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微穿孔板声学结构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论述了微穿孔板声学结构的机理特点及其在吸声、消声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微穿孔板和微穿孔板消声器的产品性能、规格以及制造工艺技术,可供噪声控制和建筑声学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
前向型叶片高压离心风机噪声控制的治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及其吸声系数高,吸收频带宽,无需填充特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噪声控制的各个领域。本文采用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并应用于南通风机厂生产的9.26No6.3高压离心风机,运用优化设计的方法设计了双层微穿孔板蜗舌共振器,并用计算法与经验法相结合设计了风机双层微穿孔板进出口消声器,分别取得降噪3.5dB(A)与17dB(A)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双层微穿孔板吸声结构设计中的共振和反共振频率计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双层微穿孔板吸声结构设计中的共振和反共振频率计算张宗茂,顾熙棠(宁波大学机械工程系)一、引言对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吸声机理已有较系统的研究’‘I“””。单层做穿孔板吸声结构的共振频率可用穿孔板共振吸声结构的共振频率计算公式求得,但双层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 相似文献
4.
5.
长耳鸮皮肤和覆羽耦合吸声降噪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体视显微镜和驻波管吸声系数测试仪,对长耳鸮、雉鸡、鸽子的胸腹部皮肤和覆羽进行形态、结构观察测试及吸声降噪特征对比试验,并试验研究了长耳鸮皮肤组织试样的耦合吸声特征。结果表明,长耳鸮皮肤和覆羽具有独特的多层次形态与结构耦合特征;在测试频率范围内,三种鸟类皮肤和覆羽的吸声能力在低频段(1000Hz以下)无明显差异,在高频段(1000Hz-4000Hz),长耳鸮皮肤和覆羽呈现一定的吸声性能,其吸声系数最大值可达0.45,而雉鸡和鸽子体表吸声性较差。根据长耳鸮体表耦合降噪特征运用微穿孔板吸声体吸声系数计算理论,建立仿生耦合吸声数值模型,分析其形态与结构耦合特征的吸声机理。 相似文献
6.
7.
吸声侧壁对微穿孔共振结构声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穿孔共振结构的空腔侧壁铺设吸声层将增大空腔的声顺,引进空腔的声阻,从而明显改进结构的吸声特性。与对应的刚性壁面空腔结构相比较,吸声壁面结构的吸声系数共振峰频率降低,频响曲线平坦,峰-谷起伏减小。其特性与填满吸声材料的空腔结构基本相同。相应的理论公式得到实例的有力支持。与三维理论相比较,一维理论比较简洁,仅需引入材料的垂直入射吸声系数。其预测的共振结构吸声系数幅值能够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但是没能充分反映吸声材料对共振峰频率的影响,预测的共振峰频率偏高。 相似文献
8.
变截面微穿孔板吸声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微穿孔板要获得较佳的吸声性能,需要较小孔径的微孔(〈0.3mm);在穿孔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板厚,那么板的吸声性能将下降。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微穿孔板结构——变截面微穿孔板。与传统微穿孔板不同,它的微孔的截面积沿其轴向不是恒定的,而是在轴向的一定位置发生突变,从而板存在孔径差异较大的两部分。在马大猷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变截面微穿孔板的吸声特性,并利用传递函数法,通过阻抗管进行了实验。分析和实验结果显示,变截面微穿孔板的吸声性能主要由孔径较小的部分决定,孔径较大的部分主要是增加了板的厚度,对板的吸声性能贡献较小;因此,通过变截面的方法,在增加板厚的同时也能使板维持在较佳的吸声性能水平。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