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6篇
  免费   773篇
  国内免费   639篇
电工技术   468篇
综合类   628篇
化学工业   249篇
金属工艺   100篇
机械仪表   212篇
建筑科学   290篇
矿业工程   74篇
能源动力   129篇
轻工业   106篇
水利工程   254篇
石油天然气   152篇
武器工业   70篇
无线电   73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75篇
冶金工业   148篇
原子能技术   66篇
自动化技术   330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381篇
  2011年   436篇
  2010年   335篇
  2009年   388篇
  2008年   450篇
  2007年   520篇
  2006年   426篇
  2005年   378篇
  2004年   298篇
  2003年   275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174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图像去雨是图像低等级任务中的热点问题,去雨滴又是图像去雨中很重要的一种情况,附着在玻璃或相机镜头上的雨滴会显著降低场景的可见性.因此,去除雨滴将有助于许多计算机视觉应用,特别是户外监控系统和智能驾驶系统.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单张图像去雨滴的轻量级网络算法(PRSEDNet),该网络算法采用递归计算,运用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Convolutional LSTM network)和特征提取模块来提取特征,通过与原图像结合来去除雨滴,最终获得高质量的无雨滴清晰图.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PRSEDNet与现有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去雨滴算法相比,在能达到高效的去雨滴性能的同时,有更少的参数量且计算效率高.  相似文献   
2.
针对最小化完工时间的作业车间调度问题(JSP),提出改进麻雀搜索算法(ISSA).首先设计有效的编码转换方式,形成JSP离散决策空间与麻雀搜索算法(SSA)连续搜索空间的对应关系.然后,针对SSA在求解后期易陷入局部最优,利用量子计算、正余弦搜索和警戒者数量递减策略对SSA进行改进,同时引入多邻域搜索和高斯扰动策略以弥补SSA在求解离散问题时深度发掘能力不足的弊端.最后,进行FT、LA系列10个测试问题、6种算法和2个应用实例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ISSA在求解JSP时,能获得更好的最小值、平均值和寻优成功率,验证了ISSA求解JSP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当前配网面临着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及多类型储能分散接入的情形,为配网系统的优化管控带来了极大的复杂性。基于分层优化、分区协同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区域内自治、区域间协调的配网分层优化体系,以达到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并网后系统优化运行的目的。在优化调度层中,以各区域与主网交换功率的可调度性为目标建立动态数学模型,通过区域间协同优化实现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友好并网,得到区域的整点功率交换指令。在区域内控制层中,考虑到不同分布式电源调节能力的差异性,结合储能系统基于模糊策略响应并修正上一级的整点指令,并给出各区域5 min超短期调度指令。在设备级控制中,基于PWM变流器对各储能系统进行实时控制以响应上一级的指令。最后基于算例仿真计算对所提方案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针对5G超密网中移动设备计算能力不足、频谱资源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的计算迁移与带宽分配策略。首先,对系统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最小化设备计算代价为目标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形式化定义;然后,将该问题分解成设备的计算迁移、系统的带宽分配和设备的分组匹配三个子问题,并利用模拟退火、内点法和贪心算法对这三个子问题进行求解;最后,通过联合优化算法对上述子问题进行交替性迭代求解,最终获得最优计算迁移和资源分配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联合优化策略不但优于传统的正交多址接入(OMA)方式,而且能获得比平均分配带宽的NOMA技术更低的设备计算代价。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生物分离技术领域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高效、经济、可扩展的分离方法。三相分离法作为一种新型的非色谱生物分离技术,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随着三相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三相分离体系层出不穷,即以叔丁醇为提取剂的传统三相分离体系和以碳酸二甲酯、离子液体、低共熔溶剂为提取剂的其他三相分离体系。此外三相分离法对于成分的提取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仅涉及油脂、蛋白质、酶、多糖和脂溶性色素等化合物的提取,还可满足多种组分的同时分离,实现对原料样品的高值化利用。因此本文主要综述不同类型的三相分离体系、机制并对目前三相分离法在提取组分中的应用进行归纳,以期为更好地利用三相分离法提取食品组分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柔性多状态开关是一种新型智能配电装置。结合柔性多状态开关的功能特点,提出了含柔性多状态开关的配电网分区条件。以多层图分割理论框架为基础,提出了由粗化、分区和还原阶段构成的分区方法。在粗化过程中,提出了基于最短电气距离的粗化方法,使用贪婪图生长算法完成初始分区,并在还原阶段提出了基于路径搜索的还原方法。分区方法不仅能够优化配电网的运行指标,还能够提高配电网的可控性和灵活性。通过IEEE 118节点配电网算例对所述分区方法进行了说明和验证,并结合柔性多状态开关的调控对分区效果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改善配电网的日均馈线负载均衡度,并能够和柔性多状态开关的调控相配合,进一步改善配电网每一时刻的馈线负载均衡度和电压分布。  相似文献   
7.
