素2),主要涉及钙离子信号通路、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通过网络药理学和文献收集证实异喹啉类生物碱可能参与调控PI3K-Akt通路等,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对肝癌产生治疗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异喹啉类生物碱抗肝癌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田宁  刘晓娟  张大军  栾天 《化学试剂》2022,44(3):477-483
为开发高效低毒的抗肝癌天然产物衍生物,依据药物拼合原理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熊果酸衍生物。将熊果酸与不同取代的N-苄基吲哚片段通过Claisen-Schmidt缩合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均经过核磁氢谱、核磁碳谱以及质谱的联合确证。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其体外抗肝癌活性,结果表明,2-{[1-(2-氟苄基)-1 H-吲哚基]-3-次甲基}-3-羰基熊果酸(4b)与2-{[1-(3-氟苄基)-1 H-吲哚基]-3-次甲基}-3-羰基熊果酸(4c)对HepG2及BEL-7402两种肝癌细胞株的抑制活性优于熊果酸及阳性对照药氟尿嘧啶,同时对正常肝细胞L02的毒性显著降低。化合物4c的体外抗肝癌活性最为理想(针对HepG2的IC50值为3.22μmol/L,选择性指数为6.89),分子对接实验模拟其作用靶标或为RNA聚合酶Ⅱ,可对其深入研究用以开发高效低毒的抗肝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田婧  蒙秋华  梁秋云  董敏 《金属学报》2019,24(1):103-110
代谢性疾病与肝癌发病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体内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脂肪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内质网应激、肠道相关菌群失调、血脂异常等因素有关。研究表明治疗代谢性疾病的药物如二甲双胍和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肝癌的发病和复发风险。本文就代谢性疾病及治疗药物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