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4篇
  免费   619篇
  国内免费   286篇
电工技术   114篇
综合类   935篇
化学工业   423篇
金属工艺   354篇
机械仪表   1155篇
建筑科学   1624篇
矿业工程   108篇
能源动力   109篇
轻工业   120篇
水利工程   81篇
石油天然气   61篇
武器工业   79篇
无线电   1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33篇
冶金工业   65篇
原子能技术   17篇
自动化技术   25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227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253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366篇
  2012年   444篇
  2011年   488篇
  2010年   346篇
  2009年   356篇
  2008年   330篇
  2007年   380篇
  2006年   314篇
  2005年   278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分形几何理论,考虑微凸体因应变硬化而造成弹塑性变形阶段硬度随变形量变化而变化,建立结合面第一、第二弹塑性变形阶段单次加载刚度分形模型。推导出在计入硬度变化的情况下,单个微凸体在弹塑性变形阶段法向接触刚度与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式,进而得出结合面在弹塑性变形阶段法向接触刚度与接触面积、接触载荷之间量纲为一的关系式,并通过仿真分析得出相关参数对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考虑硬度变化时,结合面量纲一法向接触刚度的值与法向实际接触载荷、实际接触面积之间存在关系;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随着分形维数D的增大而增大;分形维数一定时,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随表面长度尺度参数G值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刘炀  崔熙  王结鑫 《机械传动》2021,45(1):65-70
基于能量法和Archard磨损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磨损的齿轮啮合刚度数值计算方法。根据展成法原理,建立了精确的齿廓曲线方程。利用能量法计算齿轮单齿啮合刚度,并通过分段1阶傅里叶级数拟合获得齿轮总啮合刚度。以Archard磨损模型为基础,计算得到齿面法向磨损量与啮合点处压力角的关系。计算分析了不同磨损量对齿轮啮合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磨损量在齿根、齿顶处较大,在节点处的理论磨损量为0 mm,随着压力角的逐渐增加,磨损量先减小后增大;齿面非均匀磨损会降低齿轮啮合刚度,随着磨损量的逐渐增加,啮合刚度逐渐减小。该方法为考虑磨损的齿轮系统动力学建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某铝合金厢式半挂车为分析对象,采用有限元法对厢式半挂车的车架强度和厢体刚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平弯曲和扭转工况下,车架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具有较强抵抗破坏的能力。使得厢体的永久变形满足法规要求,刚度满足设计需求,保证半挂车结构的使用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型车门下沉问题,通过台架试验获得车门、铰链和车身等各单因素下沉量和车门绞链系统整体下沉量,对单因素下沉量与系统整体下沉刚度进行线性拟合分析,得到车门铰链系统各单因素与系统下沉刚度的相关度排序.对前、后车门分别选取相关度较高的单因素进行优化,最终改进方案的仿真和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案可有效地提升车门下沉刚度.采用定量分析法可快速找出影响下沉刚度的敏感因素,并能够快速生成优化方案,为新车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减少海上集装箱货物运输中风浪造成的损坏,提出刚柔混合驱动主动式波浪补偿并联机构. 基于刚柔混合并联机构的动定平台的矩阵旋转原理和几何封闭法建立位置逆解数学模型;利用空间几何原理构建机构位置正解数学模型;利用求导法则对位置逆解进行求导,建立速度雅可比矩阵与加速度的二阶影响矩阵;基于绳子是柔性变形体推导出系统刚度矩阵,探究影响系统刚度的因素和增加系统刚度的原则. 利用数值模拟仿真对运动学和系统刚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位置正逆解的输入输出误差不超过实际误差的2.25%;发现理论仿真曲线和样机仿真曲线较吻合,误差不超过7.4%,验证了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根据刚度矩阵发现刚度影响因素对系统刚度的影响规律. 通过对绳驱动刚柔混合驱动波浪补偿并联机构的实验验证,发现该机构的补偿效果均高于90%. 证明研究结果为刚柔混合主动式波浪补偿并联机构的运动和机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零刚度磁悬浮重力补偿器(ZMLGC)工作在零刚度点附近,用以平衡重力并实现超低频隔振。但是,随着ZMLGC的运动其轴向刚度增加显著,制约了隔振性能。为有效减小工作行程内轴向刚度的变化,首先基于等效电流模型分析了零刚度生成原理。然后,利用椭圆积分建立了ZMLGC的磁场和电磁力解析模型,并在MATLAB中编程实现。提出了不等厚的动子拓扑结构以改善气隙磁场分布,结合解析模型和有限元模型进行了结构参数设计计算。最后,搭建样机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实验。结果表明,在±1 mm工作行程内,ZMLGC的最大刚度降低了四倍,达到10 N/m。  相似文献   
7.
