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6篇
电工技术   54篇
综合类   54篇
化学工业   52篇
金属工艺   13篇
机械仪表   27篇
建筑科学   46篇
矿业工程   7篇
能源动力   58篇
轻工业   12篇
水利工程   114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无线电   1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5篇
冶金工业   49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8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沈阳市某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2×104 m3/d,原采用浮动生化床+人工湿地工艺,出水指标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A标准。为了使出水水质达到类地表Ⅳ类水标准,污水处理厂采用A2/O+MBR工艺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平均出水COD、BOD5为10.6、4.47 mg/L,氨氮、总氮、总磷和悬浮物平均出水质量浓度分别为0.16、8.52、0.07、0.72 mg/L。在进水水温低于12℃时,仍然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通过优化控制溶解氧,平均电耗和乙酸钠消耗分别降低了9.38%和12.1%,实现了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2.
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安全管理构建中更加注重全过程管理机制的构建,以及危险源下的精准安全管控。在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之下,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盲点多、效率低,不利于全过程安全管理的高效实施。文章立足水利工程的危险辨识,分析了水利工程危险源全过程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强化危险源精准辨识、构建危险源动态管理机制、优化危险源评价工作、加快危险源信息库建设等方面,具体论述了危险源下水利工程全过程安全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刘恒 《水力发电》2020,46(3):13-20,122
以实测样本隶属于某一模型的后验概率为权重,对各模型预报变量的后验分布进行加权平均,获得综合预报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而推导出均值、方差公式和置信区间。将“基于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分类洪水预报”与“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法的多模型组合预报”相结合,实现“洪水分类多模型加权组合预报”。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各模型对不同类型洪水的适应条件及多个模型的优势,可同步降低模型参数与模型结构不确定性对预报结果的影响。以大伙房水库为研究区域,采用大伙房水库1960年~2016年的25场历史典型洪水作为本研究的基础资料,分别完成实例验证与分析,效果整体上优于单个模型。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输电线路杆塔腐蚀的分类,统计了沈阳地区2009年至今输电线路杆塔防腐蚀工作开展情况。根据防腐蚀运行数据,从杆塔运行年限、周边环境、防腐蚀频次、防腐蚀区段等方面分析腐蚀特性。论述了传统防腐蚀措施及其不足,在严控防腐蚀验收、拟定防腐蚀等级、加强运维管理和选用防腐蚀新型涂料4个方面提出针对性改进办法,为防腐蚀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考虑风电功率预测的分散式风电场无功控制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散式风电接网模式可以解决集中式并网限电等问题,但对配电网传统运行模式带来挑战。为解决其经济稳定运行难题,提出了一种包含无功预测、无功整定、无功分配的三层新型分散式风电场无功协调控制策略。其中,无功预测层利用物理和统计方法组合预测单台机组未来无功输出能力;无功整定层针对有无无功补偿设备,提出风电机组基于电网无功缺额降出力的自身补偿和多时间尺度协调离散补偿设备、静止无功发生器(SVG)与风电机组共同补偿配电网无功需求方法;无功分配层基于风电功率预测无功功率信息,考虑风速波动性,按照优先级动态筛选风电机组,调节其输出功率以跟踪无功补偿指令。工程算例证明了所提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电压支撑能力,减小风电场损耗。  相似文献   
6.
基于优化算法的输电线路路径选择,考虑影响输电线路路径选择的环境因素,建立禁忌算法流程,通过环境因素分析以及科学依据确定各环境因素在输电线路路径选择中的权重,建立全寿命周期成本单元格,应用仿真软件Matlab编写禁忌搜索算法,生成最优路径。通过算法分析证明应用禁忌搜索算法进行路径选择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梗丝工艺质量,考察了烟梗筛分、压梗、切梗厚度、膨胀强度(汽料比)、干燥方式5个工艺参数对片状梗丝和辊切梗丝质量的影响。通过增加烟梗筛分工序,取消压梗工序,增加辊切及配套松散和均铺工序,确定了辊切梗丝成丝工艺流程并进行了实际应用验证。结果表明:①增加烟梗筛分工序,能够改善片状梗丝物理质量,提高长丝率,降低整丝率、中丝率、短丝率和碎丝率。②与压梗处理相比,未压梗处理的片状梗丝形状系数呈增加趋势,柔软性和抗破碎性较好。③随膨胀强度增加,片状梗丝形状系数增加;切梗厚度为0.15 mm、汽料比为0.33时,片状梗丝耐加工性较好,抗破碎性最好。④与滚筒干燥相比,气流干燥下片状梗丝形状系数较好,辊切梗丝的填充值和弹性较高。⑤与常规梗丝相比,辊切梗丝尺寸小,丝状度好,梗丝结构和宽度均匀性较高,卷烟叶组配伍性和感官质量良好。该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卷烟配方均匀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9.
In the present work, with corn stover hydrolysate as the substrate, an efficient hydrogen-producing thermophile, Thermoanaerobacterium thermosaccharolyticum W16, was added to three kinds of seed sludge (rotten corn stover (RCS), cow dung compost (CDC), and sludge from anaerobic digestion (SA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ioaugmentation on thermophilic hydrogen production. Batch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ioaugmentation with a small amount of the strain T. thermosaccharolyticum W16 (5% of total microbes) increased the hydrogen yield to varying degrees (RCS: from 8.78 to 9.90 mmol H2/g utilized sugar; CDC: from 8.18 to 8.42 mmol H2/g utilized sugar; SAD: from 8.55 to 9.17 mmol H2/g utilized sugar). The bioaugmentation process also influenced the soluble metabolites composition towards more acetate and less butyrate production for RCS, and more acetate and less ethanol accumulation for SAD. Microbial community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moanaerobacterium spp. and Clostridium spp. dominated microbial community in all situations and might b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rmophilic hydrogen generation. For RCS and SAD, the bioaugmentation obviously increase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 strain T. thermosaccharolyticum W16 in microbial community, which might b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hydrogen production in these cases.  相似文献   
10.
《Ceramics International》2022,48(21):31111-31120
The current work report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tructural and optical attributes of PZT (52/48) powder and thin film prepared via solid-state reaction and sol-gel spin-coating technique, respectively. The two obtained PZT samples, PZT-I corresponding to powder which was calcined at 875°C for 2 h, and PZT-II corresponding to a thin film which was annealed at 650°C for 2 h, were investigated via X-Ray Diffraction, Raman Spectroscopy, UV–Vis Spectroscopy, and SEM analysis. The diffraction spectra suggested the creation of a polycrystalline perovskite structure in both the samples. The optical band gap was evaluated using Tauc's relation. The bandgap values were found to be 3.2 eV for PZT-I and 3.87 eV for PZT-II. The bandgap valu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 the PZT materials prepared by the two different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