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8篇
  免费   691篇
  国内免费   429篇
电工技术   467篇
综合类   419篇
化学工业   94篇
金属工艺   47篇
机械仪表   152篇
建筑科学   88篇
矿业工程   25篇
能源动力   94篇
轻工业   128篇
水利工程   12篇
石油天然气   27篇
武器工业   58篇
无线电   214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67篇
冶金工业   64篇
原子能技术   48篇
自动化技术   118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182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73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96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乙烯/空气的旋转爆轰传播特性,采用OpenFOAM7中rhoReactingCentralFoam求解器,以及乙烯/空气21组分36步基元化学反应模型,对旋转爆轰传播过程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改变预混气各组分的质量分数,验证了基元反应在旋转爆轰的可适用性,研究了当量比对旋转爆轰波的影响,分析了旋转爆轰燃烧室的流场结构、压力增益和燃料比冲。研究结果表明:在当量比0.7~1.1范围内旋转爆轰波能够自持传播,其传播模态均为单波; 在来流总压0.6 MPa和总温300 K时,压力增益均保持在30%以上,且随当量比的增加旋转爆轰波传播速度、阻塞比、压力增益以及燃料比冲均增大,速度亏损逐渐减小,但随着当量比的增加其增长速率和降低速率呈下降趋势; 爆轰波稳定传播时,中间产物OH集中在爆轰波后方和斜激波下游,反映了化学反应阵面的形状。爆轰波传播过程中,由于爆轰波扫过后压力过高,新鲜燃料无法供应,导致温度曲线图出现波动。  相似文献   
2.
陈耀明  许锋  罗雄麟 《化工学报》2022,73(3):1280-1290
化工过程设计裕量一般是通过设计经验或经济优化给出的,设计经验无法保证经济性能的优化,而经济优化需要求解大规模非线性优化问题,计算复杂,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点,设计结果有时与设计经验违背。本文用非方相对增益阵和非方相对能量增益阵描述化工过程设计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灵敏度关系,将自变量划分为操作变量和设计变量,将因变量划分为经济指标和约束变量。相对增益具有无量纲化和归一化的优点,因此可根据经济指标和约束变量的相对增益对操作变量和设计变量划分优先级,针对过程不确定性的大小按照优先级依次调整各个操作变量和设计变量,找到对过程经济性能影响最小并有效移动操作点、远离约束边界的裕量设计方案。以串联反应釜为例对该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求解经济最优化问题的裕量设计方法相比,本设计方法得到了经济性能与之接近的设计结果,计算简单,无须求解最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纯钛的高温抗氧化性能,采用电弧喷涂和等离子喷涂方法在纯钛表面制备Ni/Al复合涂层.利用激光重熔使得Ni层与Al层发生冶金反应,对试件进行800℃×40 h连续氧化.根据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特征研究纯钛的高温抗氧化行为.结果表明,经过表面改性处理后Ni/Al复合涂层可以显著提高纯钛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在激光重熔过程中Ni/Al复合涂层中的Al发生熔化扩散并与Ni形成以Ni_2Al_3相为主的扩散层.在氧化过程中Ni/Al复合涂层表面形成连续且致密的α-Al_2O_3氧化膜与大量NiAl相,表面扩散层中的富铝相可为表面提供充足的Al元素,进而对纯钛基体提供有效的高温抗氧化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减小短波信道对接收机AD后端信号输出功率的影响,提出一种对数混合的短波信道数字AGC算法.分析了数字AGC的线性调整算法、对数调整算法、自然对数调整算法,采用自然对数与对数混合式的调整算法,实现短波接收机 AD后端数字信号功率稳定变化.仿真结果表明:混合式 AGC算法实现了 AGC跟踪速率和对噪声的敏感性的折中,整体性能最优,且算法的实现复杂度与线性、对数和自然对数AGC算法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5.
文章设计了一种具有可调增益功能的振动监测系统。首先从监测层和测量层两个方面提出了振动监测系统的整体框架,之后给出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法及软件实现代码,利用控制芯片和可调增益放大器,在监测系统中整合了一套可根据采集信号幅值大小调整增益的数据采集装置;利用模拟信号发生器对不加增益和设置可调增益之后的两种信号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汽轮发电机组实际工况下进行了振动信号采集。结果表明,具备可调增益功能的振动监测系统可有效提高采集信号的信噪比,提高汽轮发电机组的振动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6.
光伏、燃料电池等发电系统的输出电压等级较低且输出电压不稳定,需要通过高增益Boost变换器把较低等级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以满足并网要求。提出一种带开关电容的二次型高增益Boost变换器,在传统二次型Boost变换器的基础上引入开关电容单元,提高了变换器的升压能力,实现了以较小的占空比获得较大的电压增益,拓宽了输入电压范围。同时,该变换器改进了传统二次型Boost变换器开关管和二极管电压应力过大的缺点,减小了开关管的导通损耗和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损耗。另外,该变换器还有输入电流连续、输出电压纹波小的优点。分析了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搭建了一台12 V/60 V的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传统Buck变换器的降压能力、降低二极管电压应力及减小变换器损耗,将开关电感应用传统Buck变换器中,提出了一种具有开关电感的电感集成Buck变换器。利用开关电感替代传统Buck变换器中的储能电感,并对开关电感进行了耦合集成。分析了变换器的工作模态,推导得到了变换器电压增益表达式,研究了电感串联等效电阻对变换器电压增益影响,并分析了二极管电压应力与电感电流纹波的大小。与传统Buck变换器相比,具有开关电感的电感集成Buck变换器的电压增益、二极管电压应力和电感电流纹波都减小到传统的1/(2-D)倍。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表明具有开关电感的电感集成Buck变换器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8.
特高压互联电网的建设造成了系统低频振荡和阻尼的降低,增加了电网动态失稳的风险。电力系统稳定器(PSS)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阻尼。由于常规的参数设置方法可能造成PSS运行增益偏小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数设置思路和方法。通过相位和幅值协调优化,提升PSS增益的稳定裕度,从而大幅提高PSS正常运行时的交流增益,明显地增强PSS的阻尼效果。仿真及实际现场PSS投运试验验证了新的参数设置办法在基本不影响角度补偿的情况下,大幅提高PSS运行增益,提升抑制低频振荡的能力,提高小干扰稳定性和电网故障后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某型混联微光像增强器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高、低温增益超占比较高的问题,分析像增强器增益产 生温度漂移的原理,研究常温、低温和高温条件下的增益变化规律,并采用Minitab 软件分析像增强器的增益与温 度相关性,拟合出增益-温度回归函数,据此确定常温增益的调节范围。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降低该型微光像增强器 增益漂移超范围的风险,有效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Sodium and ultrafiltration profiling are method of dialysis in which dialysate sodium concentration and ultrafiltration rate are alter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dialysis session. Sodium and ultrafiltration profiling have been used, commonly simultaneously, to improve hemodynamic stability during hemodialysis. Sodium profiling is particularly effective in 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 while ultrafiltration profiling is suggested to decrease subclinical repeated end organ ischemia during dialysis. However, complications such as increased interdialytic weight gain and thirst due to sodium excess have prevented widespread use of sodium profiling. Evidence suggest that different sodium profiling techniques may lead to different clinical results, and preferring sodium balance neutral sodium profiling may mitigate adverse effects related to sodium overload. However, evidence is lacking on the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of different sodium profiling methods. Optimal method of sodium profiling as well as the utility of sodium/ultrafiltration profiling in routine practice await further clinical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