柔性致动器具有柔顺性高、环境适应性强及人机交互性好等特点。针对传统柔性制动器刚度控制性能差的问题,基于柔性伸长肌和收缩肌的拮抗机制,提出一种新型可变刚度的流体驱动柔性致动器,该致动器能够实现伸长/缩短的复合动作,并通过协同调整伸长和收缩力实现刚度的控制;基于伸长及收缩织物的柔性形变机理,建立了柔性致动器的力学特性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开展了柔性致动器的力学特性试验,测试了致动器在不同充压及形变位移下的力学特性,并验证了柔性致动器的刚度调节特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FLAC3D有限差分计算平台,建立风力机结构自振频率数值计算模型,并与工程监测的自振频率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然后通过嵌入土体刚度衰减模型(DSM),考虑长期循环荷载对地基刚度的影响;探讨不同大小的循环荷载、不同的循环加载次数对海上风力机结构体系自振频率的影响规律,提出自振频率衰减公式;最后结合既有的风力机结构体系自振频率简化计算方法,建立单桩式海上风力机长期自振频率简化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循环荷载的增大、加载次数的增加会导致海上风力机结构体系自振频率较小;风力机结构体系的设计自振频率应偏移3P,以保证海上风力机的长期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9.
A strategy for improving the specific stiffness of silicon carbide (SiC) ceramics by adding B4C was developed. The addition of B4C is effective because (1) the mass density of B4C is lower than that of SiC, (2) its Young’s modulu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iC, and (3) B4C is an effective additive for sintering SiC ceramics. Specifically, the specific stiffness of SiC ceramics increased from ~142 × 106 m2?s?2 to ~153 × 106 m2?s?2 when the B4C content was increased from 0.7 wt% to 25 wt%. The strength of the SiC ceramics was maximal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10 wt% B4C (755 MPa), and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decreased linearly from ~183 to ~81 W?m?1?K?1 when the B4C content was increased from 0.7 to 30 wt%. The flexural strength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developed SiC ceramic containing 25 wt% B4C were ~690 MPa and ~95 W?m?1?K?1,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0.
A novel potassium phospho-aluminosilicate composition is described that can be strengthened by water vapor to achieve deep compressive stress (CS) profiles. Water vapor treatment at (A) 85°C and 85% relative humidity for 40 days results in a CS of 389 ± 20 MPa and a compressive depth of layer (DOL) of 18 ± 2 μm. When treated at (B) 160°C and 0.1 MPa for 7 days, a CS of 245 ± 20 MPa and a DOL of 40 ± 2 μm is achieved. Glasses with hydration-induced stress profiles can provide high retained strength following flaw introduction compared with ion-exchanged soda-lime silicate glass. Sample treatment B also has an exemplary Vickers indentation cracking threshold value greater than 20 kgf. The hydration profile determined by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SIMS) is shown to closely match the stress profile for these samples. SIMS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the depth of water enrichment correlates well with the depletion depth of phosphorus. The high tendency towards water-induced strengthening for this new type of glass even enables self-strengthening by the generation of a near-surface CS profile following exposure to ambient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