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98篇
  免费   1608篇
  国内免费   1023篇
电工技术   1692篇
综合类   1609篇
化学工业   2447篇
金属工艺   971篇
机械仪表   1110篇
建筑科学   969篇
矿业工程   846篇
能源动力   745篇
轻工业   798篇
水利工程   352篇
石油天然气   4513篇
武器工业   257篇
无线电   101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25篇
冶金工业   702篇
原子能技术   204篇
自动化技术   247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44篇
  2022年   415篇
  2021年   524篇
  2020年   613篇
  2019年   441篇
  2018年   406篇
  2017年   502篇
  2016年   509篇
  2015年   534篇
  2014年   1022篇
  2013年   1214篇
  2012年   1325篇
  2011年   1440篇
  2010年   1040篇
  2009年   1092篇
  2008年   1061篇
  2007年   1297篇
  2006年   1308篇
  2005年   1165篇
  2004年   887篇
  2003年   835篇
  2002年   725篇
  2001年   614篇
  2000年   486篇
  1999年   392篇
  1998年   313篇
  1997年   266篇
  1996年   248篇
  1995年   204篇
  1994年   151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64年   5篇
  1961年   4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 double pyrovanadate CaMgV2O7 sample was synthesized via a facile solid-state route under an air atmosphere. The nonequilibrium formation pathways of the CaMgV2O7 were investigated via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A multistep reactions path (metavanadates–pyrovanadates–double pyrovanadate CaMgV2O7) was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formation of the CaMgV2O7 considering the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factors. The cell unit parameters of the CaMgV2O7 sample indicated the crystallization according to a monoclinic system with space group P12/c1(14), and the lattice parameters of a = 6.756 Å, b = 14.495 Å, c = 11.253 Å, β = 99.12, and V = 108.806 Å3.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lso confirmed the +5 oxidation state vanadium in CaMgV2O7. The endothermic effects at 1033 and 1143 K were related to the incongruent melting and liquidus temperatures of CaMgV2O7, respectively. The comprehensive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CaMgV2O7 were established in both low- and high-temperature regions, utilizing a physical property measurement system and multi-high-temperature calorimetry (96 lines). The heat capacity (200 J mol K−1) and entropy (198 J mol K−1) at 298.15 K were computed based on the low-temperature heat capacity values, and the enthalpy of formation at 298.15 K was also estimated. The fitted high-temperature capacity can be used to obtain the changes in the enthalpy, entropy, and Gibbs free energy. This study is part of building a reliable thermodynamic database of the CaO–MgO–V2O5 system.  相似文献   
2.
页岩油压裂水平井投产前普遍先闷井,为快速评价体积压裂效果,提出基于页岩油藏闷井压力数据的压后评估方法。通过闷井数值模拟,表征压裂水平井缝网改造区域的压力扩散与流体运移规律,并建立闭合后线性流计算模型和裂缝储集控制数学模型,形成反演裂缝参数与地层压力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压裂停泵后改造区域依次经历井筒末段裂缝控制、全井段裂缝控制以及储集层基质控制下的9个流动阶段,其压降导数在双对数坐标下为不同斜率的多个直线段;应用于吉木萨尔凹陷4口典型页岩油水平井,证明了闷井压力数据能用于裂缝参数和地层压力反演,也验证了提出方法的适用性,可供评价压裂作业效果和优化平台井距借鉴。  相似文献   
3.
针对辽河油田锦91区块超稠油火驱过程所形成的氧化炭和裂解炭的基本性质和火驱燃烧特征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装置开展超稠油低温氧化和裂解实验,并采用气相色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分析产出气组成、焦炭的微观形貌、元素含量和热重损失,并运用等转化率法(Friedman和OFW)求解焦炭燃烧活化能。结果表明:经历250 ℃低温氧化后,超稠油部分转化为氧化炭;经历400 ℃裂解后,超稠油转化为裂解炭和改质油。氧化炭中氧和硫元素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裂解炭。氧化炭表面呈粒度大小不一的焦炭微粒相互融并的微观形貌,且随着温度升高,氧化炭的多孔结构愈发明显;裂解炭呈不规则的块状微观形貌,且随着温度升高,裂解炭表面出现很多凸起状颗粒。氧化炭的生成有助于建立燃烧前缘;裂解炭的燃烧活化能更低,有助于维持燃烧前缘稳定推进。该研究对超稠油火驱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无人预警机系统代表了下一代预警机的发展趋势,以其独特的性能优点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相比有人预警机雷达系统,无人预警机雷达系统受制于平台的气动外形、工作环境和资源供给等方面,面临着很多特殊的技术难题。文章阐述了无人预警机的优势特点,从工程设计角度分析了无人预警机雷达系统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针对系统轻量化设计、阵面构型设计、高效环控设计和宽带高速可靠数据链传输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其关键技术的初步实施路径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南上乌尔禾组油藏为低孔低渗稠油油藏,储集层物性差,注水开发产量递减快,地层能量保持程度低,后油井全面关停。近年来重新压裂复产,初期效果显著,但产量递减率高。为解决油井低产低效的问题,开展CO2表面活性剂复合吞吐技术研究,并进行提产试验。在增油机理实验的基础上,应用多组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CO2表面活性剂复合注入方式及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增产油量随不同吞吐周期注入量、注气速度、焖井时间、开采强度等参数变化的响应关系,确定了复合吞吐的最佳注入参数。