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7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195篇
电工技术   397篇
综合类   339篇
化学工业   457篇
金属工艺   201篇
机械仪表   462篇
建筑科学   527篇
矿业工程   361篇
能源动力   91篇
轻工业   348篇
水利工程   197篇
石油天然气   153篇
武器工业   43篇
无线电   63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12篇
冶金工业   211篇
原子能技术   25篇
自动化技术   524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357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6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5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发现规模富集油气藏的难度越来越大,通过解放思想、创新认识,在新的地质理论指导下,2018年以来,先后在河套盆地西部陡带吉兰泰构造带、中部纳林湖构造带和北部兴隆构造带取得石油勘探重大突破,相继发现了吉兰泰和巴彦两大油田,揭示了晚深埋、晚生烃、弱成岩、晚成藏的地质发育特征和油气临洼近源富集的成藏特点。2021年,基于洼槽区具有资源潜力大、勘探面积广、构造背景好的有利条件,在兴隆构造带临洼有利构造部署风险探井——河探1井,在6 112~6 120 m井段试油获302.4 m3/d高产工业油流,实现了洼槽区碎屑岩领域超深层石油勘探重大突破。分析认为,晚期构造反转叠加大型滑脱断层控圈,晚深埋、弱成岩叠加超高压控储作用以及大型鼻隆构造背景汇聚控富集的有利地质条件是形成洼槽区高产富集的关键因素。河探1井的成功钻探有力拓展了河套盆地油气勘探空间,为河套盆地建成年产200×104t以上油田并保持持续稳产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同时对陆相断陷湖盆(超)深层洼槽区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实现“双碳”目标关键是加快推进能源体系系统性变革,其中工业、建筑、交通等用能行业和电力生产行业降碳减排任务十分紧迫。基于“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模型”测算,在“双碳”目标约束下,终端用能行业碳排放将于2025年达峰,其中工业和交通行业达峰时间早于建筑行业,2060年碳排放将低于10×108t;电力行业碳排放于2030年达峰,2060年实现负排放。终端用能电气化与电力行业低碳化的协调推进是实现低碳转型的关键。2060年,终端用能行业电气化率将达到60%,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将达到近90%。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能循环经济,大力提升电力、氢能等二次能源在终端用能行业中的消费,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建立新能源开发利用激励机制,确保“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3.
摘要:铁素体轧制是控制精轧过程在铁素体范围内的板带热轧工艺,与传统的“热轧-冷轧-退火”工艺相比,可以实现“以热代冷”,显著节约成本。然而对于一些短流程生产工序,粗轧和精轧之间的高冷速会影响产品的尺寸和组织均匀性,尤其是两相区较宽的低碳钢,更难实现全铁素体区精轧。总结了板带铁素体轧制的相关研究工作,结合各企业铁素体轧制工艺的特点,提出了铁素体轧制工艺参数及组织性能控制目标。围绕铁素体轧制技术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分析讨论,重点讨论了两相区变形的软化机制及对织构的影响机制,为今后铁素体轧制关键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特钢厂经110 t电弧炉+LF/VD精炼+连铸+热连轧工艺流程生产的400炉钢棒材的数据进行统计,利用末端淬透性实验[(920±10)℃50 min后空冷至室温,随后(880±5)℃ 30 min水淬]和光谱分析获得了20CrMnTiH系列钢的淬透性和化学成分,发现淬透性与残余硼元素存在线性关系。通过对各冶炼工序的分析,得出钢中B的主要来源是电弧炉下渣,控制电弧炉出钢下渣量,可以有效控制钢中B含量。此外,还须将精炼渣中Al2O3含量从~30%降至15%~20%,可将钢中B含量控制在0.000 2%以下。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地表径流速度对城市内涝的影响,采用一维地下排水管网与二维城区地形的动态耦合模型,选取大连市某排水区块作为研究区域,设置4种地表径流速度10种设计降雨场景,模拟分析在不同重现期设计降雨及不同地表径流速度下研究区的内涝积水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地表径流速度降低,管道排水压力变小,管道排水达标率最高可提升48.05%,且降雨重现期越短,地表径流流速对管道排水压力的削减效果越明显;地表径流流速对检查井溢流量影响显著,随着地表径流速度降低,检查井溢流量峰值最高可减小2 750 m~3,峰现时间最长可滞后56 min,同时随着降雨重现期增长,地表径流流速对检查井溢流量的削减效果减弱;研究区低、高风险区淹没面积随地表径流速度降低,最高可分别减小1.64万、8.37万m~2,但中风险区淹没面积变化反复。  相似文献   
6.
