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01篇
  免费   2429篇
  国内免费   1712篇
电工技术   3480篇
综合类   2320篇
化学工业   8528篇
金属工艺   1012篇
机械仪表   2438篇
建筑科学   701篇
矿业工程   1133篇
能源动力   1735篇
轻工业   6755篇
水利工程   484篇
石油天然气   4392篇
武器工业   191篇
无线电   40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826篇
冶金工业   2281篇
原子能技术   1230篇
自动化技术   63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838篇
  2022年   920篇
  2021年   952篇
  2020年   1098篇
  2019年   1109篇
  2018年   540篇
  2017年   873篇
  2016年   989篇
  2015年   1238篇
  2014年   2210篇
  2013年   1751篇
  2012年   2157篇
  2011年   2197篇
  2010年   2028篇
  2009年   2003篇
  2008年   2206篇
  2007年   1907篇
  2006年   1826篇
  2005年   1640篇
  2004年   1461篇
  2003年   1203篇
  2002年   923篇
  2001年   960篇
  2000年   817篇
  1999年   737篇
  1998年   655篇
  1997年   652篇
  1996年   593篇
  1995年   566篇
  1994年   428篇
  1993年   431篇
  1992年   362篇
  1991年   364篇
  1990年   329篇
  1989年   282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5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燕娣 《中国油脂》2021,46(7):143-147
为了建立一种准确性高、成本低的植物油中苯并(a)芘测定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基于GB 5009.7—2016以自制氧化铝柱为固相萃取柱,采用单因素试验对称样量、洗脱剂量、洗脱流速、吸附剂存放时间、吸附剂量这5个影响植物油中苯并(a)芘洗脱的因素进行研究,优化前处理条件,并对测定方法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优化的前处理条件为称样量0.100 0 g、洗脱剂量120 mL、吸附剂(氧化铝)量22 g、洗脱流速1滴/2 s、吸附剂存放时间少于12周;方法检出限为0.2 μ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4.23%~100.00%,RSD为1.20%~7.36%;同一样品测定结果与SGS测定值接近,相对平均偏差为2.36%~3.50%。说明本试验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应用于油脂企业植物油中痕量苯并(a)芘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轻因流动加速腐蚀(FAC)引起的锅炉结垢加速、汽水系统管道厚度减小甚至爆裂现象,对超临界机组发生流动加速腐蚀的机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管壁内表面粗糙度、蒸汽含汽率、pH值、溶氧量对FAC的影响,以及温度与pH值、温度与流速、pH值与溶解氧量、溶解氧量与氢电导率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结合实际电厂的运行数据验证了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减小工质流速、管壁粗糙度和氢电导率,增大给水的pH值和溶解氧含量可以使FAC的腐蚀速率减小,超临界加氧处理时pH值应在8.9~9.2之间,溶解氧量范围为45~100μg/L,氢电导率的期望值在0.1μS/cm以下。由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十分复杂,本文只给出了大致范围和趋势,并未给出准确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特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差、层间非均质性强,造成CO2驱易发生气窜,提高采收率效果欠佳,其中,CO2水气交替驱作为结合CO2驱和水驱优势的方法,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为进一步改善CO2-水交替驱的开发效果,开展了CO2-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协同驱油研究。 方法通过界面张力和润湿性能测试评价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基本性能,并利用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及岩心驱油实验等,探究了不同驱替方式的驱油效果和CO2-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协同驱油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机理。 结果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具备良好的界面活性和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能力,水驱后开展CO2驱、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驱、CO2-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交替协同驱,采收率可在水驱基础上分别提高0.91%、10.66%、16.25%,其提高采收率机理包括降低界面张力、改善流度比、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及乳化作用的协同效应等。 结论CO2-低界面张力黏弹流体协同驱既可有效增强非均质特低渗砂岩油藏注CO2过程中气体流动性控制,又能够降低CO2萃取轻烃导致重质组分沉积的影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  相似文献   
4.
