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1篇 |
免费 | 11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篇 |
综合类 | 74篇 |
化学工业 | 53篇 |
金属工艺 | 7篇 |
建筑科学 | 182篇 |
矿业工程 | 24篇 |
能源动力 | 9篇 |
轻工业 | 1篇 |
水利工程 | 9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7篇 |
冶金工业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低温(10 ℃)-干湿循环双重环境下,对不同水灰比不同胶凝材料方案的水泥砂浆试件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中水灰比采用0.5和0.36,胶凝材料分别为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和在普通硅酸盐水泥中分别掺入15%矿粉+1%硅灰和15%矿粉+3%硅灰.结果表明:在低温(10 ℃)-干湿循环双重条件下,既存在化学侵蚀又存在物理侵蚀,但是以物理侵蚀为主;通过降低水灰比或者使用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能显著提高砂浆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在不同的水灰比下,复掺矿粉和硅灰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在低水灰比时能提高抗硫酸盐侵蚀的性能,在高水灰比时反而会降低抗硫酸盐侵蚀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弱膨胀土干湿循环直剪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弱膨胀土的干湿循环直剪强度特征,采用南京胥河边坡弱膨胀土进行2种干密度下的干湿循环试验,对干湿循环后土体的剪应力、凝聚力及内摩擦角进行了分析,探究了膨胀土土样干湿循环后的直剪强度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膨胀土干湿循环后的裂缝扩展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多、增宽,并呈现明显的不可逆性;土体的凝聚力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不同干密度土体干湿循环稳定后的凝聚力趋近于相同的稳定值;内摩擦角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变化规律不明显;直剪试验时的上覆压力对于土体抗剪强度测定的剪应力衰减影响明显,上覆压力越大,剪应力的衰减越小。在进行膨胀性土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时,应采用低应力下的直剪强度参数作为分析参数,研究结论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煤系软岩遇水易软化崩解,基于不同块度煤系软岩的崩解性室内试验,探讨了干湿循环作用下煤系软岩耐崩解性指数和崩解物粒径分布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产生崩解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煤系软岩耐崩解性指数呈指数关系降低,且降幅主要发生于前3次循环,并以第一次干湿循环所致降幅最大;(2)不同块度煤系软岩的崩解物均可定名为级配不良砂,其中0.5~5 mm粒径的颗粒含量能较为清楚地反映煤系软岩崩解进程,故建议该粒径范围作为评定煤系软岩崩解稳定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4.
干湿循环作用将对固化淤泥土造成持续的侵蚀和劣化效应.基于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固结试验等宏观试验方法,和电镜扫描分析、压汞孔隙分析和氮吸附孔隙分析等微细观分析手段,探索了干湿循环作用下固化淤泥土的宏观指标衰减规律和微细观侵蚀特征.宏观试验结果表明:经历18次干湿循环作用,固化淤泥土的初始孔隙比降低10%,无侧限抗压强度降低13%,弹性模量降低62%,破坏应变增加1.12倍,压缩模量减小32%.微细观分析结果表明:固化骨架被侵蚀成蜂窝状,固化骨架与填充其间的黏土颗粒发生剥离而产生微裂隙,黏土颗粒发生重组和扩容.固化骨架因为黏土颗粒的剥离和重组而失去支撑,是固化淤泥土干湿循环劣化的主要驱动来源. 相似文献
5.
