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1篇
电工技术   11篇
综合类   27篇
化学工业   8篇
金属工艺   14篇
机械仪表   28篇
建筑科学   30篇
矿业工程   3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34篇
一般工业技术   45篇
冶金工业   8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5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 restorative dentistry, the in situ replication of intra‐oral situations, is based on a non‐invasive and non‐destructiv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valuation method. The technique is suitable for investigation restorative materials and dental hard‐ and soft‐tissues, and its interfaces.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integrity of interfaces (margins), or fracture analysis (chipping, cracks, etc.) with reliable resolution and under high magnification (from ×50 to ×5,000). Overall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share detailed and reproducib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plica technique. Specific goals are: (a) to describe detailed each step involved in producing a replica of an intra‐oral situation, (b) to validate an integrated workflow based on a rational sequence from visual examination, to macrophotography and SEM analysis using the replica technique; (c) to present three clinical cases documented using the technique. A compilation of three clinical situations/cases were analyzed here by means the replica technique showing a wide range of possibilities that can be reached and explored with the described technique. This guidance document will contribute to a more accurate use of the replica technique and help researchers and clinicians to understand and identify issues related to restorative procedures under high magnification.  相似文献   
2.
动态特性是航天电磁继电器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继电器的生产与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测试与分析。现有条件下,动态特性测试系统测得的结果以文本和图像形式保存在本地计算机中,研究人员需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对文本文件和图像文件进行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WinForm的动态特性测试系统软件,具体分为客户端软件与服务器软件,双方基于Socket多线程通信实现文本文件和图像文件传输的及时性与可靠性,突破了研究人员本地作业的空间局限性;基于双缓冲技术绘制文本文件的曲线图,加强对测试结果的直观性分析;基于图像调用与局部放大技术,实现对图像的有效处理与显示。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软件运行稳定,分析与显示结果直观准确,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随着局部地区光伏并网容量的增加、光伏电站渗透率不断增大,光伏波动对系统电压波动和稳定特性的影响逐渐凸显,可考虑应用火电机组良好的调峰调频特性来满足更高渗透率的光伏接入。首先,通过建立非标准工况下光伏发电系统模型,分析了光伏发电的功率输出特性,阐述了不同渗透率下,光伏出力波动对系统特性的影响机理;其次,通过仿真遍历测试的方法,依据响应性能差异对比,确定优化火电机组一次调频放大倍数和时间常数的整定原则,以提高光伏电站高渗透率的接纳能力;最后,对新疆喀什地区电网进行了实际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优化火电机组的一次调频参数有助于系统接纳光伏电站后维持其稳定运行,为光伏并网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搭建单机无穷大动态系统,基于分岔理论,研究随着负荷参数的改变,不同励磁放大倍数Ka对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Ka的增大,系统分岔点数目会减少,且极值分岔将延迟出现。但Ka不是越大越好,过大的Ka会增加系统Hopf分岔,容易造成系统电压振荡,不利于系统电压稳定性。基于PSASP的时域仿真也得到相同的结果,说明采用高放大倍数的励磁调节器在提高励磁效率的同时,还需要通过调节器的限制和保护来实现其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5.
陈玮  徐宪 《电子科技》2015,28(6):28
针对图像放大时分辨率会降低,图像的感知质量变差等问题,并考虑到计算的复杂度,提出了一种差分投影快速定向图像插值算法。该方法通过对低分辨率图像的梯度扩散确定高分辨图像的丢失像素,由特殊的去噪方法对该算法进行优化,并与最近邻插值法与双线性插值算法等相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低的计算复杂度,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一种双向压扭联轴器,可将直线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同时使输出扭矩放大,可与2D阀压力增益机制相结合,形成位移可放大的2D阀。通过数值计算和实验的方法得出其输入输出特性,利用颤振补偿技术消除了微小间隙对样机空载输入输出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联轴器咬合稳定性良好,阀杆输出角度波动在1%以内;选择合适的颤振信号幅值和频率,滞环降到1. 5%左右,且输入输出特性曲线是线性的,仿真和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联轴器具有精确的定位刚度,为其在2D电液比例换向阀上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棱镜扩束器(PBE)广泛用在准分子激光腔内光谱压窄系统中,可以有效降低光束发散角和系统内能量密度。为了实现窄线宽激光输出并降低腔内损耗,需要对棱镜扩束器的棱镜个数、单棱镜扩束倍数和棱镜顶角进行优化设计。根据棱镜扩束倍数的理论,数值分析了入射角、顶角和出射角对棱镜扩束倍数的影响,并在实验上很好地验证了扩束倍数与入射角的关系。此外,推导了激光器线宽压窄系统实现一定激光线宽输出所需的总棱镜扩束倍数。优化设计了扩束倍数M为13.3的氟化钙消色散棱镜扩束器,在此基础上,实现了0.915pm的窄线宽ArF激光输出,实验结果与理论设计吻合。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电视的焦距连续变化,设计了一种连续变焦距电视的变倍补偿机构。提出了一种提高变倍、补偿机构运动精度的方法,实测两机构直线运动精度均为15″。通过靶场试验证明连续变焦距电视的变倍补偿机构的运动精度满足电视捕获、跟踪目标的精度要求,两直线滑轨平行度调整机构设计、加工简单,可以在其它直线运动机构中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Z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偏压柱的简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Z形截面偏压柱及中长柱的计算机理论分析 ,探讨了在不同轴压比下Z形截面柱Mx-My 关系以及荷载角与截面中和轴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在不同荷载角、长细比以及相对偏心距时 ,偏压柱的基本变形规律 ,提出了用偏心距增大系数来进行设计的方法 ,并给出了偏心距增大系数的计算公式。与方形柱的对比表明 ,Z形柱截面高宽比为 1 0~ 1 3时受力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张伟 《机械工程师》2012,(11):169-170
简要阐述了针对影响机械指示表示值精度的零部件的实际控制参数,建立了一套用微分法进行示值精度分析的数学模型,并对其应用进行了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