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74篇
  免费   3210篇
  国内免费   2570篇
电工技术   4949篇
技术理论   12篇
综合类   4315篇
化学工业   1938篇
金属工艺   604篇
机械仪表   1922篇
建筑科学   1419篇
矿业工程   843篇
能源动力   578篇
轻工业   1022篇
水利工程   449篇
石油天然气   614篇
武器工业   1407篇
无线电   1146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95篇
冶金工业   1449篇
原子能技术   2486篇
自动化技术   10590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418篇
  2022年   715篇
  2021年   1070篇
  2020年   1066篇
  2019年   748篇
  2018年   726篇
  2017年   1225篇
  2016年   1380篇
  2015年   1637篇
  2014年   2858篇
  2013年   2647篇
  2012年   3092篇
  2011年   3340篇
  2010年   2499篇
  2009年   2361篇
  2008年   2505篇
  2007年   2781篇
  2006年   2631篇
  2005年   2371篇
  2004年   2000篇
  2003年   2016篇
  2002年   1436篇
  2001年   1234篇
  2000年   980篇
  1999年   794篇
  1998年   515篇
  1997年   469篇
  1996年   415篇
  1995年   343篇
  1994年   288篇
  1993年   193篇
  1992年   127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51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57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9篇
  1965年   15篇
  1964年   22篇
  1959年   35篇
  1955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江  王嘉懿  谢利  周星  边文慧 《包装工程》2022,43(19):49-55
目的 从包装功能实现的角度分析研究时间–温度指示器和食品新鲜度指示器的原理、类型与发展趋势,指出开发设计时间–温度指示器和食品新鲜度指示器应完成的包装功能,为有效实现包装交流功能提供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持。方法 列出现有食品包装功能在物理环境、周围环境和人类环境下的实现矩阵,通过研究时间–温度指示器和食品新鲜度指示器的实现原理和所满足的包装交流功能,探讨这2种技术提高矩阵中分值较低元素的可行性。结果 时间–温度指示器监测食品所经历的时间、温度的完整历程,有助于提高实现矩阵中ComA元素的分值;食品新鲜度指示器提供生理变化或微生物生长引起的食品质量变化的定性或半定量信息,有助于提高实现矩阵中ComH元素的分值。结论 时间–温度指示器和食品新鲜度指示器能够有效提升食品包装的交流功能,保证消费者安全,减少资源浪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一种特殊的流体,具有粘度低、扩散系数大、密度大和溶解性较好等特点,因此被认为是第四代核反应堆能量传递的首选材料。由于核反应堆的工作环境十分苛刻,超临界二氧化碳应用于核反应堆系统中易造成材料腐蚀,为确保核反应堆安全有效地运行,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腐蚀行为进行系统研究,介绍了核反应堆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超临界二氧化碳对合金材料腐蚀的机理,详细阐述了温度、压力、杂质和流速等因素对材料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腐蚀行为的影响,针对目前的研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利用蒙特卡罗法对偏振光子在表层叶绿素浓度不同的4个海域中的水下传输特性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水下量子信道垂直传输模型,基于此模型分析了在4个海域中叶绿素浓度、海水对光信号的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随海水深度的变化规律。随后仿真分析了4个海域中偏振光子的散射、衰减和偏振度特性随传输距离的变化趋势,给出了不同传输距离时计算接收总光子数的公式。仿真结果表明,海水对光信号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主要受叶绿素影响;随着不同海域的表层叶绿素浓度增大,光子的散射次数增加,最远接收距离减小,光子偏振度略微降低但基本保持不变。研究结果可以为星-潜量子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和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电解精炼是乏燃料干法后处理工艺中的关键环节。针对氯化锂-氯化钾(LiCl-KCl)熔盐环境中的电解精炼行为,基于电极表面处的反应过程建立了动力学模型。通过与现有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通过该模型,可以预测电解精炼过程中液镉阳极中乏燃料的溶解和阴极处金属沉积的动力学特征,以及所涉及元素的分电流、电极电位和熔盐中离子浓度的演变。除此之外,该模型还能模拟多元素复杂体系电解精炼的过程。当使用锆、铀、钚及稀土作为阳极时,模拟结果显示在阳极处锕系元素和稀土元素随时间逐渐溶解,而惰性金属几乎不溶解。在熔盐中,钚的浓度逐渐增加而铀的浓度逐渐减少,当钚开始在固体阴极发生沉积后,铀的沉积速率减小,而稀土元素和锆在阴极的沉积量极少。  相似文献   
5.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核的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扬,极具时代精神,富含问题意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本文以“通信原理”为例,阐述了新发展理念在课程改革中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基础课程有机融合,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黏土束缚水是储层测井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扩散双电层理论推导出黏土束缚水孔隙度(ϕcw)与阳离子交换量之间的理论公式,通过岩心阳离子交换实验测定ϕcw。依据核磁共振—阳离子交换联测实验,对比分析了传统3ms黏土束缚水T2截止值测定ϕcw的误差,明确了黏土束缚水T2截止值与核磁共振不同截止值计算的ϕcw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变黏土束缚水T2截止值计算模型,从而实现核磁共振测井精细计算ϕcw的方法并给出具体计算步骤。应用效果表明,相比传统3ms核磁共振测井计算的ϕcw,所提新方法计算结果更合理,与岩心分析结论更匹配,是黏土束缚水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白酒检测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酒检测是对白酒进行深层次研究的必备手段,对控制白酒质量、指导生产、维持白酒市场稳定等有着积极作用。