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的感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4,他引:3
好的设计就是创造美好的界面使用体验.在非物质时代里,对于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来说,不仅要满足用户对功能的需求,还要让用户能够简单、愉悦的使用.依托感性工学原理,为如何更好的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智能阻尼器的大跨度斜拉桥多支承激励地震振动控制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0
以磁流变阻尼器作为控制装置,采用Clipped-Optimal控制算法,分析Benchmark斜拉桥在受到多点地震激励下的半主动控制效果;分析了同一主动控制系统在控制斜拉桥分别受到一致激励和多点激励情况下的控制效果,并与半主动控制效果进行了比较。由于磁流变液阻尼器为可控制耗能装置,并不增加受控体系的机械能,在本质上可以保证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数值分析表明:该半主动控制策略可以取得与主动控制相当的控制效果,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主动控制系统,因此,磁流变阻尼器可以有效地控制受到多点激励的大跨度斜拉桥地震振动。 相似文献
3.
关于材料屈服强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厚壁圆筒的弹性失效准则所确定的圆筒的初始屈服压力与材料的屈服极限的关系,设计了一种测定材料屈服极限的实验方法,并测得了一组实验数据.通过对该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了圆筒的初始屈服压力,最终求得了材料的屈服极限.由于该实验值与理论值误差较小,表明了该实验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该方法对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压力容器的失效规律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混合多步误差分离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提出了一种可完全消除多齿法中谐波抑制问题的误差分离方法——混合多步误差分离法,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混合多步误差分离法可将计算方法的准确度由纳米级提高到亚纳米级。 相似文献
5.
高固含量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单体组成与流变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一系列固体含量为70%的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α-甲基丙烯酸(BA/MMA/MAA)共聚物乳液,研究了软(BA)、硬(MMA)段单体用量比对乳液体系流变行为的影响,并对其乳胶粒的粒径分布和微观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乳液乳胶粒的粒径在50nm~650nm范围内,呈宽分散分布状态。当BA/MMA<60/40时,乳液可保持低黏度;而当BA/MMA>60/40时,乳液的黏度急剧增加。随着乳液中软、硬段单体比的不同,乳液的乳胶粒分布状态和凝聚形态均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
损伤对低合金钢缺口试样解理断裂韧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一种低合金钢的缺口试样在常温下进行了不同预加载荷的四点正、反弯曲实验,以在缺口前引入不同的微孔洞损伤量,然后通过高温回火消除残余应力和加工硬化。在-196℃低温下进行弯曲断裂实验,通过力学参数的测量和微观观察就损伤对缺口试样解理断裂韧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当预载荷比F0/Fgy<1.1时,预载荷对缺口解理断裂韧性基本无影响,其原因是在缺口前未产生微孔洞损伤。当F0/Fgy>1.1后,缺口解理断裂韧性随F0/Fgy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其原因是缺口前的微孔洞损伤引起的局部高应力应变集中促使解理起裂发生在低载荷下。 相似文献
7.
海水中钨酸盐复合缓蚀剂对碳钢的缓蚀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海水用于工业可大量节省淡水资源,但海水会对金属设备产生严重腐蚀.采用失重法、极化曲线和表面分析技术就海水中钨酸盐复合缓蚀剂对碳钢(A3)的缓蚀性能及缓蚀机理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与钨酸盐具有较好协同效应的缓蚀剂配方.结果表明:单一的钨酸盐对海水中碳钢的缓蚀率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浓度低缓蚀率低,40 mg/L以下会加速碳钢腐蚀;四元复合缓蚀剂中钨酸盐、柠檬酸、HEDP和锌盐浓度分别为30,40,10,3 mg/L时,对A3钢的缓蚀率超过93%;单一钨酸盐及其复合缓蚀剂均为阳极型缓蚀剂;添加缓蚀剂后A3钢表面以氧化铁为主要成分,钨与磷也参与了不溶性沉淀膜的形成,有效地抑制了海水对碳钢的腐蚀. 相似文献
8.
9.
10.
红外遥控温度报警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报警系统由8位AVR型单片机STC89C52RC为控制器,利用DS18B20数字式温度传感器以9有效位方式读取温度,传输给单片机进行温度处理分析。然后单片机通过软件分析计算后将温度值通过1602液晶显示器显示。同时工作人员可以使用通用遥控器对温度报警系统进行远程控制,方便的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进行温度报警值的上下限更改。当温度超过预警值后,相应的蜂鸣器会产生相应的声音。同时三色LED会时刻将温度范围进行显示。该系统能够精确测量0.5摄氏度以内的温度,显示1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差。同时,当温度超过阀值后,CPU可以通过继电器与外部设备连接,方便的进行温度调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