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9篇 |
综合类 | 9篇 |
化学工业 | 12篇 |
金属工艺 | 3篇 |
机械仪表 | 10篇 |
建筑科学 | 11篇 |
矿业工程 | 8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轻工业 | 67篇 |
水利工程 | 5篇 |
石油天然气 | 2篇 |
无线电 | 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9篇 |
冶金工业 | 2篇 |
自动化技术 | 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民族纺织品是一种特色文化,它是特色经济的背景和内涵。新疆纺织业应充分发挥特色文化资源,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给新疆人民创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了制备具有良好防水、防酸且透气的复合织物,实验通过溶液共聚法将苯乙烯系嵌段共聚物(SBS)分别在60、70、80℃条件下改性为环氧化苯乙烯系嵌段共聚物(ESBS),并且在70℃的条件下加入聚乙二醇以提高改性效果。ESBS与沥青混合后进行静电纺丝,以涤/棉平纹机织物做为静电纺膜的接收载体,制得ESBS/沥青静电纺膜防酸透湿复合织物。结果表明:SBS成功环氧化,且反应最佳条件为70℃并加入聚乙二醇催化剂,该条件下制成的复合织物的水、硫酸、盐酸以及硝酸的接触角分别达到145.8°、145.9°、145.0°、147.3°;该织物的拉伸断裂强力和顶破强力分别可达到1 098.1、668.2 N,与涤/棉平纹机织物相比提高了50%以上;透湿量为11 515.92 g/(m2·24 h),透气率为70.55 mm/s,表现出较好的服用性能。 相似文献
3.
4.
代码克隆(code clone),是指存在于代码库中两个及以上相同或者相似的源代码片段.代码克隆相关问题是软件工程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代码克隆是软件开发中的常见现象,它能够提高效率,产生一定的正面效益.但是研究表明,代码克隆也会对软件系统的开发、维护产生负面的影响,包括降低软件稳定性,造成代码库冗余和软件缺陷传播等.代码克隆检测技术旨在寻找检测代码克隆的自动化方法,从而用较低成本减少代码克隆的负面效应.研究者们在代码克隆检测方面获得了一系列的检测技术成果,根据这些技术利用源代码信息的程度不同,可以将它们分为基于文本、词汇、语法、语义4个层次.现有的检测技术针对文本相似的克隆取得了有效的检测结果,但同时也面临着更高抽象层次克隆的挑战,亟待更先进的理论、技术来解决.着重从源代码表征方式角度入手,对近年来代码克隆检测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源代码表征方式阐述并归类了现有的克隆检测方法;(2)总结了模型评估中使用的实验验证方法与性能评估指标;(3)从科学性、实用性和技术难点这3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代码克隆研究的关键问题,围绕数据标注、表征方法、模型构建和工程实践4个方面,阐述了问题的可能解决思路和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制备了电纺月桂酸(L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纳米纤维/机织物的复合织物,并对其进行了表征.选用纯棉纱线、毛纱线、涤棉纱线、腈纶纱线和涤纶纱线分别作为经纬纱线,在实验室制备机织物小样,同时,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LA/PET纳米纤维,将LA包裹在PET基材之中.之后通过缝合的方式,将电纺LA/PET纳米纤维和机织物构造成三明治结构的复合织物.对纳米纤维的形貌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并分别探究了LA/PET的质量比,机织物组织结构和机织物材料对复合织物保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A/PET纳米纤维呈圆柱形,具有光滑表面,LA和PET展现出良好的相容性,热焓值略低于理论值,但相变温度改变不大.复合织物的热保温性能测试表明,复合织物的保温性能都优于未加入相变材料的织物,同时展现出良好的热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透氧膜材料的稳定性和透氧量,通过一锅法合成了Ce_(0.8)Sm_(0.2)O_(1.9)(50%,质量分数,下同)-BaCe_(0.1)Co_(0.3)Fe_(0.6)O_(3-δ)(50%)(SDC-BCCF)萤石-钙钛矿双相透氧膜材料,并系统考察了透氧温度、膜片厚度和氧分压梯度(吹扫气速率)对SDC-BCCF双相透氧膜透氧性能的影响.XRD表征表明,SDC萤石相和BCCF钙钛矿相可均匀相容于SDC-BCCF双相材料中,但是细微分析发现,材料中仍有微量BaCeO_3钙钛矿杂相的存在.SEM表征表明,在1 450℃焙烧条件下可以获得致密的SDC-BCCF双相透氧膜膜片.氧渗透实验表明,温度的升高、膜片厚度的下降以及吹扫气流速率的增加均有利于SDC-BCCF透氧膜透氧量的提升,其中0.5mm厚度的SDC-BCCF双相透氧膜片在950℃下透氧量可达到0.71mL/(min·cm2).通过对SDC-BCCF膜片速率控制步骤的考察可以发现,当SDC-BCCF膜片厚度大于或等于0.7mm时,透氧过程为体相扩散控制;当膜片厚度小于0.7mm时,透氧过程逐步转为表面交换控制. 相似文献
8.
信息系统规模的增大及其复杂度的提高为边缘环境的数据组织运用带来了挑战。为给各类终端设备带来更多且质量有保证的信息服务,通过集约运用边缘环境中的服务器资源构建边缘云,引接“云”的信息服务能力向网络边缘延伸。进而,为了满足高机动场景运用需求,确保边缘云内所有服务节点上相同信息服务使用数据的实时一致性,支撑各类终端设备适地就近接入边缘云享用“云”“边”信息服务以开展有关业务,提出边缘环境高机动条件下的边缘云内数据同步技术。该技术能够面向高机动通信环境提供高可用的边缘云内数据实时同步方法,可支撑边缘云平台的数据组织应用。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