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9篇
  免费   474篇
  国内免费   333篇
电工技术   235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501篇
化学工业   867篇
金属工艺   293篇
机械仪表   688篇
建筑科学   1858篇
矿业工程   115篇
能源动力   45篇
轻工业   263篇
水利工程   40篇
石油天然气   31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70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80篇
冶金工业   84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38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226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445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560篇
  2011年   568篇
  2010年   378篇
  2009年   456篇
  2008年   476篇
  2007年   407篇
  2006年   377篇
  2005年   285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248篇
  2002年   262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机制砂的空隙率是衡量混凝土性能的重要指标。空隙率的在线检测能够提升混凝土性能。现有的测量方法无法对机制砂空隙率进行在线检测。因此,提出一种通过动态图像法建立软测量模型,进而实现空隙率在线检测的方法。首先,采用基于动态图像法原理构建的机制砂形态测量平台来采集机制砂图像。然后,计算机制砂的关键形态参数,选择合适的软测量模型算法。最后,构建并比较不同软测量模型的预测性能。对比结果显示,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率最高,预测值和试验值最大误差为0.6%。相较于传统方法,该方法可在机制砂生产线中在线检测空隙率,有效提升混凝土性能。  相似文献   
2.
面部视觉信息和语音信息是人机交互过程中最为直接和灵活的方式,从而基于智能方式的人脸和语音跨模态感知吸引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人脸-语音样本的异质性以及语义鸿沟问题,现有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一些难度比较高的跨人脸-语音匹配任务.提出了一种结合双流网络和双向五元组损失的跨人脸-语音特征学习框架,该框架学到的特征可直接用于4种不同的跨人脸-语音匹配任务.首先,在双流深度网络顶端引入一种新的权重共享的多模态加权残差网络,以挖掘人脸和语音模态间的语义关联;接着,设计了一种融合多种样本对构造策略的双向五元组损失,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利用率和模型的泛化性能;最后,在模型训练中进行ID分类学习,以保证跨模态表示的可分性.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能够在4个不同跨人脸-语音匹配任务上取得效果的全面提升,某些评价指标效果提升近5%.  相似文献   
3.
心肺运动试验(CPET)能将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综合为一体,不仅能够体现受试者的有氧运动能力,评估受试者的心肺耐力,而且能以整体整合医学的视角来研究受试者对运动的应激反应。为对CPET数据进行凝聚层次聚类分析,提出一种基于时间序列形态特征的算法。选取15名业余中长跑运动员的CPET数据作为聚类对象,聚类指标选取了表征有氧能力和心肺耐量的耗氧量、二氧化碳、心率、分钟通气当量、代谢当量、生理死腔与潮气量比值、呼吸商及每搏输出量等8类指标,体现运动员摄取、利用氧的效率、肺循环以及心功能等综合状况。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受试者个体差异较大,未出现明显的“群居分布”特征,根据轮廓系数评估可剔除心肺耐量较差的测试者。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确保聚类准确率的同时能够降低数据压缩率,且对形态特征显著的数据集进行聚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综合吸波性能良好的复合吸波涂层。方法 选择炭黑和羰基铁粉进行机械混合,作为吸波剂加入到环氧树脂中进行吸波材料制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炭黑和羰基铁粉分别进行微观形貌的观察。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在2~18 GHz内测试其电磁性能,研究炭黑和羰基铁粉含量及涂层厚度对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 通过观察微观形貌发现,炭黑颗粒较小,出现团聚和粘附性现象,羰基铁粉颗粒呈球状,表面光滑,分散性好。复合后的材料混合较均匀,羰基铁粉分散在基体中,与炭黑团配合能够提高材料的吸波性能。纯炭黑的吸波频带较窄,纯羰基铁粉的频带主要集中在中高频段,而复合后的吸波频段较宽,有着良好的吸波性能。炭黑质量分数为4%,羰基铁粉质量分数为250%,厚度为2 mm时,吸波涂层在9~18 GHz的微波吸收率超过90%,且反射损耗峰值达到近–45 dB。