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4篇
机械仪表   16篇
建筑科学   2篇
能源动力   14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2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航  翁建华  崔晓钰 《化工学报》2019,70(3):874-882
研究了10%(质量分数)LiCl吸湿性盐溶液作为工质的振荡热管传热特性。测试了在45%~90%充液率、10~100 W加热功率下振荡热管蒸发端温度及热阻的变化,并与去离子水工质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45%、55%的低充液率下,加热功率达到50 W以上时,LiCl溶液振荡热管的热阻明显比去离子水振荡热管低,能有效延迟烧干现象的发生。在62%的中等充液率,35W加热功率以上,LiCl溶液振荡热管的蒸发端温度较离子水振荡热管振荡频率快,幅度小且热阻低。在80%、90%的高充液率下,两种工质振荡热管的蒸发端温度曲线在平均温度、振荡频率、振荡幅度上都较为相似,热阻也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年来电子元件发热量和热流密度不断增大,导致其工作性能受到严重影响的问题,课题组用气体阵列喷射冷却的方法来加强电子设备换热效果。为研究气体换热特性,实验采用0.5 mm及0.7 mm孔径线性排布的阵列孔板,通过改变喷射间距和喷射孔径,以氩气和空气为工质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气体射流冲击的换热特性。并将氩气的换热效果与空气进行比较。实验发现:气体射流冲击换热条件下的换热系数可达到150 W·m~(-2)·K~(-1),明显高于传统电子设备散热方式;在2 mm喷射间距下气体的射流冲击换热效果好于4 mm及6 mm;在3种喷射间距下,增大喷射孔径均能有效提高换热效果;在喷射孔径小,间距小时,空气的换热效果好于氩气,当增大孔径和间距时,两者的换热效果变得十分接近。实验结果对工业应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水-甲醇混合工质振荡热管温度振荡及传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实验研究了水-甲醇混合工质振荡热管充液率分别为55%、62%、70%、90%下,体积比分别为13∶1、4∶1、1∶1、1∶4、1∶13时的温度振荡以及热阻特性,并与水、甲醇纯工质振荡热管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混合工质振荡热管的振幅较纯工质大且较为均匀;较大充液率时(62%及以上),大多数混合工质振荡热管热阻大于两种纯工质;中等充液率时,部分振荡热管出现烧干现象,受黏度影响,大多数混合工质振荡热管出现烧干现象时的功率较小,热阻较纯工质大。但是,在水中加入少量甲醇(13:1)做工质的振荡热管在充液率为55%下不易发生烧干,且热阻较其他工质低。振荡热管的热阻特性受工质黏度、气液相平衡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不同工况下,各因素作用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4.
空间4 K JT节流制冷是实现深空探测任务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4 K温区开式节流制冷机实验台,理论分析末级预冷温度及高压压力对理论最大制冷量的影响,给出不同工况下最优末级预冷温度及最优高压压力的选择。开展实验测试验证理论计算。分别测试了末级预冷温度为15 K时,五种高压压力(0.829、1.103、1.775、1.837和2.154 MPa)以及高压压力1.773 MPa时三种不同预冷温度(11.5、15.0和18.0 K)下的最大制冷性能,实验结果变化趋势与理论值吻合较好。预冷温度及压力特性影响研究为后续节流系统整体压缩机及预冷机最优状态耦合匹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制冷系统传统故障诊断正确率低的问题,引入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算法用于制冷系统故障诊断。在LSSVM模型基础上,结合粒子群优化(PSO)得到PSOLSSVM模型,利用特征选择方法优化得到LSSVM8模型,利用组合方法得到PSO-LSSVM8模型。分析比较了4种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表明:PSO-LSSVM模型、LSSVM8模型均可改善基于LSSVM模型的制冷系统故障诊断性能,尤其是对于制冷剂泄漏/充注量不足故障,准确率分别提高1.04%,1.24%;PSO-LSSVM8模型比采用单种优化方法的诊断模型具有更好的诊断性能,可克服人为选择参数的盲目性,在全局优化与收敛速度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应用于制冷系统故障诊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将国际权威物性计算软件Refprop直接引入了应用程序,避免了由其它方法获取物性参数带来的误差。使用表格的形式,给出了不同的初始化方法,说明了获取两相区、过热/冷区物性参数时调用的子程序及其顺序。为了避免参数传递带来的麻烦,以Fortran为平台使用动态链接库技术生成了适合于Labview、VB等程序调用的DLL并给出了在Labview中和VB中通过调用该DLL获取物性的过程。该方法具有快捷、准确的优点,可以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7.
利用燃气轮机循环实现热、电、冷三联供的能源岛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源利用的新技术,采用回热技术可显著提高燃气轮机循环效率。为此,综述了能源岛中回热技术的发展现状,对回热器材料、换热型面、回热器的制造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采用不锈钢材料和耐热陶瓷作为回热器的材料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强化板式和板翅式换热型面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回热器换热型面。通过分析,提出了新型回热器的构想,为进一步开展回热技术研究提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崔晓钰  李美玲 《化工学报》2006,57(5):1089-1094
将板式降膜吸收和膜反转技术相结合,开发了一种新形式的降膜型吸收器,即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器.通过对这种吸收器进行流动传热传质分析,建立了描述其物理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流函数将控制方程进行变换,用有限差分法将变换后的方程离散,由TDMA方法编程计算这种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器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的过程,对比分析板式、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计算结果表明,在同样的条件下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器比板式降膜吸收器传热传质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9.
石景祯  崔晓钰  徐之平  唐聪 《化工学报》2008,59(11):2756-2761
结合板式降膜技术与膜反转技术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新型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器。设计并建立了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试验台,在试验台上完成了不同吸收压力、溶液流量、进口温度、冷却条件等对膜反转板式降膜吸收器传热传质性能影响的系列实验研究,得到该吸收器的传热传质性能。为膜反转板式降膜热质传递设备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依据,也为进一步开发高效紧凑的热质传递元件及设备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针对H407C三元混合工质的非共沸特性,在组分分离实验台上进行了相应的分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分离器在不同的加热功率下的分离效果不同;经过组分分离实验,R407C的组分有明显的改变,并且在一定的实验工况下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经分离后,轻、重组分最高比例可达48.71%和98.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