移动边缘计算(MEC)中的分布式基站部署、有限的服务器资源和动态变化的终端用户使得计算卸载方案的设计极具挑战。鉴于深度强化学习在处理动态复杂问题方面的优势,设计了最优的计算卸载和资源分配策略,目的是最小化系统能耗。首先考虑了云边端协同的网络框架;然后将联合计算卸载和资源分配问题定义为一个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提出一种基于多智能体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的学习算法,以最小化系统能耗。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降低系统能耗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和全部卸载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图规模的急剧增长,对动态图进行实时处理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多现有的算法针对静态图划分是有效的,直接用其处理动态图会带来较大的通信开销。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GN算法的动态图划分方法。首先收集一段时间内加入动态图中的顶点;然后,利用GN算法对这些新加入的顶点进行预划分,产生若干个内部联系紧密的社区;最后,将预划分产生的社区结果插入到已经划分好的当前图中。实验从交叉边数和负载均衡度两方面将该方法与传统流式划分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在公开数据集上,该方法的交叉边数降低了13%,负载均衡度减少了42.3%。由此可见,该方法的划分质量明显优于传统的流式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并行化洪水演进模拟技术发展迅速,在防汛减灾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考虑洪水演进模型的数值方法、并行模式和编程技术等因素后,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洪水演进模型,分析了同构并行和异构并行洪水演进模型涉及的技术细节,提出并行化模型开发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法。最后,提出将来并行化洪水演进模型研发的着力点:非结构网格模型的异构并行化;混合并行的洪水演进模型;适于GPU异构并行的网格形式;并行环境下的实时可视化和交互式计算;基于动态编程语言的模型开发;界面式开发及模型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Resilience in river ecosystems requires that organisms must persist in the face of highly dynamic hydr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Disturbance events such as floods and droughts are postulated to shape life history traits that support resilience, but river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would benefit from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mergent effects in communities of river organisms. We unify current knowledge of taxonomic‐, phylogenetic‐, and trait‐based aspects of river communities that might aid the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resilience mechanisms. Temporal variations in river productivity, physical conne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resulting from floods and droughts are highlighted as key characteristics that promote resilience in these dynamic ecosystems. Three community‐wide mechanisms that underlie resilience are (a) partitioning (competition/facilitation) of dynamically varying resources, (b) dispersal, recolonization, and recruitment promoted by connectivity, and (c) functional redundancy in communities promoted by resource heterogeneity and refugia. Along with taxonomic and phylogenetic identity, biological traits related to feeding specialization, dispersal ability, and habitat specialization mediate organism responses to disturbance. Measures of these factors might also enable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mechanisms to community resilience. Interactions between abiotic drivers and biotic aspects of resource use, dispersal, and persistence have clear implications for river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To support these management needs, we propose a set of taxonomic, phylogenetic, and life‐history trait metrics that might be used to measure resilience mechanisms. By identifying such indicators, our proposed framework can enable targeted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adapt river ecosystems to global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