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5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37篇
电工技术   49篇
综合类   133篇
化学工业   2454篇
金属工艺   18篇
机械仪表   38篇
建筑科学   33篇
矿业工程   8篇
轻工业   737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60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09篇
冶金工业   6篇
原子能技术   13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扩展聚酰胺6织物的应用领域,采用磺胺作为阻燃整理剂,在高温条件下,通过浸渍沉积法对聚酰胺6织物进行阻燃防熔滴整理。并对整理后聚酰胺6织物的热稳定性、热释放性能、抗熔滴性能、阻燃性能和阻燃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磺胺阻燃整理后,聚酰胺6织物的极限氧指数达到32.2%,损毁长度和损毁面积均减小,无熔滴产生,达到阻燃B1级的要求,具有较好的阻燃效果;同时整理后聚酰胺6织物的最大热释放速率下降了16.9%,火灾危害性显著降低;磺胺主要通过气相阻燃机制提高聚酰胺6织物的阻燃性能,且阻燃整理对聚酰胺6织物的强力和手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国内外己内酰胺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2019年,世界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为811.9万t/a,消费量为640.0万t,预计2024年消费量将达到约750.0万t.2019年,我国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为419.0万t/a,消费量为337.2万t,预计2024年消费量将达到约420.0万t.提出了我国己内酰胺行业今后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硼酸锌(ZB)与二乙基次膦酸铝(ADP)协同阻燃聚酰胺6(PA6)。对其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探讨,并运用垂直燃烧、极限氧指数、锥形量热、热失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拉曼光谱对阻燃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ZB作为协效剂,与ADP的协同阻燃效果显著;当在PA6中添加1.5 %(质量分数,下同)ZB和8.5 %ADP时,PA6/ADP/ZB复合材料达到UL 94 V?0级,极限氧指数达到29.8 %,其热释放速率峰值、平均热释放速率和质量损失速率比未添加ZB协效剂的试样分别降低了42.7 %,27.3 %和32.7 %;锥形量热分析表明,当在ADP阻燃体系中引入ZB后,既促进了ADP阻燃体系的气相阻燃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凝聚相阻燃作用,是一种以气相阻燃为主,兼具凝聚相阻燃的协同阻燃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提高功能性茶浓缩反渗透膜的回收效率和抗污性能,探究了3种介孔分子硅材料(MCM-41、SBA-15和MCFs)对浓缩膜面聚酰胺层聚合形成过程的结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0.02%经磺化预处理的MCM-41于间苯二胺水相可接枝酰氯基团,形成的聚酰胺结构层峰谷粗糙跨度仅为220 nm且交联紧致,膜抗拉伸强度增加37.8%;SBA-15和MCFs相膜面峰谷跨度达500~780 nm,横向褶皱和团聚,结构存在孔道塌陷;改性膜在3 h内对茶多酚、茶多糖、茶蛋白即可达到最大浓缩度,减少50%浓缩时间;MCM-41和SBA-15膜长时间运行的浓缩降率仅为2.8%~6.1%,48 h下降率比显示改性膜达标使用时长增加112.5%~137.5%,亲水性和抗污堵能力均大幅提升,可有效满足功能化茶浓缩精度。  相似文献   
5.
叙述了现在新能源汽车上冷却液管路的发展趋势,着重说明了聚酰胺类塑料冷却液管路和弹性体类冷却液管路的应用对比。分别从管路结构设计、管路的位置应用、管路材料的选择、管路性能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同时针对聚酰胺类的塑料冷却管的形态、总成连接以及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针对弹性体类冷却液管路的采用全动态硫化方式、不同硫化体系的PP+EPDM(TPV)弹性体材料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乳化-相转变法制备纳米SiO_2分散液,与聚酰胺酰亚胺树脂机械共混并流延成膜,制成不同纳米含量的复合材料。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材料进行表征,按照IEC60343的标准测试了材料的耐电晕寿命和其它介电性能,并进行了热重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在PAI基体中分散均匀且反应完全;加入纳米粒子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随纳米粒子含量的增加,电导率、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PAI复合材料的耐电晕寿命随SiO_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纳米粒子含量达到20%时,耐电晕寿命为17. 35 h,是纯PAI材料的8倍以上;击穿强度随纳米粒子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在热塑性聚氨酯(TPU)中引入超支化聚酰胺HyPer,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了HyPer对TPU分子间氢键的影响;同时采用旋转流变仪及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HyPer对TPU的结晶及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HyPer可以与TPU中的氨基甲酸酯形成分子间氢键,显著提高了TPU中羰基峰的氢键化程度; 另外,HyPer的加入对TPU有显著的增塑作用,特性黏度降低,分子间活动能力增加,提高了TPU的结晶速率和结晶度;添加0.25 %(质量分数,下同)的HyPer降低了TPU的熔体黏弹性,有利于泡孔生长,发泡倍率提高30 %,而HyPer含量提高增强了 TPU的结晶度,结晶度的提高一方面可以促进泡孔成核,另一方面可以抑制泡孔生长,有利于泡孔密度的提高,泡孔尺寸的减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转子连续混炼挤出机与微纳层叠共挤出成型设备制备了聚丙烯/聚酰胺6/碳纳米管(PP/PA6/CNTs)复合材料和原位微纤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万能拉伸试验机及电阻测试仪对其微观结构、流变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共混相比,微纳层叠共挤出法使得分散相PA6/CNTs形成了微纤,微纤的形成不仅提升了复合膜的动态流变性能,并且增加了基体PP相的结晶度,提高了PA6相的结晶温度,提升了复合膜的结晶性能;当CNTs含量为0.5 %(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2.17 MPa和857.82 %,体积电阻率(R)下降到104 Ω·cm,综合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9.
采用酸处理和聚乙烯亚胺(PEI)表面修饰两种方法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进行改性,将改性碳纳米管与聚酰胺11(PA11)熔融共混,制备了聚酰胺11/酸刻蚀碳纳米管(PA11/a?MWCNTs)和聚酰胺11/聚乙烯亚胺接枝碳纳米管(PA11/ PEI?MWCNTs)复合材料,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散性、热稳定性、结晶性能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PEI表面修饰的改性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性能更加优异;当PEI?MWCNTs含量为3 %(质量分数,下同)时,PA11/ PEI?MWCNTs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为62.7 MPa,弹性模量为1 017 MPa,分别比纯PA11的提高了37 %和65 %,同时,其结晶度提高了14.6 %。  相似文献   
10.
采用原位聚合添加催化剂的方法制备聚酰胺6预聚物,研究催化剂含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氮气含水量及氮气流量对固相聚合产物相对黏度及增黏速率的影响。催化剂含量在0.24~3.7mmol/kg时,产物相对黏度随催化剂含量增加单调递增,未发现增黏速率阈值。反应温度在150℃~170℃时,升高温度有利于提升催化固相聚合增黏速率;产物达到同等相对黏度时,与不加催化剂原样比较,添加1.1mmol/kg催化剂后所需反应温度至少可降低20℃。反应时间在24小时内,催化固相聚合产物增黏速率随时间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24h产物最大相对黏度可达7.5;同时,当产物相对黏度达到3.46时,催化固相聚合所需时间最短可减少至不加催化剂的1/8。催化剂对水耐受性良好,氮气含水量为2%时,24h增黏速率可达到0.0775h-1,是未加催化剂样品的3.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