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9篇
电工技术   41篇
综合类   34篇
化学工业   71篇
金属工艺   16篇
机械仪表   42篇
建筑科学   53篇
矿业工程   9篇
能源动力   14篇
轻工业   107篇
水利工程   22篇
石油天然气   14篇
武器工业   10篇
无线电   56篇
一般工业技术   86篇
冶金工业   20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5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微生物酵素产品因其所含的多种活性酶所具有的保健、延缓衰老功效而盛行于很多国家,本实验以哈密瓜为主要原料,对哈密瓜发酵制备酵素的工艺进行了探索及优化。采用单因素实验法,以哈密瓜发酵液的pH、SOD活性、还原力和羟自由基清除率为优化目标,对发酵菌种、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进行了探索优化,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3.
4.
5.
在独立同分布的随机环境下,给出随机环境中具有迁移的两性分枝过程[Zn,n≥0],并且迁移人口数与当前人口数有关。本文引入每个配对单元的条件均值增长率,讨论增长率的性质,得到该过程条件均值的上下界,研究了过程由此上下界规范化过程的极限性质。  相似文献   
6.
7.
旗袍作为中华民族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起到了传承历史、连接现代的作用。现阐述旗袍发展的历史沿革,从服装现代设计理念出发,分析现代旗袍门襟、立领和盘扣等设计要素具体的表现形式,拟为旗袍创新传承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温烧制工艺,研究了原材料、成型温度、加热时间、发光粉掺量对氧化条件下制备发光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00目Sr Al2O4:Eu2+,Dy3+长余辉发光粉和低熔点硼酸盐玻璃粉为原材料,发光粉掺量为30%,温度800℃,加热时间为10 min,制备的发光石表观质量、强度及发光性能良好。将该发光石作为骨料应用于混凝土中,可制备出具有照明与装饰功能的发光露骨混凝土。  相似文献   
9.
以石英砂为填充介质,采用动态柱实验方法研究了某中低放处置场地表土壤胶体对U(Ⅵ)在石英砂柱中迁移行为的影响,并结合静态批式实验探究了土壤胶体对U(Ⅵ)迁移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U(Ⅵ)进样质量浓度从1.0 mg/L增大至5.0 mg/L时,U(Ⅵ)在石英砂柱中的穿透速率显著增大,且达到洗脱平衡时所需淋洗液的体积从250 PVs(孔隙体积)增大至400 PVs。与U(Ⅵ)相比,土壤胶体在石英砂柱内迁移较快,这可能是由于土壤胶体与石英砂之间相互作用较弱所致。土壤胶体与U(Ⅵ)共存体系中,U(Ⅵ)的迁移速率明显增大,而土壤胶体迁移速率无显著变化,表明共存体系中U(Ⅵ)的迁移行为主要受土壤胶体所控制。静态吸附实验表明,在石英砂-U(Ⅵ)二元体系中,pH≈6.0时石英砂对U(Ⅵ)的吸附率最大,而在胶体-石英砂-U(Ⅵ)三元体系中,U(Ⅵ)主要在土壤胶体表面发生吸附。本研究所用土壤中胶体的质量分数仅约占0.04%,但可吸附20%U(Ⅵ)(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由此可见,土壤胶体可与U(Ⅵ)发生强的相互作用,进而对U(Ⅵ)在真实环境体系中的吸附、迁移和扩散等行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油气田开发程度的深入,复合河道砂体尺度的研究难以满足生产需求,需要开展单河道砂体边界的识别。埕海一区明化镇组曲流河河道频繁地决口、改道和侧向迁移,复合河道砂体较为发育。依据单河道砂体接触部位地震波形及振幅发生变化的特点,首先利用边缘检测属性突出岩性变化引起的振幅响应,识别出单河道的边界;再利用倾角方位属性能够反映地震波形的细微变化,预测单河道的侧向迁移方向;借助上述方法识别研究区单河道的边界,并且精确预测了单河道点坝砂体的具体位置。预测结果与钻井吻合程度较高,有效地指导了井网关系调整及剩余油挖潜,也为类似地区的单河道识别与划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