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30篇
化学工业   459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6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52篇
石油天然气   39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69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以丙烯酸丁酯为核层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层单体、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为交联剂制备了抗冲ACR树脂。考察了不同加料方式对ACR乳液粒径及对PVC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滴加方式可实现乳液粒径的稳定控制,并能得到性能优异的抗冲ACR树脂。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水污染体系中油水的高效分离,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以共混溶液为纺丝液,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得到可用于分离不同油水混合物的微结构可调的纤维膜材料,并研究其对不同油水混合物的分离能力。结果表明:2种共聚物溶液以体积比为3∶7共混后制得的纤维膜对柴油/水、葵花籽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果显著;针对上述2种油水混合物,重复使用共混纤维膜5和7次时,共混纤维膜对2种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时间分别低于390、110 s;将四氢呋喃引入上述共混溶液继续调节静电纺纤维膜的微结构,所得纤维膜可快速将高黏度乳化油从水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3.
何俊  陈伟 《水处理技术》2020,46(2):62-67,72
以丙烯酰胺(AM)为主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阳离子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为疏水单体,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V-50)为引发剂,通过微波和超声耦合技术合成新型高效阳离子共聚物絮凝剂P(AM-DMC-BA)。考察了原料对P(AM-DMC-BA)特性黏度及转化率的影响,P(AM-DMC-BA)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于污泥脱水实验。结果表明,当单体AM、DMC、BA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2.5%、7.5%、1%,引发剂V-50的质量分数为2%,尿素的质量分数为1.2%,聚合体系pH为3.5,制得的P(AM-DMC-BA)的特性黏度及转化率最高。当共聚物投加量为45 mg/L、污泥溶液pH为7时,其对污泥有较好的脱水性能,且具有良好的pH抗性。  相似文献   
4.
丙烯酸丁酯接枝玉米淀粉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以未经精制处理的丙烯酸丁酯为接枝单体,在水相介质中制备了玉米淀粉接枝丙烯酸丁酯;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气氛等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对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原淀粉和接枝产物的结晶形态.结果表明:随着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的增大,产物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而增大;在氮气气氛中反应得到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较高;发现接枝反应明显地破坏了淀粉的结晶结构.  相似文献   
5.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丁酯(PBA)接枝纳米SiO2(SiO2-g-PBA),并研究其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应力~应变行为与耐热性的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力学性能、维卡软化温度与热重分析等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iO2-g-PBA复合粒子在PET中分散均匀;当w(SiO2-g-PBA)为2%时,PET/SiO2-g-PB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拉伸应变、拉伸断裂能、维卡软化温度较纯PET分别提高11.3%,23.1%,94.01%,3.6℃。  相似文献   
6.
以苯乙烯(St)、马来酸酐(MAh)及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合成了苯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丁酯三元共聚物(SMB)并作为环氧树脂(E-51)韧性固化剂。测定了SMB的酸酐值;采用红外光谱对SMB及SMB/E-51固化物进行表征;通过热重分析考察了该SMB/E-51固化体系的热性能;比较了不同配比的SMB/E-51固化产物在150℃经过不同时间后的剪切强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比了SMB与马来酸酐/苯乙烯共聚物(SMA)分别作为环氧树脂固化剂时所得的固化产物的冲击断面形貌。结果表明,该固化剂的酸酐值为0.356 mol/100 g。E-51/SMB固化产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最大失重速率温度(Tmax)达430℃;当E-51/SMB的质量比为1/1.2时,固化产物表现出较佳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在150℃下保温36 h后,对不锈钢的搭接剪切强度达到15.40 MPa,高于在相同条件和最佳配比下的E-51/SMA固化产物;且E-51/SMB固化体系的韧性也优于E-51/SMA固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合成粒径分别为143 nm和167 nm的聚丙烯酸丁酯(PBA)乳液,通过改变固含量和乳化剂浓度,研究乳液表面张力值的变化,用以说明乳液的稳定性差异。结果表明,乳液的稳定性随着固含量的减小而增加,固含量为22%时,乳化剂在乳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分别为39.89 mmol/L和35.08 mmol/L。由实验所得的表面张力曲线,计算出乳化剂在粒子表面及水中的分布比例,提出了乳化剂吸附状态理论,建立了乳化剂的分布状态模型。  相似文献   
8.
丙烯酸酯改性白炭黑填充天然橡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竹  曹璟  张晓峰 《弹性体》2014,(1):47-49,54
为了改善白炭黑/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将不同的丙烯酸酯单体(M)引入白炭黑和天然胶乳体系中进行接枝反应,采用乳液共沉淀法制备改性白炭黑填充型天然橡胶复合材料(NR/WC/M),考察单体种类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烯酸酯的引入使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加工流动性、力学性能和耐老化性能,其中甲基丙烯酸甲酯改性效果优于丙烯酸丁酯。  相似文献   
9.
采用过硫酸钾(KPS)引发丙烯酸丁酯乳液聚合,系统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以及单体固含量对聚合反应温度变化的影响,并对温度变化过程中的转化率以及粒子大小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固含量从15%增加到30%,聚合反应的最高温度从82℃升高到104℃;聚合反应放热主要发生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由于反应温度过高,体系处于亚稳定状态,易出现剪切絮凝。并且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丙烯酸丁酯乳液聚合反应温度变化的起始时间随引发剂用量增加而提前,粒径随引发剂用量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采用乙酸丁酯液相合成丙烯酸丁酯,通过双键来源和催化剂种类的筛选,以催化剂A-X催化1,3-二氧五环与乙酸丁酯的反应效果较佳。通过考察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推得其反应进程,主反应分为两步:第1步(R1)为1,3-二氧五环与乙酸丁酯反应生成二丁氧基甲烷和乙二醇二乙酸酯;第2步(R2)为二丁氧基甲烷与乙酸丁酯反应生成丙烯酸丁酯和正丁醇。较优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80℃,催化剂A-X用量37.5%(以1,3-二氧五环为基准),初始压力0.50 MPa。在该条件下,1,3-二氧五环的转化率为96.8%,丙烯酸丁酯的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37.6%和3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