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85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20篇
化学工业   78篇
金属工艺   75篇
机械仪表   16篇
建筑科学   198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367篇
水利工程   2篇
无线电   17篇
一般工业技术   9篇
冶金工业   5篇
原子能技术   2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愈后都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目前研究显示,除了脾、胸腺、骨髓等免疫器官外,小肠、肝脏等组织器官同样在免疫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肠-肝轴、肝-脾轴等器官在免疫调控上的互作研究,为人们更好地了解疾病发生机制以及研发免疫相关疗法奠定了基础。作者团队前期将双蛋白应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营养干预,发现双蛋白能够显著促进免疫重建,缩短平均移植时间,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探。本文综述肝脏、脾脏、小肠参与机体免疫调控及器官间免疫互作研究进展,提出机体存在"肠-肝-脾轴(ILS Axis)"的免疫互作新概念。同时结合当前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分析双蛋白通过调节肠-肝-脾轴促进免疫重建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2.
对百合多糖进行纯化并探究其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调节作用。以产率、脱色率、多糖含量为指标,比较AB-8、D315、D101、HPD-100四种大孔树脂对百合多糖的纯化效果;实验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10 mg/kg)、模型组(盐酸林可霉素10 mg/kg)、阳性组(丽珠肠乐10 mg/kg)、百合多糖低、中、高(50、100、200 mg/kg)剂量组;以脂多糖(LPS)、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及回肠组织SIgA的含量、菌群数量为指标,评价纯化后的百合多糖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D315大孔树脂纯化效果最佳,纯化后百合多糖的产率、脱色率、糖含量分别为40.82%±1.28%、35.11%±1.12%、82.56%±1.18%;药理实验结果表明:百合多糖高剂量组(200 mg/kg)效果最佳。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小鼠LPS、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的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回肠组织SIgA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显著降低(P<0.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说明百合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超 《中国油脂》2020,45(9):81-84
通过高脂饮食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观察高脂血症大鼠体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变化。将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2组,分别饲喂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12周,计算大鼠的肝脏、脾脏和胰腺指数,测定大鼠全血血糖,检测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通过HE染色检测大鼠肝脏的病理变化,同时采用RT-q PCR检测PD-1 mRNA在大鼠肝脏、脾脏和胰腺组织内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高脂饲料组大鼠的肝脏、脾脏和胰腺指数显著高于普通饲料组;高脂饲料组大鼠的血糖显著升高;高脂饲料组大鼠血清中的TG、T-CHO、LDL-C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饲料组,LDLC/HDL-C的比值也显著高于普通饲料组,高脂血症大鼠造模成功。HE染色显示高脂饲料组大鼠肝脏组织内均出现明显脂肪空泡。与普通饲料组相比,高脂饲料组大鼠肝脏、脾脏和胰腺组织内PD-1 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提示PD-1可能参与了高脂血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红松松仁多糖PNP40c-1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LPS刺激RAW264.7细胞诱导炎症模型,分别采用MTT法、比色法、酶联免疫法、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比较LPS诱导前后巨噬细胞的细胞活力、吞噬能力、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同时对Nrf2/HO-1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derived 2)-like 2 protein,Nrf2)和血红素氧化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研究,以探讨PNP40c-1的具体作用机制。结果:在LPS诱导RAW264.7细胞的炎症反应中,PNP40c-1以剂量依赖性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P<0.05),抑制LPS诱导的NO和iNOS过量表达;PNP40c-1还可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调节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L-6)的分泌,缓解炎症反应。结论:红松松仁多糖PNP40c-1对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节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炎性疾病患者的乳酸林格氏液(Ringer's lactate,RL)液体动力学特征以及炎性生物标记物是否可以作为协变量影响RL分布和排泄。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40例美国麻醉医师分级(ASA)I-II级,腹腔镜下择期胆囊切除术(胆囊炎组,n=20)或者腹腔镜下急诊阑尾切除术(阑尾炎组,n=20)。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开始输注RL,按15 mL/kg,35 min内输毕。采用酶联免疫(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测定血浆炎症(TNF-α,IL-10和CRP)或者内皮损伤生物标记物(syndecan-1,SDC-1);利用血红蛋白(Hb)稀释-时间曲线和尿量,使用Phoenix软件,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计算RL液体动力学参数和协变量的影响。结果:与胆囊炎组相比,阑尾炎组RL从组织间隙到血浆的转运速率常数(k21)显著降低(14×10-3min-1 versus 35×10-3min-1;P=0.012)。阑尾炎组C反应蛋白(CRP)升高[中位数38.1(1.8-143.6) μg/mL versus 1.3(0.1-159.0) μg/mL;P<0.001];与清醒状态相比,麻醉期间(输液开始后30~45 min),液体从中央室中到外周室的转运速率常数(k12)显著增加(57×10-3min-1 versus 32×10-3min-1;P<0.01)。清除速率常数(k10)降低90%(0.6×10-3min-1 versus 5.3×10-3min-1;P<0.001)。无论在清醒状态还是麻醉状态下低血压均能降低液体清除;炎症或者内膜损伤的生物标记物不能作为显著影响RL液体动力学参数的协变量。结论:阑尾炎或者胆囊炎患者术前输入液体后“炎症反应的生物标记物”不是RL的液体动力学的协变量,但是两组患者中,全身麻醉期间输入液体的清除率下降。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又名绿脓杆菌,因其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内毒素等致病因子,是导致急性肠道疾病和皮肤炎症的完全致病菌,故成为包装饮用水检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鉴于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明确规定,每250mL水样中铜绿假单胞菌不得检出,并要求出厂前对每批次成品包装饮用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检测,若检出该物质,则为不合格产品,必须召回且停止销售。  相似文献   
7.
