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1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8篇
电工技术   26篇
综合类   92篇
化学工业   437篇
金属工艺   16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30篇
矿业工程   26篇
能源动力   37篇
轻工业   115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100篇
武器工业   7篇
无线电   1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1篇
冶金工业   10篇
原子能技术   8篇
自动化技术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This study aim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s of a solar still single slope using metal oxide nanofluid (Al2O3–water, Cu2O–water, and TiO2–water). The numeric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of Agadir, Morocco,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nofluids inside a basin equipped with an absorber plate with two different absorptivities. The numerical study is based on thermal balance equations applied on different solar system components and solved using the Runge Kutta method. The numerical model is validated by comparing our results with the literature available data. A comparison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ese nanofluids on solar still productivity is d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solar still using nanoparticles Cu2O, TiO2, and Al2O3 are 7.38, 7.1, and 7.064 kg m−2 day−1, respectively. It is obtained that the maximum efficiency of the solar still is found to be 55.27% by using cuprous oxide nanoparticles. Furthermore, an enhancement in solar still productivity of 6.36%, 19.54%, and 33.25% is obtained by dispersing 1%, 3%, and 5% volume fraction of Cu2O nanoparticles in pure water,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solar. Moreover, the impact of the absorptivity of the absorber plate on the solar still effectiveness is investigated. Two types of coatings are considered to change the absorber plate absorptivit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fficiencies of the solar system are 58.81% and 51.77% using an absorber plate with 0.95 and 0.85 of absorptivity,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
以Fe(NO3)3-Ba(NO3)2-CO(NH2)2-酚醛树脂-硅烷偶联剂KH550为反应体系,采用低温自反应淬熄法结合热处理工艺,制备了微/纳米钡铁氧体空心复相陶瓷微珠。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热分析及高速摄影技术测定了热处理前后微纳米钡铁氧体空心复相陶瓷微珠的形貌、结构及组成,并研究了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热处理前空心复相陶瓷微珠粒径为0.59至27.1μm,主要为非晶态;热处理后复相陶瓷微珠由六角晶型的Ba3Fe32O51、BaFe12O19和Ba5Fe14O26组成,且表现出片晶与固溶体相互交叉的现象。特殊的试验条件使得团聚粉粒子在火焰场中飞行过程中在受热蓄能阶段、热释放阶段、后燃烧阶段与快速凝固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反应机理,从而使得尺寸细化,具有较微米级微珠不同的本征参数。  相似文献   
3.
金磊  吴韬 《山东化工》2014,(3):50-54,57
文章对可再生吸收剂的脱硫技术及其原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并且摘要介绍了各个工艺技术的优缺点。对于需要选择不同工艺路线的决策者,可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将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与丙烯酰胺共聚合成带环氧基的亲水高分子,并利用其共交联木质素制备木质素基吸水树脂,考察了木质素用量、丙烯酰胺与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的配比、pH等对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基吸水树脂具有pH敏感性,吸水倍率随pH增加而增大;吸水树脂的吸水率随着木质素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增加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用量,吸水树脂的交联密度增加,其吸水率降低。当木质素用量为5 g,丙烯酰与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的配比为0.06∶0.03时,制备的木质素基吸水树脂在pH=9的水溶液中吸水倍率为36.3 g/g。  相似文献   
5.
祖梅  许海涛  谢炜  程海峰 《化工进展》2022,41(8):4254-4267
水蒸气广泛存在于空气和工业气体中,收集利用或去除水蒸气都需要利用高吸水储水的吸附剂。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作为一种具有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的新型多孔材料,同时具备网状结构和孔径可控调节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吸附、分离、催化、过滤等多个领域。将MOFs应用于水吸附领域不仅要求MOFs具备较高的水稳定性,还需要具备亲水和吸附-脱附循环能力。本文综述了水稳定性MOFs的基本组成,基于皮尔森软硬酸碱理论的设计原则,水吸附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空气集水、气体除湿等应用领域的进展,以饱和吸湿量为参考罗列了13种水吸附MOFs及其衍生物的物理参数。最后总结了水吸附MOFs在合成机理、批量制备和应用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提出了解决思路,期望为MOFs在水吸附应用的研究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石英光纤传像束在医疗诊断、工业设备探伤、电力设施监测、大视场成像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本文利用溶胶-凝胶法在像元单丝间隙中引入吸收剂,解决了传像束光串扰难题。采用一次复丝工艺,制备出外径为600 μm、像元为15 000的石英光纤传像束,像元单丝直径约4.4 μm,分辨率约为113 lp/mm。结果表明,传像束无暗丝、断丝,成像清晰,无畸变,达到了商品化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7.
以丙烯酸(AA)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环己烷为油相,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耐盐性高吸水树脂。研究了单体物料比,交联剂种类及用量,水油比以及不同分散剂种类及配比对吸水树脂吸水率及耐盐率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树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m(AMPS)∶m(AA)为1.0∶10.0,中和度为75%,交联剂甘露醇用量(占单体质量)为6%,水油比为1.0∶3.0,分散剂span60用量(占单体质量)为8.0%,过硫酸铵用量(占单体质量)为0.5%时,制备的耐盐性高吸水树脂的吸水率和吸盐率最高,分别达到1 705,133 m L/g。耐盐性高吸水树脂表面光滑,结构疏松。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采用不除去丙烯酸中阻聚剂及不通氮气的工艺,以丙烯酸、腐植酸钠为原料,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聚丙烯酸-腐植酸钠复合高吸水树脂。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高吸水树脂在丙烯酸的中和度为60%,腐植酸钠用量为1.0g,引发剂过硫酸钾用量为55mg,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用量为20mg时,吸蒸馏水量最大,为1200g/g。  相似文献   
9.
吸收式制冷工质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吸收式制冷的发展在当今节能与环保两大主题之下得到了人们高度重视,其中吸收式制冷工质对的发展作为吸收式制冷的核心技术尤其重要。文中列举了部分在吸收式制冷方向的热门课题,指出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问题的差距;根据制冷剂的不同将吸收式制冷工质对分为氨系、水系、醇系、氟系以及其它共五类,回顾这五类工质对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针对这五类中传统工质对的缺陷,探讨相应的优化措施和研究新型工质对,并且与传统工质对进行性能比较。重点介绍了NH3-Na SCN和NH3-LiNO3两对工质对的研究现状,比较两者在不同工况下的优缺点;介绍了以各类盐组合的方式替代Li Br来改善Li Br-H2O强烈腐蚀特性。在研究现状基础上指出了改进现有工质对性能和发掘新型工质对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郭军  黄劲松  吴小说  刘廷国  方童杨  汪新 《材料导报》2015,29(10):53-56, 77
为制备出适合农业使用的高吸水保水剂,以小麦秸秆(Wheat straw,WS)为原料,比较了NaOH/Urea、稀硫酸和氨水等溶解秸秆的方法,得到了溶解性较好的小麦秸秆匀相体系,通过向该溶解液中加入丙烯酰胺(Acrylic amide,AM)、丙烯酸(Acrylic acid,AA)和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N′-methylene bisacrylamide,MBA),借助60 Coγ射线,在室温条件下引发聚合体系的接枝共聚反应,制备出了耐盐型高吸水性树脂。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对各种处理的秸秆及接枝共聚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NaOH/Urea方法处理小麦秸秆得到的纤维素制备出的树脂其耐盐性和吸水性较稀硫酸和氨水处理得到的吸水性树脂有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