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63篇
  免费   812篇
  国内免费   688篇
电工技术   1194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979篇
化学工业   1663篇
金属工艺   772篇
机械仪表   994篇
建筑科学   1409篇
矿业工程   693篇
能源动力   371篇
轻工业   1486篇
水利工程   806篇
石油天然气   536篇
武器工业   81篇
无线电   136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11篇
冶金工业   590篇
原子能技术   197篇
自动化技术   141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4篇
  2022年   308篇
  2021年   331篇
  2020年   361篇
  2019年   475篇
  2018年   473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848篇
  2013年   611篇
  2012年   717篇
  2011年   739篇
  2010年   691篇
  2009年   688篇
  2008年   624篇
  2007年   729篇
  2006年   651篇
  2005年   612篇
  2004年   572篇
  2003年   475篇
  2002年   415篇
  2001年   371篇
  2000年   333篇
  1999年   369篇
  1998年   252篇
  1997年   261篇
  1996年   265篇
  1995年   284篇
  1994年   230篇
  1993年   201篇
  1992年   219篇
  1991年   238篇
  1990年   211篇
  1989年   193篇
  1988年   103篇
  1987年   96篇
  1986年   106篇
  1985年   89篇
  1984年   85篇
  1983年   81篇
  1982年   58篇
  1981年   51篇
  1980年   42篇
  1979年   39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12篇
  196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邻工作面开采会导致复杂的漏风情况,浮煤易自燃,增大防火工作的难度。为明确相邻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及确定最佳注氮防灭火参数,以贵州某矿4244工作面为背景,结合现场实测,应用Fluent流场分析软件,模拟研究不同注氮方案下采空区氧气浓度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实测结果与模拟相吻合,验证了模拟的可靠性;当注氮位置为X=50 m,注氮流量为100 m3/h时,采空区进、回风巷侧氧化带宽度分别为7 m和38 m,能明显减少本采空区氧化带面积,且能防止氧化带距工作面太近;此工作面进风侧注氮对相邻采空区氧化带影响范围较小,这要求在回采过程中需要对煤柱进行加固,降低孔隙率,控制漏风,减少氧气进入相邻采空区,降低煤自燃风险。模拟结果为相邻采空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采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对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进行高温拉伸试验,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拉伸试样断口形貌及断口附近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用Thermo-Calc软件计算试验钢的相变及析出相,研究了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试验钢的第Ⅰ脆性区>1200 ℃,第Ⅲ脆性区为850~950 ℃,未出现第Ⅱ脆性区,第Ⅰ脆性区的出现主要是在加热过程中试验钢由γ奥氏体向δ铁素体转变引起的,第Ⅲ脆性区的出现是因为沿晶析出M23C6、M2(C, N)等硬脆相引起的;试验钢的抗拉强度随着拉伸温度升高而降低,断面收缩率在1000~1200 ℃温度范围内逐渐增大并表现出极佳的热塑性,断面收缩率均在70%以上,温度超过1200 ℃后断面收缩率急剧下降;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热锻温度应选择在1000~1150 ℃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试验钢的断面收缩率均在70%以上,并且可以避开第Ⅰ与第Ⅲ脆性区。  相似文献   
3.
郑天瑞 《现代导航》2022,13(5):383-386
针对不同投影条件下的正轴圆锥投影标准纬度求解过程中遇到的数值迭代问题,借助 Mathematica 中的 FindRoot 函数,对涉及超越方程的标准纬度进行计算,得到了相应的数值解。 结果表明,利用 Mathematica 对不同正圆锥投影的标准纬度进行计算,求解过程简单、计算效率高且精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4.
陈行滨  王周  郑飘飘  林德威  刘青 《粘接》2022,(6):172-175
基于Hadoop存储架构设计了电网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存储分析与搜索读取2大模块,整合HDFS、Hbase等存储设备,利用HDFS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读写,采用基于ZooKeeper及Solr搭建的开源分布式搜索引擎SolrCloud实现数据检索,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智能化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5.
6.
