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9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5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29篇
化学工业   15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483篇
矿业工程   11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25篇
水利工程   19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篇
冶金工业   5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4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斋是传统私家园林中书房、山斋的统称,而其功能又不止于文艺活动。书斋随着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的人格和艺术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而变迁,经历了汉魏六朝在私家园林中无特定选址、唐宋作为宅园的中心,以及明清蜷于园内一隅这3个主要演变阶段。至明清,书斋往往自成一处独立的小院,除了书房的基本功能以外,还可以独立承载园主人的日常起居、爱好雅嗜等,是明清文人宇宙观日益狭小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
专类园是一种强调专类植物收集、展示和植物造 景的园林形式,在植物园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藤本植物因 其独特的观赏特征、生长习性及生态效应,近年已成为城市 园林绿化的重要造景材料。在分析华南植物园藤本植物专类 园建设背景、园址概况的基础上,结合其功能定位,提出了 科学性、功能性、地域性、艺术性及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 确定了“一轴、三线、三点、五片区”的总体规划布局。在 文化线的园林构图及造景上,重点阐述了三大主题景观节 点——帷幄疏影、西关居、文昌亭的设计理念及其园林建筑 风格,探讨了岭南传统建筑、小品及文化在构建地域特色园 林景观中的作用;在植物线的园林造景上,简介了各景区的 植物布置方式及组景模式;在科普旅游线的组织上,介绍了 园区的园林小品造景意境及科普设施布置形式,以期为中国 藤本植物专类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在起源和发展中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分析从原始石器时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的六个典型阶段两者兴衰的历史原因和相互作用,总结出山水画和古典园林发展的共通之处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findings have indicated that nature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helping people recover from stress and fatigue. Two of the most cited theories in this field are Rachel and Stephen Kaplan's theory of recovery from Directed Attention Fatigue in nature and Roger Ulrich's theory of aesthetic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to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stress recovery. On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test whether being outdoors in a green recreational environment causes people to be more focused, compared to being in a room indoors (in line with hypotheses suggested by the Kaplans). Another aim is to test whether people experience stress reduction, i.e. as evidenced by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if they are placed in an environment with many green elements (in line with hypotheses suggested by Ulrich). The overall study design is that of an intervention study. Fifteen elderly persons living at a home for very elderly people participated. Their powers of concentration,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an hour of rest in a garden or in an indoor setting. Seven elderly people were randomly chosen to have their first series of tests in a garden, while eight elderly people had their first series of tests indoo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wers of concentration increase for very elderly people after a visit to a garden outside the geriatric home in which they live, compared to that after resting indoors in their favourite room. The results did not show any 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or heart rate. It is suggested that having a one-hour rest outdoors in a garden setting plays a role in elderly people's powers of concentration, and could thereby affect their performance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ne important factor in this study was that both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and the indoor environment at the home were highly valued by participants.  相似文献   
5.
刘晖 《中国园林》2021,37(1):17-21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形成与发展具有“知行一体”的特点和内涵。“山水形胜”“人本思想”和“人与天调”构成的思想体系,以及“山水名胜”“园林”和“大型工程风景营建”构成的实践活动,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精神追求,以及空间艺术和技术上的营建智慧。“知”“行”关系建立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使得中国风景园林的价值与特征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延绵不断,历久弥新。以独立一级学科发展的视野认识和梳理,对我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西兰前欧洲时期的原始人工园林景观,是刀耕火种的毛利人种植农作物和果树的种植园。1814年,欧洲传教士正式永久定居于新西兰,并建起了第一座观赏园林。十九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出现了欧洲移民热潮。大量涌入的垦荒者自1841年起开始建设城市园林。1856年新西兰第一座城市-基督城-正式宣告成立。150年来792座城市公园先后建立。1997年基督城在世界花园城竞赛夺冠,获得世界花园城称号。本文介绍了该城几座最著名的城市公园历史,并展示了其别具风情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7.
李溪 《风景园林》2017,24(12):36-43
在18世纪的英国,对废墟中的"时间性"美学的重新领悟,曾经推动旅行者和建筑师探索了一种新的景观美学概念"如画"。这一观念中,既包含田园牧歌式的古罗马废墟的回忆所引起的"愉悦的忧伤",又包含对崇高的哥特式废墟所裹挟的沉重历史的反思。因为这种回忆和反思所构建的时间感,"如画"成为英国风景园林的主流观念,并推动了废墟景观的兴起和传播。与此同时,英国旅行者和设计师对中国园林和中国风景的观感也在尝试和误读中介入了这一时期废墟景观的"发展",并和当时的美学思潮产生碰撞。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将从中国园林的一些思想去回溯英国,试图发现二者曾共同领会到的渊深的时间之美。  相似文献   
8.
“今日环境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彼此分离的住宅、树木、街区,像用一个手指在钢琴上弹奏一串相互无关的音符”,空间线索的目的是在于把景观环境中的“音符”用一种旋律与序列连续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首有组织有意味的交响乐,让每一位使有者沉浸在一姐组动人的乐曲中。该丈以上海松江方塔因为倒探讨景观空间的线索编排及其体验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唐长安园林建筑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并分析了唐代国林的主要设计手法和理论。最后,列出了中国西部景园建筑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文园在承德避暑山庄内东南隅,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风格仿照苏州狮子林,并借鉴北京圆明园内长春园狮子林设计而建。文园艺术特色系以水面、山石、建筑、林木四大素材为造园主体,其中更突出水面部分的比重,形成一条水上游览线,使其成为一座以自然水景为主的园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