为简化Turbo乘积码(Turbo Product Code,TPC)译码处理过程,缩短接收机译码时延,针对航天测控领域应用广泛的子码为扩展汉明码的TPC码,提出一种改进的混合译码算法。改进算法以传统混合译码算法为基础,把SISO和HIHO两种译码器相结合,优化软输入输出(Soft In Soft Out,SISO)中的外信息计算方式,纠正硬输入输出(Hard In Hard Out,HIHO)中的特殊错误图样,并引入切换门限完成SISO到HIHO的自适应切换,实现了基于码字可靠性的智能译码。仿真表明,对于TPC码(64,57)2,误码率为10-5时,改进算法在不减弱译码性能的前提下,复杂度仅为原算法的1/2。改进算法的提出及应用,将有利于航天测控设备小型化和国产化。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一种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的表面增强Raman散射(SERS)活性衬底,用于微量环境污染物的快速检测。采用醋酸纤维素(CA)/丙酮-二甲基乙酰胺溶液作为前驱液分散银纳米立方体,利用丙酮促进银颗粒适度团聚,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大面积银立方体/CA纳米纤维。由于团聚态银纳米立方体之间的等离子体耦合作用,复合薄膜具有优异的SERS活性,是单分散态的银立方体/CA纳米纤维SERS灵敏度的4倍,实现了0.1nmol/L的对巯基苯胺以及10nmol/L的甲基对硫磷农药的SERS检测,SERS信号强度偏差小于12%。  相似文献   
8.
基于眼动仪检测到的受试者眼动数据,提出一项新的眼动指标——眼睑间距变动百分比,并对比传统的眼跳次数、瞳孔直径等眼动指标,经过显著性和相关性分析后,最后利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每个眼动指标对镜片舒适度的判别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眼睑间距变动百分比反映镜片舒适度的性能最好,瞳孔直径次之,眼跳次数和平均注视时长相仿。本实验结果证明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眼睑间距变动百分比,来准确快速地判断镜片的舒适程度。这项研究成果能帮助相关从业者从更加客观的角度评价镜片的舒适程度,也为中国当前日益严峻的近视防控形势提供了一定的技术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伯胺N1923萃取剂在微通道中研究V(V)的液-液流型和萃取传质动力学,以15vol% N1923作为连续相、钒氧酸根水溶液作为分散相,研究不同流速下两不混溶相的流型变化规律及两相停留时间和微通道管径作为流速的函数对传质的影响。随两相流速增大,段塞流长度和比界面面积基本不变,且两相流体由Raydrop微通道流入外接毛细管微通道时由于微通道的扩张会改变两相流动方式,使同一实验条件下在微通道中同时出现多种流型,与此同时两相流速和总体积传质系数(kLa)呈正相关,表明流型在本研究体系中对传质的影响可忽略。在相同管径通道内,停留时间与总体积传质系数呈负相关,表明在两相接触通道入口处发生了显著传质。在相同的两相混合速度和相比下,254 μm的管径传质效果是750 μm的9倍,表明小管径内传质效果更加,循环强度更大。最后将实验总体积传质系数结果与总体积传质系数的经验式进行了关联,有望为实现将微通道放大的绿色冶金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