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382篇
  国内免费   38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33篇
化学工业   68篇
金属工艺   10篇
机械仪表   18篇
建筑科学   139篇
矿业工程   3篇
能源动力   461篇
轻工业   82篇
无线电   35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篇
冶金工业   17篇
原子能技术   57篇
自动化技术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五种异喹啉类生物碱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借助TCMSP、String、venny数据库与WebGestalt在线分析软件获取靶点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PPI)、基因本体(GO)、基因相互作用(KEGG)功能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网络。同时查阅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得到小檗碱型中的小檗碱、双苄基类生物碱的粉防己碱、苯菲啶喹啉类的血根碱、吗啡烷类中的青藤碱和吡咯菲里啶中的石蒜碱等几种常见的生物碱,根据结构作用机制阐述每一类代表性异喹啉类生物碱治疗肝癌的潜力及抗肝癌作用机制。五个活性成分共筛选得到52个作用靶标如p53(抑癌基因)、NCOA2(核受体共激活剂2)、IL-2(白介素2),主要涉及钙离子信号通路、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通过网络药理学和文献收集证实异喹啉类生物碱可能参与调控PI3K-Akt通路等,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对肝癌产生治疗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异喹啉类生物碱抗肝癌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3):375-378
中药外敷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外敷、局部喷涂、穴位外敷等,止痛效果较好,但在临床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缺乏精准有效而能够广泛推广使用的外敷药剂;(2)样本量较小,缺乏大样本的临床总结及前瞻性的实验研究;(3)多为医院自制剂,有效成分不清,影响药物的推广;(4)中药穴位贴敷多选用阿是穴及肝胆或相关脏腑的经气汇聚之穴,但如何敷贴穴位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尚需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3.
4.
《Planning》2019,(30):125-126
目的:探讨保温护理在肝癌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围术期体温、术后感染与应激反应状况(AD、CRP、NE)、麻醉苏醒时间、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结果:研究组手术效果、宣教、操作、态度和环境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低体温、术后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完成时、术后0.5 h体温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护理后AD、CRP、N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苏醒时间、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室肝癌患者采取保温护理,其护理效果理想,可降低术中低体温、术后感染发生率及应激反应,缩短麻醉和手术时间,同时还可减少出血量,临床价值和满意度高,在临床上应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任衍乔  郑传胜 《工业加热》2018,(10):993-996
【摘要】 射频消融(RFA)已成为无法外科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HCC)和结直肠肝转移癌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微创、疗效满意、术后恢复快、节省治疗费用等优点,但仍存在部分肿瘤残存和复发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肝癌效果。因此,RFA术后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残存和复发肿瘤,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该文就超声、CT、MRI、PET- CT、PET- MR在肝癌RFA术后评价中应用与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一种成瘤周期短、操作便捷、安全性高、适用于肝癌治疗研究的SD大鼠原位种植型肝癌模型制作方法,同时进行彩色超声、增强CT、MR等3种影像学检查和诊断。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McA- RH7777组和N1S1组,每组10只。称重后将McA- RH7777和N1S1肝癌细胞分别注入两组大鼠肝左中叶内,术后连续3 d腹腔注射青霉素(20万U/只)和地塞米松(2.5 mg/只),以抗感染和免疫抑制治疗。术后7 d,采用彩色超声、增强CT、MR鉴别肝脏肿瘤,记录模型鼠体重,取出肿瘤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术后7 d,McA- RH7777组、N1S1组大鼠分别死亡2只、1只,影像学检查显示成活大鼠全部成瘤,建模成功率分别为80%(8/10)和90%(9/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大鼠体重分别减轻(50.00±24.93) g、(36.44±7.75) g;肿瘤体积分别为(316.43±265.84) mm3、(188.58±137.47) mm3。