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8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13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4篇
轻工业   6篇
水利工程   1篇
无线电   13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溶胶-共沉淀法,分别以NH_3·H_2O和NH_4HCO_3为沉淀剂,制备了Lu2(1-x-y)Y2xSiO5∶yCe~(3+)(LYSO∶Ce)纳米粉体。采用XRD、SEM和荧光光谱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分析,讨论了沉淀剂、煅烧温度、Y~(3+)掺杂比例对粉体晶相的影响,分析了Ce~(3+)含量和Y~(3+)含量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H_4HCO_3为沉淀剂,在煅烧温度为1300℃下,Ce~(3+)含量为0.01,Y~(3+)含量为0.05时LYSO∶Ce样品发光性能最好,并且样品的发光强度高于Lu_2SiO_5∶Ce样品,粉体粒度分布均匀、纯度高、分散性好,粒径在100nm~200nm范围。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YAG:Ce~(3+)荧光粉,通过XRD、SEM和荧光光谱等对样品进行了分析。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种类助熔剂、烧结温度、时间对YAG:Ce~(3+)荧光粉结构、形貌及发光性能的影响。通过调节助熔剂、烧结温度和时间等工艺参数,在不经过破碎、后处理工艺的条件下,制备出了形貌规则、粒度分布均匀、发光性能优良的YAG:Ce~(3+)荧光粉。研究发现在1600℃,保温5个小时,以BaF_2作为助熔剂的条件下,样品的形貌及发光性能均达到最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弥散强化的铂铑10合金(4GC1-QPR10)和普通铂铑10合金(4GC1-PR10)进行1400℃高温拉伸试验和蠕变断裂寿命试验,并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分析断口附近的表面形貌、金相以及断口的微观组织结构,对比性地研究了二者在高温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变化,结果表明,在1400...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4G向5G的平稳过渡,5G新空口在保持4G无线帧结构的基础上使用灵活的帧结构以适应更多的业务需求和信道特征。结合5G频段和应用场景讨论了5G的帧结构。分析了子载波间隔的设计原则和对帧结构的影响。列举了3种主流的帧结构配置及时隙配比。针对低时延场景,介绍了5G独有的微时隙结构。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1-(4-三甲基硅基)苯基-2-苯乙炔](PTMSDPA)为膜材料,与碳纳米管(CNT)杂化制备PTMSDPA/CNTs杂化膜,研究了碳纳米管含量对杂化膜的气体分离、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TMSDPA与碳纳米管间π-π相互作用使得碳纳米管在聚合物基体中实现均匀分散.当碳纳米管质量分数为15%时,PTM...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烷烃+醇+络合剂"的三组分复配溶剂体系,利用其洗涤脱除聚丙烯中的灰分,达到了降低Ti,Mg,Al等金属残留含量进而提高聚丙烯纯度的目的。研究了洗涤剂种类、复配方式、洗涤时间、洗涤温度等对灰分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正己烷/乙酰丙酮/乙醇三组分溶剂洗涤聚丙烯,总灰分含量降至38 μg/g,灰分脱除率达到50.1%,聚丙烯纯度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7.
分析铝蜂窝叠层板锯切加工过程中人刀处和出刀处的切削振动而造成加工工件尺寸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刀具机构模型,并经过工程分析使之能用于实际加工.采用对圆锯片进行数学建模,利用圆形薄板小扰度振动理论推出影响切削振动的问题在于锯片内外圆半径的比值,并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分析其变化趋势.通过在铝蜂窝叠板切割机上的加...  相似文献   
8.
为了鉴定棉纺织品表面非染料类黄变物质的具体化学组成,文章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肼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UHPLC-Q-Exactive)建立了棉纺织品黄变物质化学组成的快速识别方法。通过Xcalibur软件筛选色谱中准分子离子峰、分析质谱碎片信息、借助人类代谢组数据库(HMDB)并结合文献指认潜在黄变成分,共鉴定出纺织品黄变物质中6种主要化合物,包括角鲨烯、棕榈油酸、肉豆蔻酸、壬醛、香叶基丙酮、甲基庚烯酮。这些化合物在常态或者氧化后呈现出黄色、淡黄色及棕黄色,可为利用色谱技术鉴定纺织品黄变物质提供借鉴,为针对性抑制纺织品黄变现象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锂离子电池制造过程中,电芯注入电解液时,隔膜局部区域出现褶皱并在隔膜和极片间残留有气泡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隔膜上的褶皱和隔膜/极片间界面的缺陷会造成电池内阻分布不均匀,内阻低的地方电池循环过程中可能会局部过充或过放,进而影响电池的一致性及循环性能.针对这一现象,对不同种类的隔膜进行了研究,发现溶剂碳酸二甲酯(DMC)在流动浸润隔膜过程中,各种隔膜均会产生褶皱,且褶皱间距随隔膜厚度的增加略有增大.通过对DMC流动浸润隔膜的前端进行分析,发现隔膜产生褶皱主要有两个原因:DMC局部浸润隔膜过程中,毛细作用导致隔膜在液体流动前端出现隆起,在隔膜和极片间出现间隙.同时,DMC扩散到隔膜和极片的内部孔隙所排出的气体在极片/隔膜界面处积累形成气泡,导致隔膜出现局部的变形和皱褶.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在电池加工过程中把涂布有聚偏氟乙烯(PVDF)的复合隔膜与正负极片热压黏合,粘合力抵消DMC浸润隔膜时所产生的毛细作用,能够减少或完全消除隔膜的褶皱.实验表明,当隔膜和正极极片热压后的剥离强度小于10 mN/cm时,黏结力尚不足以完全平衡毛细作用,隔膜仍会出现局部的皱缩,但褶皱数量明显减少.当剥离强度大于15 mN/cm时,隔膜的褶皱现象才被完全消除,说明提高隔膜与极片间的黏结强度,是一个解决隔膜/极片界面处缺陷的有效方法,隔膜褶皱等宏观缺陷的消除也有利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一致性及循环稳定性,具有明确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