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10篇
  免费   348篇
  国内免费   211篇
电工技术   557篇
综合类   417篇
化学工业   1537篇
金属工艺   1295篇
机械仪表   1726篇
建筑科学   406篇
矿业工程   238篇
能源动力   861篇
轻工业   85篇
水利工程   102篇
石油天然气   211篇
武器工业   244篇
无线电   759篇
一般工业技术   950篇
冶金工业   637篇
原子能技术   188篇
自动化技术   4156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203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395篇
  2014年   657篇
  2013年   705篇
  2012年   693篇
  2011年   1082篇
  2010年   671篇
  2009年   784篇
  2008年   835篇
  2007年   1147篇
  2006年   1065篇
  2005年   1016篇
  2004年   801篇
  2003年   761篇
  2002年   482篇
  2001年   337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232篇
  1998年   210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2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建立起门式起重机车轮—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ABAQUS/Implicit隐式动力学分析算法,探讨起重机轮—轨摩擦系统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系统低频模态表现为起重机主梁/轨道的弯曲变形,中频模态表现为起重机主梁/轨道的弯曲加扭转变形,而高频模态表现为主梁—轨道—车轮三者的耦合运动。在车轮与轨道摩擦过程中,车轮侧向产生持续的摩擦自激振动,轮—轨之间可能产生"啃轨"现象。相比之下,车轮的切向振动和法向振动强度相对较弱,主要产生在车轮运动的初始阶段,且切向振动强度明显大于法向振动,这可能导致所提升物体的切向偏摆更加剧烈。频域分析结果表明,车轮与轨道均能产生频率约为566 Hz的振动,起重机轮—轨之间的摩擦振动具有多频复合特征,是一种部件耦合与独立振动并存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进一步地,本研究对车轮载荷不对称状态下的系统动力学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车轮载重较大一侧的侧向振动增强,而车轮载重较小一侧的切向振动和法向振动在初始阶段波动更为剧烈。由于载重不同,两侧轨道接触应力变化差异明显,载重更小的一侧可能出现短暂的轮轨分离与重新接触现象,这导致起重机轮轨系统的最大应力位置随着时间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简要叙述了MP PFGun技术工作原理、系统结构特点以及PropFrac脉冲压裂模拟器软件基本功能,并对SSM-XX井的模拟计算P-T曲线和井下压力仪实测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M-XX井采用MP PFGun电缆输送工艺安全,脉冲压裂持续时间长,且利用PropFrac模拟软件指导施工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某厂1吨双环式熔沟有芯感应炉为研究对象,通过ANSYS仿真软件耦合k–?标准方程和磁流体力学模型(MHD)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研究了熔沟内流场状态与温度分布,及不同熔沟间距与不同宽厚比对熔沟功率密度和熔沟顶面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熔沟间距在275 mm~345 mm变化时,熔沟热值最大,约为410 kJ,功率密度为0.018 W/mm3;而随着宽厚比增加,熔沟热值逐渐下降。流场结果显示熔沟两侧沟道内熔体流速较快,并以螺旋式从熔沟两侧流向炉膛,到达熔沟顶面时速度最高达到0.297 m/s,炉膛内熔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入中心沟道,下行熔体受到两侧熔沟射流的影响在熔沟上部形成纵向涡心。从熔沟中心沟道上方开始,沿着熔沟方向向熔沟两侧移动,熔体温度逐渐升高,在熔沟两侧拐角处最大,最大温差为12.9 ℃。  相似文献   
4.
目前,公共建筑中庭物理环境舒适度不 足,且建筑集成化物理性能模拟较缺失。基于中 庭物理环境待优化的目的,通过Grasshopper建 立集成参数化模拟平台,以光环境、热环境、风 环境舒适性为评价维度,以全年热舒适小时数、 采光系数、全天然自然采光百分比、眩光指数、室 内平均风速为优化指标,对京津冀地区典型二、 三、四向中庭的层高、中庭天窗比、窗墙比、窗台 高度、走廊宽度等设计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模 拟,并基于上述模拟最优解集运用Odeon对语言 传输指数进行进一步筛选,分别获得优选设计参 数指标,并获得以光热舒适性为目的的中庭设计 参数建议。所提出的集成化模拟流程和可为建 筑设计初期的中庭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MSC.Marc有限元软件对Cu-Cr粉体致密化及颗粒流变行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颗粒排列方式压制载荷下Cu-Cr颗粒致密化、颗粒与节点的流动规律。首次再现了Cu-Cr颗粒在致密化过程中的三维流变行为。结果表明,六角形排列的Cu-Cr颗粒不仅流动性高,而且均匀性也好于方形排列的Cu-Cr颗粒。温粉冷模比温粉温模(恒温环境)在100℃条件下的致密度高0.36%,在800℃条件下高2.87%。六角形排列的Cu-Cr颗粒致密度在摩擦系数为0.1时最高为95.6859%,方形排列的Cu-Cr颗粒致密度在摩擦系数为0.5时最高为97.5343%。无摩擦理想状态下的Cu-Cr颗粒致密化并没有达到最大致密度。  相似文献   
6.
