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88篇
  免费   970篇
  国内免费   739篇
电工技术   1177篇
综合类   792篇
化学工业   4304篇
金属工艺   1411篇
机械仪表   313篇
建筑科学   858篇
矿业工程   341篇
能源动力   77篇
轻工业   1284篇
水利工程   275篇
石油天然气   951篇
武器工业   91篇
无线电   38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54篇
冶金工业   431篇
原子能技术   146篇
自动化技术   106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399篇
  2022年   449篇
  2021年   498篇
  2020年   406篇
  2019年   487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341篇
  2016年   351篇
  2015年   395篇
  2014年   749篇
  2013年   630篇
  2012年   732篇
  2011年   708篇
  2010年   677篇
  2009年   754篇
  2008年   814篇
  2007年   778篇
  2006年   732篇
  2005年   707篇
  2004年   639篇
  2003年   552篇
  2002年   431篇
  2001年   404篇
  2000年   323篇
  1999年   288篇
  1998年   236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75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非开挖修复行业发展迅速,但标准化进程相对滞后。对中国水协团体标准《城镇排水管道原位固化修复用 内衬软管》(T/CUWA 60052—2021)的编制背景、编制原则、适用范围、参数指标等进行解读,分析管道原位固化修复技术的发展情况,并与国内外相关标准进行对比,剖解内衬软管的结构型式,指出控制内衬软管材料质量的关键参数指标,为内衬软管产品的设计、制造以及管道原位固化修复的施工、质量验收提供参考和依据。该标准的发布填补了内衬软管产品标准的空白,对实现管道原位固化修复工程材料的国产化和标准化,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3.
针对传统油基钻井液降滤失剂耐温性能不足、影响体系流变等问题,基于自交联改性思路,以N-羟甲基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与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进行乳液聚合,研制了一种自交联型油基钻井液降滤失剂(BSN)。通过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表征了BSN的主要官能团、微观形貌和自交联特征。实验结果表明,BSN含有自交联功能基团羟甲基,平均粒径为247 nm,颗粒间具有明显的交联结构。热重测试结果显示,BSN热稳定性良好,初始分解温度高达355℃,显著高于非自交联型的降滤失剂BS(278℃)。在油基钻井液体系中添加1%的BSN,不仅不影响体系流变参数而且能够提高破乳电压,180℃下的高温高压滤失量仅为4 mL,滤失控制能力明显优于非交联型的降滤失剂BS以及3%的传统油基钻井液降滤失剂有机褐煤和氧化沥青。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聚苯胺导电层与基材之间的黏结牢度,以聚乙烯醇为共混高聚物,通过连续原位聚合法在对位芳纶纱线表面形成聚乙烯醇/聚苯胺导电层,制备得到芳纶/聚苯胺/聚乙烯醇复合导电纱。分析了导电纱的结构与性能,并研究了聚乙烯醇对聚苯胺导电层耐水洗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添加聚乙烯醇有助于提高导电纱导电层的结构规整性及电导率,随着聚乙烯醇质量分数的提高,导电纱的电导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聚乙烯醇占苯胺的质量分数为4.30%时,制得的复合导电纱线的电导率最高,达到(1.120±0.198) S/cm;聚乙烯醇的添加和质量分数的提高,有助于聚苯胺导电层耐水洗性及在较小外力作用下的耐磨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纳米氧化锌原位改性涤纶属于一种新型抗菌涤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通过染色温度、染浴pH值等染色条件探讨染色条件对抗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纳米原位改性涤纶在pH值为6,温度为120 ℃,染色时间60 min这种常规涤纶染色条件下,依然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超过90%,经水洗50次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82.59%,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91.78%。在该条件下染色,其变色牢度与沾色牢度均为4-5级。  相似文献   
6.
