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19篇
  免费   842篇
  国内免费   735篇
电工技术   437篇
综合类   1235篇
化学工业   275篇
金属工艺   254篇
机械仪表   668篇
建筑科学   1256篇
矿业工程   492篇
能源动力   161篇
轻工业   172篇
水利工程   478篇
石油天然气   232篇
武器工业   168篇
无线电   852篇
一般工业技术   843篇
冶金工业   125篇
原子能技术   114篇
自动化技术   143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14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266篇
  2016年   225篇
  2015年   333篇
  2014年   488篇
  2013年   433篇
  2012年   481篇
  2011年   547篇
  2010年   483篇
  2009年   552篇
  2008年   613篇
  2007年   568篇
  2006年   407篇
  2005年   441篇
  2004年   359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非等间距灰色GM(1,1)模型模拟和揭示基坑沉降动态特征和变形规律,为工程设计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非等间距GM(1,1)模型不能识别处理突变数据的缺点,结合数据异常值检验的格拉布斯准则(Grubbs criterion)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非等间距灰色GM(1,1)预报算法。利用改进前后的模型分别对某一建筑物基坑沉降监测点的16期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对比采用Grubbs异常值检验法前后模型的预报结果表明,采用Grubbs检验法剔除异常值后,非等间距灰色GM(1,1)模型的均方误差为0.17,验证了改进后模型对描述小样本沉降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2.
王周萼  蔡耀军 《人民长江》2022,53(4):125-129
高山峡谷区地质条件复杂,为确保水电工程正常运行,需准确评价不良地质体的堵江风险,以便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在无人机航拍技术的不良地质体判识方法与堵江风险判识准则的基础上,对旭龙水电站库区的不良地质体进行了判识与堵江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库区分布不良地质体共19处,现状均稳定,不存在堵江风险;蓄水后,仅17号堆积体可能存在堵江风险,经各种工况计算分析,17号堆积体不会造成堵江。因此,旭龙水电站库区不存在堵江风险的不良地质体。研究成果对保证旭龙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模型试验中水池尺寸的限制性,基于静力相似准则,调整辅助钻井(Tender Assisted Drilling, TAD)多浮体系统系泊线的长度、刚度、单位长度质量等参数,开展TAD多浮体系统系泊线的等效水平截断设计,进行截断前后静力与时域动态结果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截断后系泊线及各浮体的水平静力回复力特性和时域动态计算结果与全尺度时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针对深部巷道大变形难控制问题,基于深部巷道围岩梯度破坏机理及巷道等强支护理论,进一步提出了围岩梯度支护分级控制原理和屈服破坏判据.针对巷道围岩破碎区,采取锚杆和高强水泥材料加固控制;对围岩塑性区,采取锚索和纳米基水泥材料控制,由此实现基于梯度破坏机理的巷道围岩分级三维承压壳控制.研究结果表明:破碎半径、支护强度以及加固厚度对梯度支护模型的敏感度较大,当r=R1和r=Rp时,基于围岩梯度破坏的梯度承压壳发生屈服破坏的极限强度分别约为25和15 MPa;理论分析验证加固后的梯度承压壳可以实现破碎区边缘和塑性区围岩的恢复,理论得出最好状态分别能近似恢复至初始状态的52%和95%左右.梯度支护模型和分级控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为深部巷道围岩控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锻压技术》2021,46(4):17-20,55
提出了基于双轴应力状态下的实验应力、应变参量构建薄壁管屈服准则的新方法。以6061-O态挤压铝合金薄壁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管材双轴可控加载胀形实验中薄壁管的应力计算模型,并以此为基础,采用管材双轴可控加载胀形实验系统,获得了多组双轴拉伸应力状态下薄壁管的流动应力-应变曲线。以Hill48模型为例,利用多组双轴拉伸应力状态下薄壁管的流动应力、应变分量构建了薄壁管的屈服准则。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构建方法获得的屈服准则相比,利用双轴应力状态下实验应力、应变参量构建的薄壁管屈服准则,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双轴应力状态下薄壁管的屈服行为,并可以更加准确地表征其后继屈服行为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劲性支撑穹顶结构在遭受意外冲击时,可能发生连续倒塌,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因此分析其连续倒塌性能十分必要。依据Levy型劲性支撑穹顶结构的特点,给出了杆件阀值系数及其计算公式,提出了连续倒塌判别准则及倒塌类型。提出了基于响应差值的损伤系数,给出了杆件重要性系数。依据杆件重要性系数对Levy型劲性支撑穹顶结构的杆件重要性进行计算并排序。基于连续倒塌判别准则和杆件重要性分析结果,提出了连续倒塌分析方法和流程,分析了结构的连续倒塌性能,讨论矢跨比、初始预应力对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劲性支撑穹顶结构抗连续倒塌的方法。研究表明:Levy型劲性支撑穹顶结构的连续倒塌类型分为无倒塌、局部倒塌和整体倒塌。结构外环杆重要性系数最大,其次是内环杆。外环杆、内环杆和节点发生破坏,结构将发生连续倒塌,其它杆件破坏结构不会发生倒塌。矢跨比越小、初始预应力越大,杆件的重要性越小。可加强节点和环向杆件根数提高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7.