矿场实施后,单井自喷达240 d,增产原油630 t,补充地层能量、改善流动性的效果显著,可供同类油藏开发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内蒙古乌拉盖地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水化学计量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及氧化还原分析等,开展区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异性;水岩作用是控制水化学演化的主要因素,蒸发浓缩及离子交换作用次之;硅酸岩风化是主控的水岩作用,碳酸盐岩溶解次之,蒸发岩影响较为微弱,这与区域地质背景相匹配;部分地下水存在硝酸盐污染,空间分析表明区域分散的农牧业及生活污水排放成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重要来源,氧化还原分析表明区域存在潜在的反硝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及半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齐古断褶带头屯河组—清水河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元素分析,选取对沉积环境较为敏感的钒(V)、铬(Cr)、镍(Ni)、钴(Co)、锶(Sr)、锆(Zr)、镓(Ga)等元素,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的古氧化—还原条件、古盐度、古水深及古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头屯河组—清水河组为氧化环境沉积,极个别时期为短暂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Ga、Sr等敏感元素及Sr/Ba指示,研究区头屯河组—喀拉扎组沉积期以淡水环境为主,局部可能有短暂的半咸水环境;清水河组古盐度波动较为频繁,其沉积期咸水与淡水频繁交替。根据Co元素估算,头屯河组—清水河组沉积期水深为2.05~74.20 m,水体深度波动较大。头屯河组—喀拉扎组沉积期气候由温暖湿润转向炎热干旱,清水河组沉积期又逐渐转向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环玛湖凹陷二叠系砂砾岩储层中广泛发育沸石类胶结物。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和能谱分析等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沸石类胶结物中浊沸石最为发育,其次为片沸石,方沸石含量较低,其形成条件为富含Na+、Ca2+、Mg2+的弱碱性还原环境。研究区沸石矿物的晶型较为完整,罕见方沸石与片沸石、浊沸石共生,也没有发生方沸石向片沸石和浊沸石转化的现象,表明沸石矿物是在成岩阶段从孔隙水中自形结晶形成;方沸石形成于早成岩阶段A期,其形成温度较低,为60~70℃,片沸石和浊沸石形成于早成岩阶段B期,片沸石形成温度为90~100℃,浊沸石形成温度为100~110℃。岩石学及矿物学特征表明,研究区沸石类胶结物更易发育于杂基含量较低、分选和磨圆度较好、原生孔隙发育、孔隙水易于流动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砾岩中。早期形成的方沸石易发生溶蚀但其含量较低,片沸石和浊沸石形成时间较晚,更接近油气充注时期,且稳定性较高,一般很难发生强烈溶蚀,因此研究区沸石的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储集性能改善不大。研究区压实作用强烈,适度含量的沸石类胶结物可有效抵御砂砾岩储层的压实作用,保留良好的剩余粒间孔及连通的孔隙喉道,为后期酸性流体的进入提供必要的空间基础,有利于溶蚀作用;大量沸石胶结会破坏砂砾岩原有的储集空间,堵塞孔隙喉道,阻碍后期酸性流体的进入,使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幅度降低,因而不利于储层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发酵水产食品风味形成机制复杂,制备和发酵过程中的原料、所用发酵剂以及设备和加工工艺中的多种微生物相互作用,导致形成的风味成分种类多样,从单一层面对不同发酵水产食品风味成分解析较为困难。近年来,通过利用对不同层面准确解析的组学技术,研究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转录翻译及相互作用,并对代谢物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可用于明确特征风味成分,揭示风味形成机制。因此,多组学技术可以用于动态检测发酵过程中水产品风味成分变化并解析风味形成机制、构建风味化合物代谢网络,探究风味相关微生物及酶作用关系。本文综述水产品发酵中风味形成的主要代谢途径、多组学技术应用于解析水产品发酵过程中风味形成的研究进展,以及多组学技术在发酵水产品风味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科学与水工程》2022,15(3):237-246
Algae and cyanobacteria are known to be able to remove a variety of pollutants from water, including toxic metal ions. In this study, algal and cyanobacterial species growing in two polluted water bodie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Pb(II) removal ability of these isolated species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27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and nine species were isolated as pure cultures. Pb(II) bioremediation of five selected species (Anacystis sp., Chlorella sp. 1, Monoraphidium sp., Phormidium sp., and Uronema sp.) was studied in detail. The mean Pb(II) removal abilities varied among these five species: Phormidium sp. > Monoraphidium sp. > Uronema sp. > Chlorella sp. 1 > Anacystis sp. The Pb(II) tolerance of each species wa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live cell percentage and biofilm formation capacity. Within a period of 3 d, Phormidium sp., Monoraphidium sp., and Uronema sp. showed nearly 90% of survival, and all five species demonstrated biofilm formation capacities exceeding 50%. Furthermore, the Pb(II) removal ability of the five species exhibited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live cell percentage and showed a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biofilm formation capacity. In conclusion, Phormidium sp., Monoraphidium sp., and Uronema sp. exhibited high tolerances towards Pb(II) and presented high removal abilities. Thus, these species can be identified as potential sorbents for development of suitable adsorption systems to remove Pb(II) from aqueous sol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