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0篇
电工技术   10篇
综合类   56篇
化学工业   10篇
金属工艺   373篇
机械仪表   56篇
建筑科学   23篇
矿业工程   14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3篇
石油天然气   34篇
武器工业   8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53篇
冶金工业   24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华  刘政军  李萌  宗琳 《焊接学报》2020,41(3):86-90
采用自保护药芯焊丝明弧堆焊技术制备五组不同钨含量的Fe-Cr-C-B-W合金. 借助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洛氏硬度计和磨损试验机分析堆焊合金的组织及性能. 结果表明,合金的显微组织由马氏体、残余奥氏体、M7(C,B)3,M3(C,B),Fe3W3C和WC组成. 大部分钨元素被迁移到晶界生成了比WC稳定性更好的Fe3W3C缺碳复合相,堆焊层中没有典型的初生WC硬质相颗粒生成. 随着钨添加量的增多,共晶硬质相M7(C,B)3,M3(C,B)和Fe3W3C随之增多,间距减小,呈连续网状均匀分布. 当钨的添加量为12%时,堆焊层的耐磨性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2.
大型支撑辊重量大、辊径大、辊面长、耐磨层厚,采用传统的堆焊工艺修复Cr3~Cr5大型支撑辊难度大,母体金属与堆焊层容易在堆焊时发生相变,导致开裂。另外,传统的轧辊堆焊修复工艺不合理,修复的轧辊力学性能较差,限制了轧辊的使用寿命,大量报废的轧辊尤其是大型轧辊长期堆积在轧钢厂内,增加了生产成本,造成了极大浪费。为此,开展了大型热轧Cr3~Cr5支撑辊及大型冷轧Cr3支撑辊焊材制备、堆焊工艺及修复技术研究。技术实施表明,修复后的支撑辊使用寿命达到新轧辊的寿命,每支堆焊修复支撑辊上机使用至报废尺寸,至少可循环堆焊修复3次,使支撑辊单项辊耗成本在每个循环周期内降低40%~60%,同时解决了大型支撑辊焊接性能不稳定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氩弧焊在基体材料Q235钢板上熔敷铁合金混合粉末压块,研究了压块成分及堆焊工艺对堆焊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定压块粉末总质量为16 g、镍铁含量为0.64 g、堆焊电流为180 A时,堆焊层的硬度最大,达到HRC48.9;耐磨性最高,相对磨损量为0.013 4 g/(cm^2·min)。  相似文献   
4.
介绍利用堆焊熔敷技术生产制造立柱中缸。针对立柱中缸的结构特点,提出堆焊具体方法、方案,并从理论上分析了27SiMn管堆焊技术应用的可行性,结合生产实际过程,就焊材、焊接工艺、焊后热处理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同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大跨径钢桥面铺装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结合南京长江第二大桥、舟山桃夭门大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和杭州湾大桥等大型桥梁桥面铺装的研究与设计 ,对大跨径钢桥面铺装设计理论与方法 ,包括铺装材料与结构、钢桥面铺装体系受力特性、疲劳特性、热塑性沥青混合料铺装车辙、设计指标、轴载换算方法、设计方法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研究成果已在多座大跨径钢箱梁桥面铺装设计和铺装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高级公共建筑清水混凝土工程的模板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健 《建筑技术》1996,23(9):592-593
通过模板选型,选择面板材料,拼缝处理及节点设计等方法,使高级公共建筑清水混凝土的施工达到较高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了进一步提高微表处的抗车辙性能和耐磨耗性能,设计了MS3型和MS4型微表处,并对其动稳定度、耐磨耗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并对目前甘肃省三条已铺筑微表处高速公路的耐久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MS4型微表处相比MS3型微表处具有更好的高低温性能、力学性能及耐磨耗性能,运营3年后,微表处性能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在高应力反复拉压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及工作机理,采用堆焊成型套筒及开槽钢筋设计制作了4个接头试件,对其进行高应力反复拉压试验和单向拉伸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接头试件在20次高应力反复拉压后残余变形约为0.1mm,接头具有较为稳定可靠的使用性能;高应力反复拉压作用对接头的破坏形态和承载力基本无影响,对接头的变形性能有一定影响,钢筋屈服前刚度降低约40%,拉断时伸长率约增加26%;套筒端部区段钢筋的应变分布曲线在拉、压阶段明显不同。经20次循环后,套筒端部区段钢筋在最大拉载时的应变值趋于一致;高应力反复拉压作用对套筒的轴向应变和环向应变基本无影响,钢筋屈服前套筒的约束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Friction surfacing was performed to produce multi-layer coatings of AISI 1024, AISI 1045 and AISI H13 over mild steel substrates where a continuous joining was achieved between adjacent layers and between the clad and the substrate. Microscopic and hardness characterization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bainitic and martensitic microstructures which influenced the hardness of the coatings. The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which material combination was more wear-resistant. The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AISI 1024 presents the least wear, both in terms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wear rate. This is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adherent protective oxide layer which is not present in both the AISI 1045 and AISI H13 steels.  相似文献   
10.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of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mposite coatings produced by carbo-vibroarc surfacing using cermet pastes are presented. It is shown that the composite cermet coating consists of two zones – the main and transition. The main zone of the coating contains the Fe2B hardening phase with nickel and chromium atoms implanted in the crystal lattice of the phase. The zone is situated in the matrix of the solid solution of iron and nickel Ni3Fe. The transition zone of the coating is formed by the mutual diffusion of the coating and the substrate and consists of the (Fe, Ni)2B hardening phase and the Ni3Fe matrix.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hardening phases form plate-shaped grains with thicknesses of 1–4 μm and more than 100 μm long, distributed in the form of colonies throughout the entire volume of the coating zone. In the direction to the transition zone, the shape of the structural components changes to circular with the diameter of up to 5 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