结论 炭黑和羰基铁粉复合后,吸波材料的吸波频带更宽,效果更好,解决了单一吸波剂涂层存在的吸波频带窄和集中于高频段的问题。通过调节涂层厚度,可以使材料在相对应的波段获得更好的吸波性能,从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零排放、低振动、无污染的电动叉车越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纯电动系统是工程机械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电动化技术早已在叉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但目前的电动叉车多是基于低压,造成功率元器件、连接器、电缆与电机产生较高热损,同时,电流变化率高,容易产生电蚀现象。对此,提出以高压锂电池作为储能单元的高压锂电电动叉车动力总成方案,根据叉车使用工况制定整车行走控制策略,确定驱动电机控制器使用转矩模式控制叉车行走,并探究基准扭矩与油门踏板开度的关系。利用模糊推理规则,实现对驾驶员油门踏板开度控制的意图识别,使用补偿扭矩快速达到驾驶员操作意图。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验证了高压锂电电动叉车行走动力总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虚拟振荡器控制作为继下垂控制和虚拟同步机控制之后提出的新型多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技术,因其独特的自同步机制和快速的动态响应性能等特点而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从控制结构、多机同步运行机制和动力学特性方面论述了虚拟振荡器的控制原理;从功率控制策略、小信号稳定性、新型虚拟振荡器方案3个方面对虚拟振荡器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综述;分析并总结了虚拟振荡器控制与下垂控制、虚拟同步机控制的对比研究。结合目前虚拟振荡器控制面临的若干关键问题,对未来研究方向和可能的相关解决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于自动机理论的模型检测技术在形式化验证领域处于核心地位, 然而传统自动机在时态算子上不具备可组合性, 导致各种时态逻辑的模型检测算法不能有机整合.本文为了实现集成限界时态算子的实时分支时态逻辑RTCTL*的高效模型检测, 提出一种RTCTL*正时态测试器构造方法, 以及相关符号化模型检测算法.证明了所提出的RTCTL*正时态测试器构造方法是完备的.也证明了该算法时间复杂度与被验证系统呈线性关系, 与公式长度呈指数关系.我们基于JavaBDD软件包成功开发了该算法的模型检测工具MCTK 2.0.0.我们完成了MCTK与著名的符号化模型检测工具nuXmv之间的实验对比分析工作, 结果表明MCTK虽然在内存消耗上要多于nuXmv, 但是MCTK的时间复杂度双指数级小于nuXmv, 使得利用MCTK验证大规模系统的实时时态性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钢管混凝土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由于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及混凝土材料收缩等原因,其内部可能出现核心混凝土空洞缺陷及混凝土与钢管壁间的界面剥离缺陷,进而对其力学性能带来负面影响。该文针对矩形钢管混凝土截面的缺陷检测,在表面粘贴压电陶瓷片进行测量,对这两种内部缺陷在不同测试路径上压电陶瓷片响应的影响进行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健康、存在核心混凝土空洞和界面剥离缺陷的不同试件不同检测路径上压电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比较,研究了缺陷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并得到采用对测方式检测的敏感范围。结果表明采用对测方法可有效检测钢管混凝土缺陷,其敏感范围的确定具有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长柱药包爆破振动波在围岩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得到了长柱药包爆破产生的围岩介质位移数值解。对爆破质点位移的分析表明,质点水平和竖向位移在距离爆源一定水平距离时达到最大,该距离与药包的长度和埋深有关。而沿着竖向的质点位移分布规律表明,长柱爆破振动效应在柱体中心两侧并不是对称的。这些规律对进一步研究长柱爆破振动效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压电执行器和压电驱动平台输出行程有限的问题,设计了一种三角混合两级杠杆微位移放大机构。首先,理论推导了该微位移放大机构的位移放大公式,得到了位移放大比;其次,分析了不同类型两级杠杆结构支点铰链对施加载荷的敏感性;最后,利用ANSYS软件对机构进行静力学和动力学仿真,对机构的相对寄生运动比和固有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选取直梁形铰链作为两级杠杆结构的支点铰链时,机构对施加载荷的敏感性较强;机构位移放大比理论值与仿真值的相对误差为9.56%,相对寄生运动比为0.348 2,且1阶固有频率最佳。所设计的微位移放大机构具有较小的寄生位移、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较好的动力学性能。研究结果为压电驱动器或快速反射镜支撑结构实现大量程的位移输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