靳慧慧 《广东化工》2022,49(3):66-68
基于沉积物磷的连续提取法存在沉积物磷回收率低的问题,采用沉积物标准样品(GBW 07333)进行重复提取,从而确定最优的浸提次数.结果表明,二次浸提的总磷(TP)回收率从一次浸提的50.6%~59.4%增加至93.8%~95.1%,二次提取能有效提高沉积物磷的萃取率.并且将最优提取方法应用于向家坝水库采集的实际样品,实验表明仍有较好的提取效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纳米颗粒对基础油液热导率的影响,在基础油蓖麻油酸中加入不同体积分数和粒径的纳米金刚石颗粒,采用LAMMPS和分子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对粒子数密度以及粒子的径向分布规律、导热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入纳米颗粒的纳米流体的热物理性质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及粒径等;随纳米粒子体积分数的提高纳米流体的热导率呈近似线性增加,随着纳米粒子粒径的减小,纳米粒子润滑膜的承载能力增强。纳米润滑膜能承受很高的外界冲击力,这有助于减小两作用面之间的摩擦,减小表面磨损;加入纳米颗粒的润滑油会减小摩擦副之间的摩擦和增强散热,提高热导率。  相似文献   
6.
对翅果油的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原料粒度为影响因素,以翅果油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比较了浸出法、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冷榨法和热榨法4种不同提取方法对翅果油得率和微量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翅果油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150 min、原料粒度80目,此条件下翅果油得率为(28. 32±1. 15)%; 4种提取方法中,浸出法的翅果油得率、VE及甾醇含量最高,其次是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除热榨法的翅果油角鲨烯含量最高外,压榨法的其他指标均最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响应面法中Box-Behnken设计对树莓果渣中总花色苷和总多酚微波辅助萃取工艺进行优化,并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树莓果渣中花色苷组分进行鉴定,通过SEM观察经微波萃取和常规溶剂萃取后样品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微波辅助萃取树莓果渣中总花色苷和总多酚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61℃、液料比30∶1(mL/g)和萃取时间5 min,在该条件下,树莓果渣总花色苷和总多酚含量分别为4.14 mg C3G/g和15.88 mgGAE/g。经微波萃取后样品细胞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而经传统的溶剂萃取后样品细胞结构保存完好,且微波法所得的树莓果渣总花色苷和总多酚含量明显较高。经鉴定树莓果渣中含有6种花色苷组分,分别为飞燕草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牵牛花素-3-葡萄糖苷、芍药素-3,5-二己糖苷、芍药素-3-(6-丙二酰)-葡萄糖苷和天竺葵素-3-(6-丙二酰)-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8.
采用经典的萃取方式——液-液萃取提取水样中的11种有机氯农药,并对旋转蒸发浓缩和氮吹浓缩的温度进行了优化选择实验,最终得到了较高的目标物回收率,为80.1%~96.4%;通过对升温程序的优化,在目标物完全分离的前提下,整个测试过程耗时21.58min,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采用气相色谱-ECD专用检测器测定有机氯农药,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当测试样品体积为1L时,检出限在1.00~1.50ng/L,方法的精密度为3.26%~7.53%。为水样中有机氯农药的测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为激发创新引领的跨界合作活力,打造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深化“科创中国”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了2020年度“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资源环境等领域,优选出50项技术成果。5项与纺织领域相关的技术上榜,分别是四川大学的“可高温炭化不熔滴阻燃聚酯及纤维”项目、江南大学的“多通道数控纺纱机与数字化彩色纺纱技术”项目、西安交通大学的“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3D打印工艺及装备”项目、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聚酯纤维筒子纱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色技术”项目和清华大学的“??性电子多维感知及应用”项目。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镜扫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及烘干称重法对纳米TiO2流体的分散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及浓度对其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将纳米TiO2流体引入真空闪蒸制取冰浆系统,研究了纳米TiO2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及对吸附作用下纳米TiO2流体真空闪蒸制冰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类型对纳米TiO2流体分散稳定性的影响很大,复合型的分散稳定性最佳,其次是阴离子型;纳米粒子及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强真空下纳米TiO2流体的成核效果,增大含冰率,降低过冷度;表面活性剂浓度是影响真空闪蒸制冰系统压力及闪蒸率的重要因素,系统压力及闪蒸率均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另外,确定了在吸附作用下真空闪蒸制冰系统中使用纳米TiO2流体的最佳条件。在最佳条件下,含冰率为18.35%,过冷度为0.51℃,热导率为0.920W/(m·K),对比蒸馏水有较大改善。吸附作用下真空闪蒸制冰可行性较高,制取冰浆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