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ZT/环氧树脂1-3-2型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压电陶瓷基板与1-3型压电复合材料串联连接,沿表面两相互垂直的方向切割PZT陶瓷,在切槽间浇注环氧树脂,制备出新型的1-3-2型压电复合材料.实验测试了材料的压电和介电性能,结果表明其d33常数达到400 pC/N,振动位移113.5pm,声速3500m/s,声阻抗17.6Mraly,厚度机电耦合系数0.62,带宽3.6kHz,相对介电常数817,介质损耗0.02. 相似文献
2.
战术导航过程中新歼飞行员的信息显示需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提出战术导航过程中新型歼击机应向飞行员显示的飞行信息及其优先级。方法 以飞行员显示需求为指标,用11级数字评定法对614条飞行信息做使用调查。用新型歼击机首席试飞员、162名普通歼击机飞行员数据对48名新型歼击机飞行员使用意见做补充性修正,综合形成最终结果。结果 飞行员将614条信息分为8个等级类别。战术导航过程中“中等以上”显示需求A、B、C、D类信息各有19条、105条、82条、1四条。结论推荐显示战术导航信息313条。可依据信息显示需求分数值或等级类别确定其显示优先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水下双层圆柱壳体噪声源及传递路径的识别、量化,建立了水下结构振-声传递路径分析(TPA)模型,模型借助互谱技术、平均技术及加窗来进行频响函数估计,并结合正则化方法改善频响函数矩阵求逆的病态问题。进行了双层圆柱壳体水下振动-声辐射试验,实现噪声与结构振动数据的同时基采集。编制TPA程序计算得到合成噪声响应与实测结果吻合很好,利用频谱贡献云图及数据对比的方式分析了传递路径对壳外目标点噪声的贡献,结果与分布运转法所得一致,进而从传递路径的角度找出了对壳外噪声起主导作用的环节。可见,建立的水下双层圆柱壳体结构振-声TPA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量化主要噪声源和噪声的传递路径,并且能够指导水下噪声实时预报和采取针对性的减振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4.
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结构灾变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加卸载响应比方法为非均匀脆性介质的灾变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即用加载与卸载响应的差别来定量刻画介质的损伤程度。为了验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应用于结构失效分析的有效性,首先运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完成的1个2层楼房的加卸载实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临近结构破坏之前加卸载响应比时间序列确实出现了异常明显的升高及回落;进而引入岩石破裂声发射实验进行研究,发现采用轴向应变做响应量计算得到的加卸载响应比时间序列与楼房结构的响应比曲线在演化趋势上非常一致。进一步比较声发射能量率和宏观应做为响应得到的加卸载响应比时间序列,发现两者有着较为同步的稳定、异常、升高至峰值、急剧回落的演化过程。为了明确加卸载响应比与结构内部损伤的联系,基于损伤力学方法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分析,很明显加卸载响应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推结构的损伤程度,其演化可以为大型结构健康评估和工程灾变分析提供有益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5.
氨制冷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剖析氨制冷剂的特点,分析国内外氨制冷系统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氨制冷系统优化、控制技术提高、安全性保障、氨系统小型化以及我国在氨制冷系统设计规范、设计手册中对安全性的要求等多个方面阐述氨制冷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尚需逐步解决的问题;提出简化氨制冷系统的具体思路;指出我国应加速研发小型氨制冷压缩机,重视氨制冷设备及应用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以简化系统、推进小型化进程,拓展氨制冷系统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6.
中频力学环境预示的FE-SEA混合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中频力学环境预示,阐述了FE-SEA混合方法的基础理论,建立了该方法的详细计算流程,并以Matlab为平台开发了FE-SEA混合方法的计算程序.结合算例,通过与能量流的Monte Carlo仿真结果比较,验证了FE-SEA混合方法的准确性.研究表明:FE-SEA混合方法可以达到Monte Carlo仿真的计算精度,且其计算效率远高于后者;该方法在弥补传统有限元和统计能量分析不足的同时,也为中频力学环境预示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高分子量生物可降解聚丁二酸乙二醇酯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丁二酸和乙二醇为原料,直接熔融聚合,制备了高相对分子量的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ES)。用FT-IR,1H-NMR表征其结构;考察了不同聚酯反应催化剂对其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氧化二锑的催化效果最佳。同时利用GPC,DSC,TG,X射线衍射,酶降解等方法对聚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ES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结晶性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热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