针对含有棱边和尖角等特征的复杂型面采样点云,为提高其法向估计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区域聚类分级的点云法向估计方法,根据曲面局部平坦性和贝叶斯信息准则对点云进行聚类分析,依次将点云划分为平坦、特征边缘、棱边尖角等区域,并识别样点所属特征类型,将平坦区域样点法向估计结果向其邻近特征区域依次传播,使特征样点的法向估计结果与其邻近平坦区域样点的法向保持一致.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估计特征区域样点的法向,有效保证棱边和尖角区域样点的法向多义性,并对数据噪声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面向服务的智能制造环境下决策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不足,以及协同和动态决策机制欠缺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制造资源动态优选决策方法。设计了基于数字孪生的制造资源动态优选决策架构,并提出设备数字孪生(云/边数字孪生)和产品数字孪生,为决策者提供准确、实时的评价数据;构建基于实时Multi-Agent的资源优选决策多方协同机制,采用层次赋时有色Petri网仿真分析复杂制造任务中的瓶颈设备资源;采用序关系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引入参考理想法对候选制造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将该方法应用于某航空发动机叶片制造企业设备资源优选中,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车辆操稳性控制中功能耦合的主动前轮转向(AFS)与直接横摆力矩控制(DYC)的任务协调问题,提出优化相平面法进行稳定区域划分. 基于所提方法建立轮胎侧向力特性协调准则,实现纵横向动力学系统操稳性集成控制. 以前、后轮侧偏角及两者之差作为车辆横向稳定的表征量,结合轮胎侧向力特性划分车辆横向状态为稳定、临界稳定和失稳状态区间. 建立AFS与DYC的协调准则. 考虑控制算法面向实际应用时状态量的获取问题,建立基于超螺旋算法的状态观测器估计车辆前后轮侧偏角. 分别设计基于自适应超螺旋高阶滑模算法的AFS和DYC控制器,在消除控制器抖振和避免频繁切换的基础上完成稳定性控制. 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协调准则和控制算法对协调AFS和DYC有积极作用,且操稳性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软土注浆过程中在渗流作用下小孔扩张引起的土体力学响应,基于广义Tresca屈服准则和非相关联流动准则,考虑非线性渗流和应变软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结合弹塑性边界条件推导饱和软黏土地层注浆扩孔问题的弹塑性解答。通过算例对比分析了是否考虑地下水渗流作用时孔周土体渗流场、应力场、位移场的计算结果的差异,进一步讨论了非线性渗流系数m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速非线性渗流模式下的塑性区半径和径向应力都比达西线性渗流状态下的值要小,并且非线性程度越大,其值也越小;而径向位移受非线性渗流系数m的影响较小,两种模式下基本相同。可见地下水非达西渗流作用对扩孔压力的影响不容小觑,在今后研究此类问题时也应充分考虑其不同渗流状态的影响,使得计算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