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5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16篇
水利工程   1篇
无线电   4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决当前模糊测试技术中变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以及变异生成的样本大多经过相同的高频路径的问题,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轻量级程序分析技术的二进制程序模糊测试方法。首先对目标二进制程序进行静态分析来筛选在模糊测试过程中阻碍样本文件深入程序内部的比较指令;随后对目标文件进行插桩来获取比较指令中操作数的具体值,并根据该具体值为比较指令建立实时的比较进度信息,通过比较进度衡量样本的重要程度;然后基于模糊测试过程中实时的路径覆盖信息为经过稀有路径的样本增加其被挑选进行变异的概率;最后根据比较进度信息并结合启发式策略有针对性地对样本文件进行变异,通过变异引导提高模糊测试中生成能够绕过程序规约检查的有效样本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发现crash及发现新路径的能力均优于模糊测试工具AFL-Dyninst。  相似文献   
2.
现有主流智能Fuzzing测试一般通过对程序内部结构的精确分析构造新测试样本,因而严重依赖于当前计算机的性能,往往忽略了已发现的程序异常信息对新测试样本构造的指导意义.为了克服上述缺陷,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异常分布导向的智能Fuzzing方法.该方法针对二进制程序测试,建立了TGM(Testcase Generation Model)样本构造模型:首先根据计算能力收集测试样本集的相关信息;然后随机选择初始测试样本进行测试;最后,基于测试结果初始化模型参数,根据模型优先选择更有效的输入属性构造新样本并进行新一轮测试,通过重复进行该步骤,在迭代测试中不断更新模型参数,用于指导下一轮新测试样本构造.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法可以辅助Fuzzing选择更有效的样本优先进行测试,设计的原型工具CombFuzz在异常检测能力和代码覆盖能力上都有良好表现,同时,在对大型应用程序进行测试时,与微软SDL实验室的MiniFuzz测试器相比,在限定时间内平均异常发现率提高近18倍,并在WPS 2013等软件中发现了7个MiniFuzz无法发现的未公开“可利用”脆弱点.  相似文献   
3.
一种基于fuzzing技术的漏洞发掘新思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前检测软件缓冲区溢出漏洞仅局限于手工分析、二进制补丁比较及fuzzing技术等,这些技术要么对人工分析依赖程度高,要么盲目性太大,致使漏洞发掘效率极为低下。结合fuzzing技术、数据流动态分析技术以及异常自动分析技术等,提出一种新的缓冲区溢出漏洞发掘思路。新思路克服了已有缓冲区溢出漏洞发掘技术的缺点,能有效发掘网络服务器软件中潜在的未知安全漏洞(0day),提高了缓冲区溢出漏洞发掘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于伟东  万爱兰 《纺织学报》2012,33(1):144-150
 针对羊毛针织物起毛起球问题,本文在羊毛的外观形态、空间造型、表面形态与作用即长度、粗细、鳞片形态与表面摩擦和硬度等形和一定取值范围的尺度范畴及其对毛织物起毛起球的影响进行总结,并对前人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一回顾,以说明羊毛的形与尺度的重要,并提示在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利于抗起毛起球这一经典问题的解决和突破。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测试并比较分析新型腈纶纱线与普通腈纶纱线性能,并对采用上述两种腈纶纱线编织不同密度的织物性能进行测试比较。  相似文献   
6.
