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24篇
电工技术   14篇
综合类   47篇
化学工业   69篇
金属工艺   14篇
机械仪表   22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3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75篇
水利工程   57篇
石油天然气   159篇
武器工业   5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6篇
冶金工业   10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机械开孔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测试了2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试验件的压缩性能。1种为基本编织(100%编织纱)结构,另1种为含有编织纱/轴向纱(58/42)的结构,试验件编织角约为±12°。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分别进行有开孔和无开孔的复合材料试验件准静态压缩试验,并与层合板的压缩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种三维编织结构无缺陷材料的压缩强度较为接近,但引入开孔后,无增强纱结构可保留更高比列的压缩强度;引入开孔后,2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保留的压缩强度均高于层合板;在失效形式上,2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宏观失效形式较为相似,均为剪切失效,表现出横向断裂且无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2.
杨萍  严飙  马丕波 《纺织学报》2021,42(1):175-180
为深入拓展网状结构织物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分别介绍了近年来机织网状结构织物、针织网状结构织物和编织网状结构织物的应用基础和制备方法。从纤维原材料、织物组织结构和织物后整理方面重点阐述了网状结构织物的力学性能和仿真模拟的研究进展。针对网状结构织物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进一步探索了网状结构织物的力学性能,增强网状结构织物的动态模拟,提高网类材料的使用寿命、减少能耗,以使网状结构织物的性能和使用效果逐渐提升。结合当前科技发展趋势,预测网状结构织物将会在海洋、建筑、航空航天等领域方向有更深入的发展,期望为网状结构织物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The tools of soft computing will aid the knowledge mining in predicting and classifying the properties of various parameters while designing the composite preforms in the manufacturing of Powder Metallurgy (P/M) Lab. In this paper, an integrated PRNET (PCA-Radial basis functional neural NET) model is proposed in different versions to select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for preparing composite preforms and to predict the deformation and strain hardening properties of Al–Fe composites. It reveals that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is model has been increased by 67.89% relatively from the conventional models. A new PR-filter is proposed by slightly modifying the conventional filters of RBFNN, which improves the power of PRNET even though raw data are highly non-linear, interrelated and noisy. Moreover, fixing the range of input parameters for classifying the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preforms can be automated by the Fuzzy logic. These types of models will avoid expensive experimentation and risky environment while preparing sintered composite preforms. Thus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composites in P/M Lab will be simplified with minimum energy by the support of these soft-computing tools.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工程金属相比,复合材料具有许多优点,近年来应用占比显著增加。编织是一种前途广阔、应用普遍的制备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方法,编织结构广泛应用于医疗、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文章介绍了二维编织管状复合材料的准静态力学性能,列举了二维编织管状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展示了二维编织管状复合材料应用的可能性和优势,最后概述和讨论了用于预测编织复合材料各项性能的大量解析模型,从而有助于编织复合材料的进一步普及。  相似文献   
5.
针对耐高温动态热密封组件中的常用元件弹性支架编织弹簧,研究了其压缩率、装配方式、热暴露温度等参数对其弹性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编织弹簧高温弹性失效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合金的氧化是编织弹簧高温回弹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在温度低于800℃、压缩率小于50%的服役条件下,编织弹簧的回弹率不小于95%,在航天热密封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情势发生显著变化,大流量洪水频率大幅减小,中小流量洪水作用凸显。为揭示黄河下游游荡段中小流量下的演变特征,本文开展了500、1000、1500和2000 m3/s流量级下黑岗口—夹河滩段的动床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垂向上,研究河段河床冲刷与淤积沿程相间分布,具有典型的游荡性河段的冲淤交替特征;横向上,中小流量下游荡段仍存在横向摆动的可能,且随着流量增大,主流弯曲系数由1.18减小至1.13,河道逐渐由蜿蜒向顺直发展;纵向上,各流量下深泓线调整趋势与冲淤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此外,本文着重分析了河道工程与桥下河段河床的时空调整过程并运用随机模型进行了模拟。通过分析发现:时间上,河道工程附近河床垂向调整速率早期较快,之后随时间快速非线性减缓;空间上,桥下河段累积冲刷深度沿程非线性减小,空间衰减特性显著。应用表明,随机模型对典型局部河段的时空调整预测效果较好,相关系数R2可达0.74以上。本文探讨了中小流量下黄河下游典型游荡段长河段与局部的冲淤演变特征,可为未来黄河下游典型游荡性河段的河道整治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航空不锈钢编织软管作为航空液压系统中占比庞大的元件,自身存在较大的弹性,对系统影响比硬管更大。目前许多研究将压力差比拟为电压,把流量比拟为电流,从而建立起包含液阻、液容、液感的流体网络。为了建立航空不锈钢编织软管的压力传递模型,建立双编织层软管的本构模型进行软管形变行为预测,得到航空不锈钢编织软管传递模型关键参数——液容的解析模型,最终建立了考虑软管形变行为的电学比拟模型。Simulink仿真结果强调了编织钢丝直径、编织角度、编织股数和每股钢丝数对软管液容和软管压力传递的影响,并通过相同条件下的实验初步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综合分析岩心、测井与分析化验等测试结果,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9储层沉积期整体处于水上沼泽环境,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受西北和东北两个物源体系控制,以西北物源为主。岩石学研究表明,长9油层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受沉积影响,长9沉积砂体在纵向上结构表现为无粒序变化均一型和复合粒序型两种特征,分流河道微相为主要储集体,易于石油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9.
针对环江地区水驱控制程度高、剩余油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等问题,在充分考虑辫状河储层砂体沉积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内部构型研究。以Miall储层构型划分方案为基础,提出辫状河储层构型5级划分方案,并结合岩心及测井资料,对辫状河道及心滩坝砂体进行了识别与划分,探讨了辫状河单成因砂体空间组合样式和叠置关系,最后提出了不同注采配置关系下对应于不同构型单元组合的8种剩余油富集模式,以期深化环江地区碎屑岩储层构型研究,为研究区的二次开发部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辫状河相砾质砂岩储层疏松、含砾、孔渗关系差、微观特征与产能关系复杂。以渤海辽东湾海域锦州油田为例,利用岩心分析化验资料、测井和DST测试资料,建立岩性定量判别标准,对砾质砂岩储层进行岩性定量识别,将其细分为常规砂岩、含砾砂岩和砂砾岩。对不同岩性储层的粒度、孔喉、泥质含量及黏土矿物等特征进行分类研究,针对各类型储层不同微观特征对产能大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找到了粒度分选、孔喉结构以及泥质黏土矿物差异与产能大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