以改进Hummer法制备的薄片状氧化石墨烯(GO)为载体和模板负载钴离子,然后采用原位还原法制得纳米金属Co/石墨烯磁性复合吸附材料(Co/rGO),并将其应用于对Cu2+的吸附和脱除,以期为高效可复用的铜离子脱除剂的合成与应用提供指导。实验结果证实,Co/rGO复合材料具有超顺磁性,能够很方便的使用磁铁进行分离并在无磁场情况下振荡分散。Co/rGO复合材料对Cu2+具有稳定的吸附/脱附性能,实验条件下对Cu2+的最大吸附容量达到117.5 mg/g且5 min内实现吸附平衡,远优于其原料GO的60 min吸附容量27.6 mg/g。本工作系统考察了NaOH加入量、络合剂种类、溶剂种类等关键因素对Co粒子在rGO载体上形貌和分布特性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合成条件下的复合材料对Cu2+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优选条件下制备的Co/rGO复合材料进行了FT-IR, XRD, SEM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纳米Co/rGO磁性材料对Cu2+的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属于多层吸附。室温下吸附焓ΔH=17.81 kJ/mol,吸附反应平衡常数Kθ=3.65。当初始Cu2+浓度为39.22 mg/L时,对Cu2+的吸附率为93.47%,五次吸附/脱附循环后吸附容量仍保持在初始值的94%,每次吸附后溶液中残余Cu2+浓度均满足钴电解液对杂质铜离子的浓度去除要求(5 mg/L)或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3级(2 mg/L),有望在相关领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氟盐法制备了TiB2质量分数为3%的原位合成TiB2/6061复合材料,研究了固溶温度和固溶时间对复合材料硬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B2颗粒弥散分布在6061铝合金基体中,明显细化6061铝合金基体晶粒。当固溶温度一定时,随固溶时间延长,复合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可获得明显提高,但固溶时间在6~10 h时,复合材料的性能变化不显著。当固溶时间一定时,随固溶温度升高,复合材料硬度和耐磨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wt%TiB2/6061复合材料经530 ℃×10 h固溶处理后,硬度和耐磨性能最佳,相较于铸态硬度值提高了79.5%,磨损量减少了59.1%。固溶处理后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犁沟变细变浅,材料脱落现象减少。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壳聚糖分子质量对原位改性纳米CaCO_3-壳聚糖复合涂膜食品保鲜性能的影响,以不同分子质量壳聚糖为基材,采用流延法制备复合涂膜,并对其进行SEM,TEM,XRD,FT-IR表征分析和理化性能测定。以美国红鱼为保鲜对象,测定该膜的保鲜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分子质量为60 kU时,原位改性纳米CaCO_3粒子间有团聚现象。壳聚糖分子质量为100 kU时,原位改性纳米CaCO_3粒子在涂膜中分散不均,有团聚现象,且涂膜断面不平整,有裂纹和气孔。而壳聚糖分子质量为160 kU时,复合涂膜中纳米粒子粒径均匀且大小合适,分散均匀,基本无团聚现象,与壳聚糖相容性好,且理化性能更优。与空白组和壳聚糖分子质量为60 kU的复合涂膜处理的美国红鱼相比,经壳聚糖分子质量160 kU的复合涂膜处理的美国红鱼的鲜度指标和质构指标下降缓慢,可有效保持美国红鱼优良的品质,延长货架期。  相似文献   
9.
采用淀粉及聚合物-PDDA(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分别作为有机添加剂,通过原位晶化方法制备NaY/高岭土复合物及催化裂化催化剂,并采用XRD、N2吸附及ACE装置进行表征和评价。结果表明:引入淀粉或者聚合物-PDDA后,NaY/高岭土复合物结晶度从18%增加到24%,引入淀粉后,复合物介孔孔体积从0.180 cm3/g提升到0.355 cm3/g,而引入PDDA,复合物介孔孔体积进一步增加到0.431 cm3/g;与空白试验相比,引入淀粉和PDDA所制备催化剂,油浆产率分别降低1.98百分点和2.43百分点,总液体收率增加2.55百分点和3.07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乙丙橡胶具有优良的耐热氧老化和耐化学品性能,在汽车制造、建筑材料、密封制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交联结构是赋予橡胶制品优良力学性能的基础,但传统的硫化交联方法使乙丙橡胶不能进行反复加工。随着我国绿色发展计划的推进,对交联橡胶进行可回收化设计意义重大。综述了乙丙橡胶交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介绍了基于Diels-Alder反应构筑可回收化和功能化乙丙橡胶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可逆交联乙丙橡胶的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