该文总结了色谱技术、光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以及仿生传感器技术在白酒检测中应用现状及研究成果,分别阐述了不同检测技术在品牌、产地、酒龄鉴别、品质监控,真伪鉴别以及风味物质测定,等级划分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对不同检测技术的建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对比分析。针对目前白酒检测过程中的难点与不足,对白酒检测技术在白酒生产、质量控制、市场维护中的应用发展进行展望,可为白酒的数字化发展以及从业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Zirconolite-rich full ceramic wasteforms designed to immobilize Pu-bearing wastes were produced via hot isostatic pressing (HIP) using stainless steel (SS) and nickel (Ni) HIP canisters. A detailed profiling of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s of the major and minor phases over the canister–wasteform interaction zone was perform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ombined with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SEM-EDS) characterization. Bulk sample analyses from regions near the center of the HIP canister were also conducted for both samples using X-ray diffraction and SEM-EDS. The sample with the Ni HIP canister showed almost no interaction zone with only minor diffusion of Ni from the inner wall of the canister into the near-surface region of the wasteform. The sample with the SS HIP canister showed ∼100–120 μm of interaction zone dominated by high-temperature Cr diffusion from canister materials to the wasteform with the Cr predominant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durable zirconolite phase. We also examined, for the first time, changes to the HIP canister wall thickness caused by HIPing and demonstrated that no canister wall thinning occurred. Instead, in the areas examined, the canister wall thickness was observed to increase (up to ∼20%) due to the compression occurring during the HIP cycle. Further, only sparse formation of (Cr, Mn)-rich oxide particles were noted within the HIP canister inner wall area immediately adjacent to the ceramic material, with no evidence for reverse diffusion of ceramic materials. Though the HIP canister–wasteform interaction extends to ∼120 μm when using an SS HIP canister for the system investigated, this translates to <<1 vol.% for an industrial scale HIPed wasteform. Importantly, the HIP canister–wasteform interactions did not produce any obviously less durable phases in the wasteform or had any detrimental impact on the HIP canister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9.
In this work, Zn-Ni co-modified LiMg0.9Zn0.1-xNixPO4 (x = 0–0.1) microwave dielectric ceramics were fabricated using a solid state synthesis route. Rietveld refinement of the XRD data revealed that all ceramic samples have formed a single phase with olivine structure. SEM images showed that the samples have a dense microstructure, that agrees with the measured relative density of 97.73 %. Based on the complex chemical bond theory, Raman and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a, we postulate that εr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ionic polarizability, lattice and bond energy, while P-O bo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Q×f and τf value. Optimum properties of Q×f ~ 153,500 GHz, εr ~ 7.13 and τf ~ ?59 ppm/°C were achieved for the composition LiMg0.9Zn0.06Ni0.04PO4 sintered at 875 ℃ for 2 h. This set of properties makes these ceramics an excellent candidate for LTCC, wave-guide filters and antennas for 5 G/6 G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0.
针对系留无人机通信中继系统部署灵活、滞空时间长的特点,分析系留无人机浮空通信中继系统工作原 理,建立通信中继模型,对影响通信效能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无人机通信中继系统的作战应用问题,并对未 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结果表明,该研究可为无人机通信中继技术系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