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建筑科学   1篇
无线电   8篇
冶金工业   3篇
自动化技术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层架构模式识别的软件架构重构技术.该技术以目标软件的源代码作为输入,过滤与分层架构无关的代码,再利用代码词汇信息挖掘程序实体之间的语义关联,通过代码主题提取并计算程序实体之间的职责相似度,依据相似度将程序实体聚类形成组件.在软件组件化的基础上结合分层模式的ILD属性识别软件层次和软件架构模式.在模式识别的基础上,定位系统中存在的违规作为重构点,生成相应的重构建议并实施重构.最后,本文在Github与SourceForge开源社区中选取10个开源软件系统作为实验对象,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分层架构模式识别的软件架构重构技术在模式识别有效性、重构点识别效果和重构建议实施效果方面与传统方法相比有较大提升,能够有效的帮助软件开发人员识别软件架构模式、获取重构点、生成重构建议,并协助开发人员进行架构重构实施,改善系统违规情况,提升软件质量.  相似文献   
2.
区块链作为对等网络中的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集成了密码学、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提供一种新型信任体系构建方法.智能合约具有公开透明、实时更新、准确执行等显著特点,在区块链中为信息存储、交易执行和资产管理等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更安全、高效、可信的方式.但是,智能合约本身仍然存在安全问题,影响了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使用.所以,近年来围绕智能合约安全问题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为了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研究思路,本文采用Mapping Study方法,通过收集2015年以来公开发表的关于智能合约安全问题的各类文献,并进一步通过文献筛查、问题设置、信息提取、结果获取和分析等步骤,总结智能合约安全相关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如下:(1)目前智能合约自身面临的安全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合约安全和隐私安全两方面(问题和挑战).在调查的45篇文献中,有29篇文献针对合约安全,16篇文献针对隐私安全;(2)智能合约安全保障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形式化验证、模糊测试、零知识证明、可信执行环境等(保障方法);(3)针对合约安全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合约实现、测试阶段,而针对智能合约设计、部署及运维阶段的研究比较少;针对隐私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约数据隐私保护,而针对合约代码隐私安全的比较少(覆盖范围);(4)智能合约安全保障研究目前主要从合约实现人员、合约测试人员的角度进行,而从合约维护人员和合约用户角度展开的研究较少(研究角度);(5)未来研究应该围绕智能合约的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安全问题进一步推进,先验方法和后验方法、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的结合是大势所趋(发展趋势).综上,本文通过调研发现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建议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模型的构件软件修改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构件的软件构建方法目前被广泛使用在软件开发中,用于减少软件开发的工程成本和加快软件开发进度.面向构件的系统主要由第三方提供的可重用构件或者内建的可重用构件组成,因此,系统的质量好坏和维护的难易程度依赖于构件的品质.一个软件修改会给其他构件甚至整个系统带来影响,而修改影响分析是控制和消除这类影响的有效手段.然而,现有的研究很少涉及构件软件的修改影响分析,尤其缺少对系统层面的修改影响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系统化修改影响分析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提出构件及系统层面的修改影响分析模型,然后根据分析模型分别从构件和系统两个层面对构件软件修改前后的版本进行修改识别,并且利用“防火墙”方法进行影响分析.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软件错误定位技术通常利用测试覆盖信息计算程序语句发生错误的可疑度进行软件错误定位,但是这种定位技术没有充分考虑程序本身固有的依赖信息,缺乏语句筛选,从而使错误定位的精度受限.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切片谱的错误定位技术,以提高面向对象程序中的错误定位效率.这种技术首先分析程序不同粒度层次元素(包、类、方法以及语句)之间的依赖信息,对可能发生错误的元素进行筛选,缩小错误查找范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层次切片谱模型,并定义了一种可疑度度量方法;最后根据该可疑度结果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错误定位.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层次切片谱的错误定位技术的有效性,且比基于程序谱的Tarantula 技术、Union 技术、Intersection 技术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一种基于切片技术度量Java耦合性的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研究面向对象的度量问题时,人们通过简单的统计方法和基于信息源的方法来度量其中的一些特征,例如基本度量、CK度量和AoKi度量等。文中采用一种基于程序切片的方法来度量Java的耦合性问题,通过对J ava源程序中存在的耦合关系的度量,得到了一种比传统方法更精确的耦合度量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揭示了对象类型的子类型关系,给出对象子类型的性质及规范,分析了对象子类型关系存在的语法条件,语义条件,充要条件,阐述了对象子类型与程序精化的联系,最后给出对象子类型的推理规则。  相似文献   
7.
基于简化系统依赖图的静态粗粒度切片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系统依赖图是计算面向对象程序切片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是,系统依赖图的缺点是太复杂,而且在建立系统依赖图的过程中容易出错,一旦出现错误就可能导致切片结果的不准确.通过对系统依赖图进行简化,得到了简化的系统依赖图.它省略了那些表示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的结点和概括边.同时,还定义了一种面向对象程序的粗粒度切片概念,讨论了它的性质,分析了它与细粒度切片的关系,并基于简化的系统依赖图计算面向对象程序的粗粒度切片.最后还讨论了切片技术的简单实现.  相似文献   
8.
面向对象技术自八十年代以来,在软件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对象技术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也随之兴起,并被广泛采用。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强调采用面向对象的观点认识客观世界,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模拟客观世界,使得软件问题结构相一致,相对降低了软件的复杂性,方便了软件的设计、编程、维护和使用,从而特别适合于大型的、复杂的软件系统的开发。尽管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具有很大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语言的灵活性、描述能力和程序可靠性、功能之间难以统一,多态性和动态连使得运行时很难确定在给定的程序点对象的动态类型,封装与继承的矛盾,以及多继承机制复杂的语义等使得人工管理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变得困难,同时,这也会导致软件开发效率的降低。为此,人们纷纷研究各种类型的支持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的工具和环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由北京大学以杨芙清院士为首开发的“青鸟工程”工具,由贝尔实验室的Prem Devanbu 和Laura Eaves共同开发的Gen^++,由Danny B.Lange和Yuichi Nakamura共同开发的环境Program Explorer等等。这些工具或环境的研制给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了探索新的软件分析支持工具和环境设计和开发的新思路、新方法,围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工具和环境,我们重点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C^ /Java的程序分析系统--OOPSE,本文详细介绍了OOPSE的设计思想,总体框架和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9.
属性序列图:形式语法和语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基于场景的软件工程中,时态逻辑被广泛地用来推理并发系统的正确性.模型检验技术允许自动检验系统模型和给定的属性之间的一致性,这些属性常用线性时态逻辑公式来表示.不幸的是,由于这些公式具有复杂的结构使得模型检验技术很难应用在工业实践中.属性序列图可以用来解决这种问题,它是一种基于场景的可视化的语言,容易理解并且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够克服当前工业中常用的符号中存在的诸多表达缺陷.为了能够完全清晰地描述和理解属性序列图,使其能够广泛地应用,给出其形式语法和基于B(u)chi自动机的形式语义,并进行了实例研究,讨论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依赖的Web服务编程语言(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for Web services,BPEL4WS,简称BPEL)的可信性评估方法。利用扩展BPEL控制流图(extensible BPEL flow graph,XBFG)对BPEL进行建模,通过建模获得组件间的直接和间接数据依赖关系,并构造依赖链用以计算组件的信任值。根据BPEL组合服务的控制结构,在XBFG上通过约减规则对BPEL组合服务可信性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数据依赖的组合服务可信性评估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BPEL组合服务的可信性,并且这种评估方法较为稳定,不会随着组件数量的增加而影响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