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3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203篇
电工技术   18篇
综合类   114篇
化学工业   16篇
金属工艺   861篇
机械仪表   69篇
建筑科学   9篇
矿业工程   27篇
能源动力   17篇
轻工业   17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47篇
武器工业   16篇
无线电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300篇
冶金工业   506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2.
Based on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theories, especially the T0 concept of bainite transformation, alloy optimisation of bainitic steel with carbides has been carried out aiming at the produce of plastic mould with large cross-section. The effect of manganese and silicon on proeutectoid ferrite and bainite transformation is explored by dilatometric analysis, XRD and different microscopy techniq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alloy optimis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eutectoid ferrite is suppressed and when the cooling rate is lower than 0·1°C?s??1, the new lower bainite transformation appears by decreasing carbon capacity of austenite and promoting carbide precipitation. Industrial production proves that the optimised alloy SDP1 can meet the demand for the plastic mould with the thickness of 1050?mm.  相似文献   
3.
通过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热膨胀仪、洛氏硬度计等手段研究了弹簧钢55SiCr的组织和相变点以及残留奥氏体和碳化物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结果表明:55SiCr弹簧钢淬火后残留奥氏体以块状分布在基体上;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残留奥氏体减少并呈粒状和薄膜状分布;C在残留奥氏体中富集,使其稳定性增强;Si抑制了碳化物的析出,提高了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低温回火时,Si延缓了渗碳体析出;高温回火时,C原子扩散速率提高,促进渗碳体析出,引起体积的收缩。慢速加热回火时,C有足够的时间扩散,从而促进渗碳体的形成,使渗碳体的形成温度提前;快速加热回火时,C来不及扩散,抑制了渗碳体的析出。回火加热速率一样时,试验钢的硬度随回火温度的提高而下降。当回火温度为400 ℃时,硬度值最大为51 HRC;当回火温度为650 ℃时,硬度值最小为37 HRC。当加热速率为0.1 ℃/s时,硬度值最小为33 HRC;当加热速率为200 ℃/s时,硬度值最大为40 HRC。  相似文献   
4.
热欧地区残留可容纳空间分布及储集砂体预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辽河盆地热欧地区勘探程度低,取心资料少,砂体与油气分布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针对这一问题,首次将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该区储集砂体分布规律的预测。对地层的重新划分与对比发现,研究区沙三段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不整合界面SB2。该不整合面的形成期正是河道砂储集体沿层序SQ2-TST沉积初期残留可容纳空间的充填期,因此循着层序界面SB2寻找沉积古地貌低洼区是预测砂岩储集体的关键。对比发现,受断裂与火山岩堆集体的联合控制,古地貌低洼区沿沟谷及火山岩体侧翼的断槽一带展布,钻井证实该带是层序SQ2-TST河道砂体的主要充填区。对这些砂体的成功预测有效地指导了该地区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5.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及配套挖潜对策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散而难以识别,且其分布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在大港油区的港东开发区,根据以纵向1118个时间地层单元为对象的精细油藏描述,提出3类剩余油潜力:①已动用油层,即断层与微构造控制、注采井网不完善、层间非均质性、平面低渗透相带、层内渗流屏障、注采滞留区、边底水锥进等因素形成的剩余油;②新层,即以往未发现的低电阻油层和新发现油砂体;③滚动扩边。在潜力认识的基础上,以单砂体或流动单元为挖潜调整对象,在潜力富集区钻新井、更新井,改变非主力层的驱动方式,重组层系、井网,改变液流方向和间歇注水,并对潜力区配套实施补层、提液、压裂防砂、重复射孔、深度调剖等措施。港东开发区复杂断块油藏实施配套挖潜措施后,提高了高含水期的开发效益与水平。图1参17  相似文献   
6.
Itwasreported[1] thatthemicro stereostructureofprimaryausteniteincastironconsistsofprimarystemsandsecondaryarmsthat growaccordingtodendritecrystalsbranchrule ,andsomeofprimaryausteniteevenhavethirdarms .MiyakeHetal[2 ]proposedaconceptofregionmodelbystudying…  相似文献   
7.
The techn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hot-work tool steels depend on their microstructural quality induced by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heat treatment. One of the frequently applied methods to improve microstructure is preheat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of carbonitriding X37CrMoV5-1 steel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fluidized bed furnaces. Thickness and phase composition have been conducted using optical microscopy Neophot 32 and scanning microscopy, JEOL 5400, after etching in nital.  相似文献   
8.
高含水期注采井网的重组调整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河南双河油田厚油层发育,特高含水开发期剩余可动油滞留在层内夹层发育的部位和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多口油井或注水井之间的滞留区、压力平衡区。提出以注采井组为调整单元、以剩余油相对富集的流动单元或单层为调整对象,按井组重新组合注采关系,钻少量新井,通过对老井的封、补、调及低效井的综合治理,将强化注采关系与改变液流方向结合,达到增加注入水波及体积、提高驱替压力梯度而动用利余油的目的。双河油田北块Ⅳ1-3层系实施井网重组调整后,注采井数比由0.63增至0.82,整个单元水驱采收率由46.28%提高到49.5%。图2表1参25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焊接试验对奥氏体不锈钢绕带容器环板与绕带焊接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得出了合理的焊接方法和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0.
15 0 0MPa级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开始温度高于 36 0℃。实验表明 ,这并非由于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韧化 ,而是与无碳化物贝氏体中的膜状残留奥氏体有关。无碳化物贝氏体中机械稳定性较高的残留奥氏体可能是导致无碳化物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钢第一类回火脆性开始温度升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