两组大鼠处死后,尸检结果与影像学检查一致;肉眼观察McA- RH7777肝癌外观呈团块状,N1S1肝癌呈结节状。HE染色显示McA- RH7777肝癌为高分化肝癌,N1S1肝癌为低分化肝癌。结论该方法能成功、高效地构建SD大鼠原位肝癌模型,同时通过不同影像学技术实现诊断和评价,为肿瘤介入治疗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应用明胶海绵微粒(GSMs)行TACE治疗大肝癌术后外周血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健康组和大肝癌患者GSMs- TACE术前与术后第10天、第22天外周血Treg细胞的含量。结果 选择健康人7名,符合入组标准的肝癌患者共计15例。外周血中Treg细胞含量:健康对照组为(8.64±1.94)%;肝癌患者术前为(11.52±3.78)%,术后第10天为(9.07±1.94)%,与术前相比显著下降(P=0.039),术后第22天为(9.96±1.4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GSMs- TACE治疗大肝癌能够显著降低外周血Treg细胞的含量,表明该方法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研究SD大鼠McA- RH7777细胞系肝细胞肝癌(HCC)模型构建及其相关瘤体生长、检测指标及影像学特点,评价该模型构建方法可行性和模型稳定性。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n=30,肝脏注射种植McA- RH7777细胞0.2 mL)、空白对照组(B组,n=10,肝脏单纯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A组大鼠开腹手术后7、14、21 d分别接受MR和增强CT检查并测量瘤体长径。手术后7、14、21 d,分别随机取A、B组10、3只大鼠麻醉,经颈静脉取血检测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Crea)、尿素(Urea);放血法处死大鼠,HE染色和VEGF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形态。结果 A组27只(90%)大鼠成功成瘤,7、14、21 d时瘤体长径分别为(9.4±2.6) mm、(20.6±4.3) mm、(17.4±1.2) mm;成瘤大鼠CT平扫可见肝脏内低密度病灶,增强CT显示病灶环形强化,MR提示病灶T1加权为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为高信号。两组7、14、21 d血液ALP、ALT、AST、Crea、Ure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和VEGF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均提示肿瘤组织形态。结论 SD大鼠McA- RH7777细胞系HCC模型是可行、稳定、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US)、CT、MRI及DSA在评估肝癌介入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活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1年2月—2014年10月63例75个病灶经病理或临床治疗确诊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介入综合治疗后3~5周后均行US、CT、MRI检查,并再次行DSA进行诊疗,以DSA造影检查阳性结果为金标准,再对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63例75个病灶经介入综合治疗后3~5周后均行US、CT、MRI及DSA检查,其中有25个病灶经DSA证实活性病灶;US病灶检出74个(98.7%),25例活性病灶检出12个(48.0%);CT增强病灶检出75个(100%),活性病灶检出18个(72.0%);MRI病灶检出率75个(100.0%),活性病灶检出率22(88.0%);US、CT、MRI三者联合,病灶检出75个,活性病灶检出24(96.0%)。结论 MRI在肝癌介入综合治疗术后肿瘤活性评估中的价值明显优于US、CT。三者联合可以互补,可以帮助更多地了解关于病灶的信息,有助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比较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与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置管灌注冷却液在近肝门部肝癌微波消融(MWA)中防止胆管热损伤的作用。方法 收集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因近肝门部肝癌行经皮肝穿刺MWA的2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2例经PTCD置管,11例经ENBD置管于肿瘤旁胆管,向置管内快速持续灌注4℃ 0.9%NaCl溶液,再在B超引导下行MWA治疗。比较两组胆管热损伤、冷却技术相关并发症及肝癌复发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20个月(3~36个月),23例患者均无手术相关死亡。两组各有1例术后形成胆汁瘤,PTCD组无明显冷却技术相关并发症,而ENBD组有4例(36.4%,P=0.037):1例(9.1%)乳头切开后出血、3例(27.3%)急性胰腺炎。两组原位复发率、肝内复发率及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P=1.00, 0.77及0.61)。结论 近肝门部肝癌根治性MWA中,经PTCD与ENBD置管灌注冷却液是防止胆管热损伤可行、有效的方法,前者技术相关性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