混合式漏洞挖掘利用模糊测试和符号执行相互协作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标,测试用例的同步是相互协作的关键。然而,现有混合式漏洞挖掘技术方案中,测试用例同步是主要以交换和整合的方式实现,较为单一,忽略了程序状态探索时的运行时信息,对符号执行的执行过程没有充分利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程序关键点的测试用例同步方法,旨在分析挖掘符号执行的执行过程,定位与识别代码覆盖率导向的程序关键点,进而指导模糊测试的测试用例调度与变异过程, 实现更细粒度的测试用例同步。首先,该方法在符号执行过程中识别模糊测试模块难以触及的分支对应的变量集合,并将其提取为程序的关键点。其次,为了充分利用符号求解的结果,该方法将单次求解得到的关键点信息进行进一步组合匹配,以帮助符号执行模块额外生成更多能够被模糊测试模块导入的测试用例。最后,在模糊测试模块中,该方法在种子挑选步骤中优先选择包含关键点信息的测试用例去引导测试过程探索程序的特定区域,并在测试用例变异中着重对关键点位置进行变异以引导其产生能覆盖新代码分支的测试用例。基于混合式漏洞挖掘工具QSYM,本文实现了一个原型系统Sol-QSYM,并选取了12个真实程序进行了实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Sol-QSYM可以提升12.73%的测试用例成功导入率,相较于QSYM提升9.07%的代码覆盖率,并能够发现更多的程序crash。这些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测试用例同步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混合式漏洞挖掘对符号执行中程序状态探索结果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对针织坯布生产中常见的布面起毛和“中央线”疵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机械、生产及技术等角度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8.
操作系统内核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的软件组件, 它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 并提供访问和管理其他应用程序所需的接口和服务. 操作系统内核的安全性直接影响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内核模糊测试是一种高效、准确的安全漏洞检测方法. 然而目前内核模糊测试工作中, 存在系统调用间关系的计算开销过大且容易误判, 以及系统调用序列构造方式缺乏合理能量分配以至于很难探索低频系统调用的问题. 本文提出以N-gram模型学习系统调用间关系, 根据系统调用的出现频次信息和TF-IDF信息优先探索出现频次低或者TF-IDF值高的系统调用. 我们以极低的开销, 在Linux 4.19和5.19版本的24 h实验中分别提升了15.8%、14.7%的覆盖率. 此外, 我们挖掘到了一个已知CVE (CVE-2022-3524)、8个新崩溃, 其中一个获得了CNNVD编号(CNNVD-2023-84723975).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基于覆盖率反馈的模糊测试工具通过跟踪代码覆盖率来指导测试用例的变异,从而发现目标程序中潜在的漏洞。但在闭源软件的模糊测试过程中,跟踪覆盖率不仅带来额外的开销,而且在模糊测试开销中占据主导。本文通过对Windows平台闭源软件模糊测试开销的剖析,锁定其中两个主要来源,插桩开销和“预热”开销。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插桩跟踪的模糊测试方法,在不影响覆盖率计算精度的前提下,采用基于稀疏插桩的跟踪策略,仅对目标程序中覆盖率不可推导的基本块或分支进行插桩跟踪,并根据跟踪结果推导其余基本块或分支的被覆盖情况;同时结合“预热”优化,避免因动态插桩平台反复启动以及对目标程序代码的重复翻译所引入的时间开销。基于上述方法实现的原型工具SiCsFuzzer,在Windows平台9个规模在286KB~19.3MB,类型涉及图片处理、视频处理、文件压缩、加密和文档处理等类型应用所组成的测试集上,跟踪覆盖率引入的额外开销为程序正常执行时间的1.1倍,比传统的基于覆盖率反馈的模糊测试工具快3倍,并发现PDFtk和XnView程序最新版本中的未知漏洞各1个。  相似文献   
10.
杨克  贺也平  马恒太  董柯  谢异  蔡春芳 《软件学报》2023,34(5):2286-2299
大量访问越界、内存耗尽、性能故障等缺陷是输入中有效数据的规模过大,超过临界值引起的.而现有灰盒模糊测试技术中的数据依赖识别和变异优化技术大都针对固定规模输入数据格式,对规模递增输入数据的构造效率不高.为此,针对这类累积型缺陷模糊测试对应的状态特征值最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对特征值依赖的输入数据的格式判别和差分变异方法.根据引发特征值最值更新的有效变异的位置分布和发现频次特征,判别待发现缺陷状态优化是否依赖于输入中相关数据规模的增长,将引发最值更新的有效变异内容应用于规模递增输入数据生成,提升该类累积型缺陷的复现和定向测试效率.依据该思想,实现了模糊测试工具Jigsaw,在测评实验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判别方法能够高效地区分特征值依赖的输入数据组织形式,且提出的差分变异方法显著提升了需要大量输入才能触发累积型缺陷的复现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