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6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8篇
电工技术   13篇
综合类   245篇
化学工业   108篇
机械仪表   28篇
建筑科学   6篇
轻工业   3778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2篇
自动化技术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85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3种不同混纺比的阻燃腈纶(A)/阻燃黏胶(R)/棉(C)混纺纱线及纯阻燃黏胶纱线、纯阻燃腈纶纱线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5种纱线中纯阻燃腈纶纱线的拉伸断裂性能、耐磨性能、弯曲性能和扭转性能最好,RA50/C50混纺纱线的拉伸弹性、疲劳性能和蠕变性能最好,RA30/C70混纺纱线的压缩性能最好;3种混纺纱线中RA50/C50混纺纱线的拉伸断裂性能最好,RA70/C30混纺纱线的耐磨性能、弯曲性能最好,三者的扭曲性能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证自动换筒系统中的纱线自动打结机能够正常运行, 需要对管道吸取的纱线进行检测. 纱线纤细、种类繁多且颜色各异, 传感器方法难以胜任, 使用图像处理的方式较为合适. 但是对于纱线检测问题传统的图像处理方法复杂且检测准确率低, 难以解决纱线种类多、尺寸不一以及颜色多等问题, 故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nception v4中Inception-ResNet-A块进行改进的多尺度深度可分离卷积块组成的网络来检测管道中的纱线. 其中改进的多尺度深度可分离卷积块采用3×3卷积核的深度可分离卷积层代替Inception-ResNet-A块中3×3传统卷积层并去除了其中的一些1×1卷积层, 简化卷积块的计算量以及参数量, 此外还结合了残差网络ResNet的方法进行通道融合,防止特征丢失. 试验结果表明, 该网络模型具有非常好的泛化能力以及辨识效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纳米纤维膜,并通过“Biscrolling”的方法制备高弹性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Ti3C2Tx MXene)改性TPU纳米纤维纱线。通过SEM、电阻测试、传感性能测试等对复合纳米纤维纱线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显示,随着MXene负载量增加,复合纱线的强度先增加后降低,断裂伸长率可高达459%以上,展现出优异的弹性和弹性回复性;MXene片可在纳米纤维纱线表面及内部形成连续导电薄膜,赋予复合纱线较好的导电性(电阻76 Ω/cm)。纱线的应变传感性能测定实验表明,MXene/TPU纳米纤维纱线的传感系数可高达477.86,线性度高达0.995,高于绝大多数文献报道的纱线传感器,并且可以监测人体的各种运动状态,展现出较好的应变传感性能,在智能可穿戴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转杯纺纱技术具有高速高产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传统转杯纺因单分梳辊的配置不适合纺制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而近年来双喂给双分梳(DFO)转杯纺技术的提出为这类混纺纱开发提供了可能。概述了DFO转杯纺技术的发展历程,比较了其与传统单分梳转杯纺在纺纱器气流场分布方面的异同,探讨了2路独立喂入的纤维在纱线中的混合与分布情况,指出了DFO转杯纱质量提高的原因以及DFO纱线结构的特点。此外,综述了DFO转杯纺技术在纱线产品设计和面料开发方面的进展,展望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指出DFO纺纱器的完善和颜色与结构变化花式纱的开发是其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气流槽聚纺纱纺长纤维时,纱线容易断头的问题,针对气流槽聚纺纱中的前罗拉、前胶辊以及气流槽聚罗拉组成的须条浮游区建立了流体模型,采用Ansys14.0软件中的fluent模块进行浮游区气流模拟,通过改变前胶辊和气流槽聚罗拉的隔距来探究浮游区长度变化对成纱断头、毛羽和断裂强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隔距为1.0 mm时成纱断头最少,3 mm以上毛羽数量最少,成纱断裂强力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具有低延伸与低拉伸强力特性的短纤纱原料在高速经编机上高断头率及低编织效率的生产现状,基于特里科型高速经编机经纱张力波动规律与单横列内纱线消耗规律的分析,对比消极式张力杆补偿技术原理,提出一种自适应式经纱动态张力积极调控机构及控制方案,并搭建纱线动态张力高频测试系统,对比分析不同技术方案补偿下的经纱张力变化。结果表明:自适应式经纱动态张力积极调控方案能主动补偿成圈机件瞬时耗纱量与供纱量之间的差异,相比于消极式张力补偿方案,其张力峰值最大可削减51.2%,可显著降低纱线的动态张力峰值、断头率,并提高短纤纱高速经编的生产效率,是一种有效的经纱动态张力调控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织物中拆下纱线线密度人工测试方法过程繁琐、耗时长的问题,研制了一种织物中拆下纱线线密度自动检测仪,并将此自动检测仪与人工检测进行比对试验。结果表明:自动检测仪测试比人工测试效率高,数据稳定,操作方便快捷。认为:自动检测仪精度达到设计要求,可实现纱线线密度的自动检测。  相似文献   
8.
郭明瑞  高卫东 《纺织学报》2022,43(11):41-45
为明晰基于环锭数码纺纱技术特点所纺数码纺纱线的特征分类,以及对后道织物结构与外观效果的影响,通过分析两通道全二级牵伸数码纺技术原理,纺制一系列变化线密度和混纺比的多类变纱。数码纺纱线的特征参数可定义为:基准线密度、周期长度、混纺比(线密度)变化区间、周期内片段数(或片段变化梯度)。通过对数码纺纱线及其织物分析得到:混纺比(线密度)的变化区间越大,段彩(竹节)效应越强;周期长度决定织物横条的宽度,周期越长,横条越宽;一个周期中包含的片段数量多少对织物段彩(竹节)效应强弱有一定的影响,片段数量增多,段彩(竹节)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纱线毛羽检测方法无法有效检测弯曲毛羽和交叉毛羽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图像法的纱线毛羽路径匹配追踪算法。将采集到的纱线毛羽图像通过预处理、骨干化处理获取毛羽骨干图像,以毛羽端点作为起始点,对其八邻域像素点进行判断获取新的毛羽路径点,重复对毛羽路径点邻域判断直到没有毛羽路径点存在。对毛羽交叉出现多路径点的情况,提出交叉匹配值指标,即根据毛羽交叉点前部分相邻毛羽路径点间斜率并分配动态权重得到毛羽局部斜度,利用交叉匹配值对多路径毛羽点进行匹配获取新的毛羽路径点,通过本文毛羽追踪方法获取毛羽像素数量并转化为毛羽长度。与人工法和投影法检测结果对比表明:本文毛羽追踪检测结果与人工检测毛羽结果误差在4%以内,有效解决了交叉毛羽和弯曲毛羽追踪检测问题,提高了纱线毛羽的检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细纱机牵伸区内纤维的变速点分布,以纺制29.2、22.4、18.2 tex棉纱为例,采用CCZ-X三罗拉双区牵伸细纱机进行纺纱实验,采用等长切断称重法对牵伸区内须条的质量分布进行测试,以其质量变化分布表征变速点分布,得到质量变化折线图,对比分析纤维在牵伸区内变速集中的位置,从而探究牵伸区内纤维变速规律。结果表明:等长切断称重法可得到牵伸区内纤维变速点分布的位置;在此次牵伸区内纤维变速点分布实验中,须条中的纤维在距前罗拉钳口线20 mm处变速相对集中,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前区牵伸倍数的增大,纤维变速点的位置变得不稳定、分散,且远离前罗拉前钳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