以Na2 SO4溶液浓度、水胶比、粉煤灰质量浓度和煤矸石质量浓度作为试验因素,进行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对长期浸泡、干湿循环两种环境中的煤矸石集料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劣化规律展开研究.研究表明,混凝土在Na2 SO4溶液中的破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侵蚀初期:混凝土的孔隙被侵蚀产物填充,致密了结构,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抗折强度等指标有所增加;侵蚀后期:膨胀性物质仍持续生成,结晶压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各指标从高位下降;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各强度指标变化速率较长期浸泡组更快,说明干湿循环对试块的性能劣化更加显著;在各因素对抗压强度耐腐蚀系数、相对动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耐腐蚀系数的影响中,Na2 SO4溶液浓度和水胶比占主导作用;适量掺入煤矸石和粉煤灰对混凝土性能劣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系统开展干湿循环效应下裂隙性黄土的单轴压缩试验,对干湿循环效应下裂隙性黄土的裂隙演化规律与单轴压缩力学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不同倾角试样表面裂隙率Rsc与分形维数Df均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逐渐增大,但增速逐渐减缓;干湿循环效应对裂隙性黄土单轴压缩应力 应变曲线的类型及特征无显著影响;应力 应变曲线的初始斜率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逐渐降低;不同倾角试样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均表现为软化型,其中45°倾角试样的应力 应变曲线表现出“双峰”变化规律;不同倾角试样单轴抗压强度均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大表现出减速衰减特征;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裂隙性黄土单轴抗压强度与裂隙倾角关系曲线均呈现出“双V”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pH值溶液干湿循环作用对砂岩力学性能劣化的影响,采用pH值为3、5、6.5(蒸馏水)和7的 4种溶液对砂岩进行干湿循环作用,对经历0次(干燥状态)、1次、10次和20次干湿循环作用的砂岩进行纵波波速测定、吸水率试验、XRD试验和单轴抗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pH值相同时,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砂岩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逐渐降低;干湿循环次数相同时,随着溶液pH值的减小,砂岩试件的纵波波速呈下降趋势,吸水率逐渐增加,内部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单轴抗压强度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酸性溶液干湿循环作用下砂岩试件的劣化程度要比中性溶液更为严重,pH值越小劣化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干湿循环过程中压实黄土的胀缩变形特征,利用自主设计的黄土增减湿过程模拟装置,制备了初始含水率为10 %,干密度分别为1.45、1.55、1.65 g/cm3的土柱,首先将其浸水饱和,然后在自然条件下干燥收缩至初始状态,如此进行3次反复干湿循环试验。结果表明:浸水直至土体饱和过程中,土体会持续膨胀,膨胀应变ε随时间呈三段式增长现象;自然蒸发减湿过程中,土体体积随时间逐渐减小。干湿循环过程中,吸力随时间变化经历微弱变化期-急速变化期-平稳期3个阶段,且与土体胀缩应变呈对应关系。通过整理试验数据分别得到了土体浸水膨胀阶段应变ε和收缩阶段孔隙比与基质吸力的拟合关系,能够很好的表征压实黄土的胀缩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泥质白云岩力学特性和能量机制,利用MTS851.03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分别对干湿循环0次、40次及60次试样进行三轴压缩试验,分析了3种状态下泥质白云岩损伤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规律,并以可释放弹性应变能为统计分布变量,基于Weibull分布建立泥质白云岩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结果表明:3种状态下试样峰值强度与围压的回归关系符合主应力表达的Mohr-Coulomb准则特征;泥质白云岩试样能量实时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干湿循环作用使泥质白云岩的内部损伤和塑性变形加强;峰值点处试样各应变能随围压线性增大,储能极限随干湿循环次数逐步减小;以可释放弹性应变能为统计分布变量建立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能较好模拟试样三维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0.
黄土边坡在遭受反复降雨 -日照作用时,边坡坡表会发生剥落滑塌,导致坡体稳定性降低,且 坡率不同对稳定性影响也不同。以不同坡率非对称黄土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模型试验方法模拟了干 湿循环条件下边坡的变形破坏过程,探究了干湿循环下非对称边坡的变形响应特征及破坏模式。研究 结果表明:非对称边坡在干湿循环累积效应下呈现不同的变形特征。缓坡变形早于陡坡,变形速率小于 陡坡,缓坡破坏表现形式为小范围坡表剥落和整体牵引式缓慢滑移。陡坡破坏表现形式为坡顶和坡面 裂缝发展,贯通,突发局部崩塌。黄土边坡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综合坡率,还要考虑缓坡率带来的干湿循 环坡表劣化问题,加强坡面防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