丙烯酰胺(acrylamide,AA)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具有神经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及潜在致癌性。2002年,AA首次被报道作为美拉德反应的副产物之一,在油炸和焙烤等热加工高淀粉食品中广泛存在。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 OS)是机体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之间的平衡被破坏而造成的应激状态,可被多种环境因素激活,并与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大量研究发现,OS常伴随着AA诱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发生,也是AA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性的重要连接纽带。本文就OS在AA诱导的凋亡及炎症反应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AA神经毒性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其毒性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铅主要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并在体内积累,对人体免疫和代谢等系统造成损伤,补充硒可以显著改善铅暴露对机体的危害。本研究以杏鲍菇富硒蛋白(selenium-enriched protein from Pleurotus eryngii,SePEP)为原料,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测定蛋白硒形态及结构。通过细胞实验探究蛋白体外模拟消化产物对Pb2+引起的RAW264.7细胞毒性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SePEP硒含量为(360.64±3.11)mg/kg,硒形态主要包括硒代蛋氨酸(SeMet,(48.04±0.64)%(相对含量,下同))、硒代胱氨酸(SeCys2,(31.91±0.51)%)和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14.65±0.36)%)。硒的添加显著促进了氨基酸的生成,改变了蛋白质的结构,α-螺旋结构相对含量由(20.30±0.87)%增加至(25.00±1.60)%,无规卷曲结构相对含量由(20.38±0.84)%减少至(13.85±1.66)%,总巯基与二硫键含量及表面疏水性均显著增加(P<0.05)。添加75 μg/mL SePEP消化产物后,Pb2+处理的RAW264.7细胞存活率由接近50%显著升高至(76.95±6.95)%,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释放量降低57.45%,并且3 种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释放受到显著抑制(P<0.05),说明SePEP消化产物对Pb2+暴露引起的RAW264.7细胞损伤有缓解作用。本实验研究成果可为研发安全、有效的改善铅毒性的功能富硒蛋白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馨仪  郭飞  曾祥昌  欧阳冬生 《金属学报》2019,24(11):1293-1299
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在机体内可作为信号分子,在细胞外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在细胞内抑制组蛋白脱乙酰酶,起抗炎作用。本文就短链脂肪酸的来源、组成、合成、分布,短链脂肪酸作为信号分子在肠道炎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从健康人体皮肤中分离获取一株表皮葡萄球菌(SE),并进行培养发酵,制备SE发酵提取物;通过实时无标记动态细胞分析技术(RTCA)检测SE发酵提取物对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KC)的活性影响;使用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I:C))和脂多糖(LPS)分别刺激KC细胞,造成Toll样受体(TLR)3和TLR 4介导的炎症反应模型,然后加入SE发酵提取物,研究SE发酵提取物对KC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最后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LS)刺激3D表皮模型,构建受损皮肤模型,并研究SE发酵提取物对损伤皮肤模型中丝聚蛋白(FLG)和兜甲蛋白(LOR)表达影响的作用。结果显示,体积分数为1%SE发酵提取物作用于KC细胞100 h,并未见明显细胞毒性作用,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SE发酵提取物可以抑制由TLR3介导的炎症反应,而对TLR4介导的炎症反应无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受损屏障中的FLG和LOR含量。表皮葡萄球菌作为人体皮肤的常驻菌,对皮肤的屏障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