影响稀土灼烧工艺的因素十分复杂,关系产品质量稳定及能耗,现行工艺存在优化空间。通过剖析灼烧窑中温度和湿度分布状况,运用κ-ε双方程湍流模型、流体传热、多孔介质传热等理论,按特定组分运输模式,建立灼烧过程质量、动量和能量耦合传递数学模型。设置不同边界导入Fluent环境对数学模型进行仿真试验,完成数据处理实现工艺参数优化。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准确反映灼烧窑中温湿度场分布及变化,且最终仿真结果与实际灼烧后的产品湿度含量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含水饱和度普遍较高。基于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和核磁共振高压充注模拟实验,研究了天然气运聚特征及气藏高含水机制。结果表明:①须家河组烃源岩—储层大面积交替叠置发育奠定了油气近距离聚集的基础,随烃源岩成熟度增高,天然气湿度系数变小、δ13C1值增高,为近源成藏;②须家河组气藏含气饱和度主体分布在50%~65%之间,储集空间的主要孔隙半径为0.1~10 μm,相对大孔径占比越大,含气饱和度越高;③随充注压力增大,天然气在致密砂岩中由大孔径向小孔径空间“渐进式”聚集,并呈现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和基本稳定的“三段式”充注特点,小压力驱动与相对大孔隙储集的耦合是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可以形成大中型气藏但含水饱和度高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将为致密砂岩领域的拓展勘探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Ceramics International》2021,47(20):28086-28105
Refractory castables develop microstructures after curing that behave as partially saturated porous media. Upon heating (during its drying stage), the steam generated by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ly bond water can result in pore pressurization and explosive spalling. Numerical modeling can provide guidelines for designing safer heat-up profiles and als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that lead to catastrophic damage. This work aims to review the fundamentals and models available, providing insightful thoughts on the current trends of the drying phenomena of ceramic compositions. The review also highlights that there are models better oriented to result in reasonable predictions of pore pressure values and others focused on a more 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main physical phenomena that take place during heating.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re are still various challenges to attain accurate models with high applicability capable of yielding safer and more efficient drying of refractory castables.  相似文献   
9.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a modern learning machine algorithm named “Weighted Regularized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WRELM)" is implem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 coefficient of discharge of side slots. For this purpose, an effective variable on the coefficient of discharge of side slots is firstly introduced, then five distinctive WRELM models are produced by it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coefficient. In the next stage, a database is created for verification of WRELM results. it should be mentioned that 70% of the data are utilized for training the WRELM models, while the rest (i.e. 30%) for testing them. After that, the optimal number of hidden layer neurons as well as the best activation function of the WRELM algorithm are chosen. In addition, the best regularization parameter and also the weight function of the WRELM are achieved. By conducting a sensitivity analysis, the most effective variable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 coefficient of discharge along with the WRELM superior model is introduced. The WRELM superior model estimates values of the coefficient of discharge with the maximum exactness and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For instance, the estimations of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scatter index for this model are computed to be 0.930 and 0.051,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atio of the side slot crest height to its length and the Froude number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input variabl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WRELM with the ELM displays that the former works much better. Furthermore, an uncertainty analysis is executed for both models. Eventually, an equation is suggested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coefficient of discharge and a partial derivative sensitivity analysis is performed on it.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流固耦合的方法,基于COMSOL仿真平台对某防暴喷射管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发射管结构和气室初始压强对管内冲击挤压流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室初始压强为20MPa,战剂容量为10ml的情况下,发射管内径越小,管流阻力越小,活塞运动时间越短,战剂出口速度越小,能量利用率越高;增大气室初始压强能缩短管内流动时间,加快出口速度;锥直形喷嘴结构的突变造成了战剂压强和速度的波动。研究结果可为喷射管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