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133篇
金属工艺   2篇
建筑科学   7篇
轻工业   5篇
水利工程   4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14篇
自动化技术   4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冉婕  漆丽娟 《电子设计工程》2015,23(5):12-14,17
基于语义检索的目的,结合成语典故本体的构建,设计了一个基于成语典故本体的语义检索模型,阐述了检索模型中用户界面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查询分析模块和检索分析模块的功能;分析了系统中的本体构建技术、分词技术及检索技术,设计并实现了词语相似度及概念相似度算法;通过语义检索系统的实验,得到较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诗学》源远流长,将古典文论推向高潮,尤其是关于悲剧的情节理论更是点睛之笔,为后来文艺理论的百花齐放奠定了基调。立足于历时视角,解读亚里士多德情节理论的发展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翻译"等值"或等效问题是译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语言学派和文化学派分别从语言学角度和文化视角对此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比较文学变异学将翻译中的变异作为研究支点,"跨语际变异研究"成为译学研究的新范式,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探究并揭示文学变异现象的内在规律性,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生态美学逐渐成为显学的背景下,生态批评的学术储备也日益丰盈,因此作为探究文学艺术这一审美意识形态规律的文艺理论研究,也应该在其哲学思想来源、理论话语原则、理论视阈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中国扇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独有特色的器物文化。对中国扇文化作了初探,就扇子的源流及形制、扇与书画、与诗赋、与歌舞戏剧及其它等五个方面作阐述。  相似文献   
6.
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就涉及到如何处理文章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如何处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问题.翻译界就此有两种对立的看法,即归化和异化.前者主张以源语或原文读者为导向,后者主张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导向.后者似乎在翻译中占了上风.在文学作品中文化翻译也是以归化翻译为主,一来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和各种形式的误解:...  相似文献   
7.
凤翔是苏轼仕途的第一站,苏轼在任职期间积极进取,勤政爱民,在他身上体现出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光辉。但是由于兄弟二人在仕途上的挫折,加之苏轼早年又受到佛老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使得他又时时渴慕归隐林泉,超尘脱俗,儒家与佛道思想的交锋与融合为他此后的人生思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作为清代的末世鸿儒,曾国藩不仅在书法和文学的创作上取得了较大成就,而且在理论上注意到了二者的相通之处。文论与书论旁征互引,交相辉映。或将文论导进书论,或将书论引入文论,或就其类似之处而互相发明,形成了一系列真知灼见。这主要包括文学和书法都需具备“气”这一重要因素、区别阴柔或阳刚之美、运笔都要蕴藉圆适、讲求笔阵、道兼众妙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时期文论有两次比较重要的转向,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极左时期浓厚的政治附庸性转向对文学形式美的诉求;第二次是在90年代初期,泛文学观念产生,走向"大众文化"时代.两次转向都有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原因.认为,面对大众文化的全面兴盛,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失去了理论表述力,恢复政治意识形态批评的合法性将是文学的一个必然策略.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ssess the progress made in computational stylistics dyring the course of the past twenty-five years. First, we discuss some theoretical notions of style, and then we sketch certain trends that emerge from relevant articles appearing in a variety of publications including conference proceedings and academic journals (other than CHum). The conclusion is that progress has been mixed.Louis T. Milic is professor emeritus of English at 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 and secretary-treasurer of the Dictionary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He has been active in quantitative stylistics since the 1960s and has recently completed work on the second of two period corpora, the Century of Prose Corp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