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金属工艺   38篇
机械仪表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冶金工业   2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通过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热膨胀仪、洛氏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弹簧钢55SiCr的组织和相变点以及残留奥氏体和碳化物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结果表明:55SiCr弹簧钢淬火后残留奥氏体以块状分布在基体上;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残留奥氏体减少并呈粒状和薄膜状分布;C在残留奥氏体中富集,使其稳定性增强;Si抑制了碳化物的析出,提高了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低温回火时,Si延缓了渗碳体析出;高温回火时,C原子扩散速率提高,促进渗碳体析出,引起体积的收缩。慢速加热回火时,C有足够的时间扩散,从而促进渗碳体的形成,使渗碳体的形成温度提前;快速加热回火时,C来不及扩散,抑制了渗碳体的析出。回火加热速率一样时,试验钢的硬度随回火温度的提高而下降。当回火温度为400 ℃时,硬度值最大为51 HRC;当回火温度为650 ℃时,硬度值最小为37 HRC。当加热速率为0.1 ℃/s时,硬度值最小为33 HRC;当加热速率为200 ℃/s时,硬度值最大为40 HRC。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薄板带材在连续退火过程中屈曲起皱规律,采用非接触式网格应变仪作为薄板起皱高度测量设备,设计了不均匀拉伸试验。试验可以准确获得试样中心起皱高度与拉伸时间、拉伸载荷的对应曲线,并可观测到试样在拉伸过程中的起皱行为及其发展过程。通过对比发现,夹持端形状为梯形的试样达到临界起皱状态所需的拉伸载荷低,且在夹持端不易产生应力集中,比夹持端为矩形的试样更适合用于测试塑性差的材料。通过试验发现,试样的长度和厚度对带材屈曲临界载荷和起皱临界载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试样长宽相等且厚度较薄时,带材更容易起皱。  相似文献   
3.
低碳冷镦钢ML08AL是生产4.8级以下标准件及各类复杂外形非标准件的主要钢种。由于钢材深加工的复杂性会使成品自攻螺钉产生不同缺陷。在盘条性能测试的基础上借助金相显微镜与扫描电镜对存在缺陷的ML08AL自攻螺钉由热轧态到成品态分别进行金相形貌及端口形貌的分析,确定后续加工过程中的缺陷成因。结果表明:搓丝工艺对材料显微组织形貌的影响不明显。碳化物的不均匀分布、拉拔以及搓丝工艺的不当对缺陷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余热处理20MnSi带肋钢筋力学性能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余伟  陈银莉  蔡庆伍 《特殊钢》2002,23(3):13-15
用分层模拟实验模拟了轧后穿水冷却 2 0MnSi钢筋的 3种特征组织 (铁素体 +珠光体 ,过渡层混合组织 ,回火马氏体或索氏体 ) ,获得力学性能与工艺参数的数学模型 ,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差≤± 5 %。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SPV490钢控轧后在线直接淬火、回火工艺参数与其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的工艺参数对钢板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奥氏体再结晶区和未再结晶区两阶段结合控制轧制后在线930℃直接淬火、640℃回火,钢板可获得均匀、细小的回火索氏体组织,其综合力学性能均超过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厚度为3.0 mm的Q345热轧带钢在层流冷却过程中的温度与相变耦合计算有限元模型,计算了热轧带钢冷却后在宽度方向上温度、组织转变、内应力的分布,分析了采用2种冷却工艺下带钢宽度方向上的温度、相变和内应力的差别.结果表明:带钢经过中凸型水流分布的层流冷却后,沿带钢宽度方向温度趋于一致,从而使得相变后得到的铁素体及珠光体沿宽度方向上均匀分布.与常规均匀流量分布层流冷却相比,中凸水流量分布层流冷却后,带钢边部压应力减少80 MPa;带钢在宽度方向上的应变差变小,从原来的7.69×10-6减少到3.71×10-6,降低幅度为51.7%,有利于获得更好的板形。  相似文献   
7.
直接淬火-碳分配处理后高强度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中碳低合金高强度钢,在轧后进行直接淬火后再快速升温至400~600℃进行碳分配处理的直接淬火-碳分配(Quenching Partitioning)处理(DQP),研究DQP工艺对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及析出物的变化,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钢中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结果表明:DQP处理后,钢的组织为板条马氏体组织和残留奥氏体。马氏体板条宽150~250 nm;残留奥氏体位于马氏体板条间,随工艺参数不同,其体积分数在4%~8%。钢中析出物尺寸大多为20 nm左右。经过DQP处理后,钢的抗拉强度达到1200 MPa以上,伸长率15%~17%。-40℃冲击功达到30 J以上。合理的淬火终淬温度可以获得更多残留奥氏体,而升高分配温度会增加析出、并使析出物长大,这是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Gleeble-3500热模拟机及热膨胀试验仪上测定了45MnSiVSQ钢动态及静态膨胀曲线,并采用切线法结合组织及硬度,测定了试验钢的静态和动态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研究分析了形变温度和冷却速度对非调质钢45MnSiVSQ相变及珠光体片层间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3 ℃/s冷却速度范围内,珠光体片层间距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对比950 ℃的动、静态CCT曲线可知,形变使试验钢相变起始温度有所升高,即相变孕育期缩短,其中对铁素体和珠光体相变区间影响尤为明显,而对贝氏体和马氏体相变区间孕育期的影响较小,表现为动态CCT曲线相比静态CCT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对比不同形变温度下的动态CCT曲线可知,形变温度950 ℃时,贝氏体相变冷速区间为0.5~20 ℃/s,850 ℃形变时的贝氏体相变冷速区间为0.8~10 ℃/s。低温形变更利于铁素体和珠光体相变发生,减少了贝氏体、马氏体等非理想组织出现的机率。  相似文献   
9.
王岩  赵爱民  陈银莉  唐获  左碧强 《钢铁》2011,46(5):64-68
运用TEM和EDS等测试方法,对高铌X80管线钢连铸过程微合金元素的析出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铸坯凝固冷却至1100℃时,存在片层状以及棒状析出物,此类析出物为Nb(C,N)碳氮化物,同时存在一些TiN析出物.当铸坯冷却至900℃时,开始出现中心富钛、边部富铌的(Nb,Ti)(C,N)星形和枝晶形碳氮化物.当铸坯冷却...  相似文献   
10.
1 试验材料和方案H1 1试验用钢取自现场芯棒坯的切头 ,经锻造加工成Φ1 3mm的棒材 ,再经过退火降低硬度 ,然后加工成Φ1 0mm× 1 5mm的试样。H1 1试验钢的化学成分见表 1。表 1 H11芯棒钢的主要化学成分 %CMnSiCrVMo0 .36~0 .420 .30~0 .5 00 .90~1.2 04.80~5 .800 .2 5~0 .5 00 .80~1.0 0  试验在Gleeble 1 5 0 0热模拟机上进行 ,试样加热温度 1 2 5 0℃ ,保温 1 0min后冷却至变形温度。变形工艺A为 1 0 5 0℃ (奥氏体再结晶区 )变形 4道次 ,变形程度分别为ε1=1 4% ,ε2 =1 7% ,ε3=2 1 %和ε4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