使用三乙烯四胺(TETA)和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EPTAC)混合溶液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油相单体,通过界面聚合制备纳滤膜。结果表明在水相溶液中TETA浓度为0.2 wt%,EPTAC浓度为0.4 wt%,油相溶液 TMC 为 0.2 wt%,反应时间 30 s,在 90 ℃下热处理为最佳条件。该复合膜在 25 ℃、0.5 MPa 条件下纯水通量为80 L/(m2·h),是未添加 EPTAC 时水通量的 5.5 倍,对 NaCl 和 Na2SO4的截留率分别为 15% 和 98%;对于 15 000 mg/L NaCl 和 8 000 mg/L Na2SO4混盐溶液体系,Cl-截留率低于 1%,SO42-截留率高于 99.2%,显示了高分离选择性,满足高盐废水分盐要求。抗污染实验结果表明,该膜具有较好的抗污染性能,水通量恢复率可达99%。  相似文献   
7.
气藏型储气库交替注采工况下的储层温度变化是影响渗透率乃至储气库注采能力的关键因素。为探究砂岩储层渗透率的温度敏感性规律及其对气井注采能力的影响,在储气库运行的温度范围内设计了多轮次交变温度下渗透率温度敏感性实验,模拟气藏型储气库储层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储层渗透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且多轮次交变温度下渗透率表现出滞后效应,随升降温轮次增加滞后效应逐渐减弱;(2)储层渗透率温度敏感性规律不同于应力敏感,渗透率与温度呈线性相关,且单轮升降温过程中滞后效应强弱不随温度改变;(3)基于实验结果建立了考虑渗透率温度敏感性的气井产能方程,研究发现忽略储层渗透率温度敏感性将低估气井注采能力,且储层埋藏越深、气井注采气量越大时,温度敏感性对注采能力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8.
评估了茶多酚、抗坏血酸和植酸三种天然抗氧化剂作用下红酸汤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分析储藏期间天然抗氧化剂对红酸汤品质的影响。利用国标法测定红酸汤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采用国标法和感官评定法分析储藏期间红酸汤品质的变化。茶多酚、抗坏血酸和植酸对红酸汤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形成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且在最优添加量下,抑制效果茶多酚(0.15%)>抗坏血酸(0.05%)>植酸(0.20%)。在储藏期间,3种天然抗氧化剂均可显著抑制红酸汤酸度的提高(P<0.05),提高红酸汤储藏期内的感官评分,有助于产品在储藏期间保持产品品质的稳定,其中茶多酚的效果最为显著(P<0.05)。本研究为天然抗氧化剂在红酸汤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红酸汤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汽车的座椅横梁在碰撞事故中起着保障乘客生存空间的重要作用,对其进行填充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基于泡沫铝材料高比吸能与轻质的特点,设计了三组泡沫铝与薄壁钢管组成的复合结构,将其填充到汽车的座椅横梁中。通过对座椅横梁填充结构三点弯曲与轴向压缩的有限元模拟,研究了其抗弯曲与抗压缩性能,并对填充方案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填充座椅横梁的承弯和轴压承载性能相较于原件分别提升了193.6%和241.4%,并通过模拟车辆侧面碰撞证明了填充座椅横梁提高车辆耐撞性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单一负荷或逐步提高负荷下培养颗粒污泥所需时间较长、污染物去除不稳定的问题,本文提出采用交替改变进水碳氮负荷方式,研究好氧颗粒污泥(AGS)形成过程及污染物去除效果。通过设计进水/曝气/沉淀/排水(S1反应器)和进水/曝气/停曝/曝气/停曝/曝气/沉淀/排水(S2反应器)两种运行方式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对比分析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污泥形态变化、污泥沉降性能及对污染物去除情况。结果表明,S1反应器在第84天、S2反应器在第78天均可形成平均粒径为0.5mm的颗粒污泥,第115d时两个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分别为0.85mm、0.97mm。S1、S2反应器内的MLSS、SVI的质量浓度分别达到了4.94g/L-1、5.895g·L-1和80mL/g、46mL/g,S2运行方式下,形成的颗粒污泥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使反应器内维持较高的生物量且沉降性能更优。两种运行模式下COD、NH4+-N的去除效果变化甚微,TN、PO43--P去除效果差异较明显。S1运行方式下COD、NH4+-N、TN、PO43--P去除率分别为90.0%、99.7%、74.5%和85.0%,S2运行方式下COD、NH4+-N、TN、PO43--P去除率分别为94.0%、99.9%、94.4%和95.0%,与前者相比COD、NH4+-N、TN、PO43--P去除率分别增加了4.0%、0.2%、19.9%和10.0%。因此,进水碳氮负荷同步交替变化-进水/曝气/停曝/曝气/停曝/曝气/沉淀/排水方式可在更短的时间内培养出粒径更大、污染物去除性能更优的好氧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