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3篇
  免费   479篇
  国内免费   146篇
电工技术   66篇
综合类   311篇
化学工业   670篇
金属工艺   1923篇
机械仪表   352篇
建筑科学   118篇
矿业工程   122篇
能源动力   30篇
轻工业   338篇
水利工程   20篇
石油天然气   75篇
武器工业   58篇
无线电   112篇
一般工业技术   737篇
冶金工业   478篇
原子能技术   34篇
自动化技术   3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256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328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17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297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文炎  秦兴文  杨国平  杨小平  费玉华 《焊管》2022,45(6):45-49,54
通过喷丸工艺在S30432不锈钢管内表面成功制备了塑性变形层,研究了喷丸移动速度、喷丸压力、喷丸距离对塑性变形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喷丸移动速度越大塑性变形层深度越小;喷丸压力越大塑性变形层越深;随着喷丸距离的增加,塑性变形层先增大后减小;对塑性变形层深度的影响顺序为:喷丸速度>喷丸压力>喷丸距离;喷丸处理后表层硬度显著提高,比基体硬度高100HV0.5。研究表明:喷丸前进移动速度1 000 mm/min、后退速度800 mm/min、喷丸压力1.26 MPa、喷丸距离9 mm时得到的S30432不锈钢组织和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2.
《Ceramics International》2022,48(8):11064-11073
CaCu3Ti3.925(Nb0.5Al0.5)0.075O12 [CCTNAO] ceramics were synthesized by microwave assisted solid state reaction technique. CCTNAO ceramics possessed room temperature (RT) dielectric constant (εr) ~ 24,173 with tanδ ~0.149 at 1 kHz frequency. Commercially available epoxy-resin, hardener, Al-powder along with CCTNAO powder were used to prepare epoxy based 0–3 composites. Maximum εr ~33.37 with tanδ ~0.107 at RT were obtained for 40 vol% CCTNAO loading in epoxy. For x = 0.2 in (1-x)[0.8 Epoxy-0.2 CCTNAO]-x Al Epoxy composites, highest εr ~77.6 with tanδ ~ 0.15 at 1 kHz frequency were observed. Increase in εr with the increase of Al filler content in composites is attributed to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 and cluster formations. Different theoretical models were discussed to explain the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synthesized composites.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values of εeff were in close agreement with EMT model (n = 0.13) and Yamada Model (η = 7). An empirical proposed power law εeff = εm(1+x)n, with n ~ 10 had a considerable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ickers hardness test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ascertai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ynthesized composites.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强铝合金航空复杂构件室温成形难问题,通过电阻炉加热及冲压成形试验探究了温热条件对7B04铝合金硬度及成形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及透射电镜探讨其性能变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7B04铝合金加热后,升温速率越快,材料硬度下降越快;在400 ℃以上炉温条件下加热较长时间,硬度会先降后升;在200~450 ℃温度范围内,7B04板材冲压成形性能随出炉温度提高而提高,加热至400 ℃以上出炉冲压成形效果较好,升温速率的提高可以使7B04铝合金在硬度降幅相同的情况下,达到更高的成形温度,获得更好的成形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了优化Q345B低碳钢的表面使用性能,设计相应的药芯焊丝并采用TIG沉积方法制备了Cu基熔覆层,通过OM、SEM、EDS、XRD和显微硬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Cu基熔覆层的微观组织、元素分布、物相组成、界面元素扩散和表面硬度等。结果显示,在成分过冷的影响下,Cu基熔覆层由界面至顶部形成了不同的晶粒形貌。熔覆层主要由FCC结构的Cu-Ni-Cr-Fe固溶体、富Cr析出相和单质C元素组成,其中,由于微观偏析的存在,固溶体内元素分布不均匀,Ni、Fe元素主要富集在枝晶内,在枝晶间浓度较低;富Cr析出相主要以球状或棒状分布在基体上,少量单质C也在基体内均匀分布。研究表明,得益于合金元素的固溶强化和第二相粒子的第二相强化作用,熔覆层平均硬度达到202.8 HV0.1,高于纯铜和Q345B基体。  相似文献   
5.
为了抑制高硼铁基耐磨堆焊合金硬质相Fe2B内部的显微裂纹,改善堆焊合金层的耐磨性能,向Fe-B-C系耐磨堆焊合金中添加不同含量的Cr,研究Cr含量对堆焊层组织形貌、物相组成及硬度的影响。试验采用添加不同含量微碳铬铁粉的方式,利用等离子粉末堆焊的工艺,在Q235钢板上制备具有不同Cr含量的高硼铁基堆焊合金,通过光学显微镜、XRD,SEM,EDS及洛氏硬度等方法对耐磨堆焊层的组织形貌、物相组成及硬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未添加微碳铬铁粉时,堆焊合金层由初晶Fe2B相和共晶组织α-Fe+Fe3(C,B)组成;当微碳铬铁粉的添加量为30%时,出现新的初晶相Fe1.1Cr0.9B0.9; Cr元素具有促使堆焊层组织硬质相Fe2B析出的作用,并且能有效抑制初晶Fe2B相显微裂纹的产生;堆焊层的硬度随Cr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微碳铬铁粉添加含量为55%时,硬度高达到65.5 HRC。  相似文献   
6.
李广宇  李刚  雷明凯 《表面技术》2022,51(6):300-306
目的 探讨活性屏等离子体源渗氮技术提高马氏体不锈钢硬度与耐蚀性能的可行性。方法 将2Cr13马氏体不锈钢进行350~550℃、6 h活性屏等离子体源渗氮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OM)、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渗氮层的组织、成分和相结构,使用显微硬度计测试渗氮层的显微硬度,利用电化学腐蚀试验解析评估渗氮层的耐蚀性能。结果 经活性屏等离子体源渗氮处理后,可在马氏体不锈钢表面形成厚度为2~45μm,N原子分数为20%~25%的渗氮层,其表面显微硬度达1050~1350HV0.25,是基体硬度的4~5倍。350℃时,渗氮层以ε-Fe2-3N相为主,且含有少量αN相;450℃时,渗氮层由αN、ε-Fe2-3N和γ’-Fe4N相构成;渗氮温度升至550℃时,渗氮层由α-Fe、CrN和γ’-Fe4N相构成,αN、ε-Fe2-3N相消失。350、450℃时,渗氮层在3.5%NaCl溶液中的阳极极化曲线出现明显钝化区,而未渗氮的2Cr13不锈钢并未发现钝化区,自腐蚀电位Ecorr由未渗...  相似文献   
7.
摘要:DP1180钢相变动力学方程的构建,有利于其力学性能的精准调控。利用Gleeble 3500对DP1180钢进行相变点测定,结合切线法、金相 硬度法研究了DP1180钢在冷却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规律,绘制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并基于相变产物对相变动力学方程(JMAK方程)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冷速为0.5~1℃/s时,组织为铁素体(F)和贝氏体(B);冷速为2℃/s时,有马氏体(M)出现;冷速为10℃/s时,组织为贝氏体(B)和马氏体(M);冷速大于20℃/s时,组织以马氏体(M)为主;显微硬度随冷速的增加而升高;基于不同相变产物对n值的影响规律,对传统JMAK方程进行修正,构建了基于相变产物的相变动力学方程,预测精度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8.
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了SiCp/Al复合材料,探讨了SiC颗粒质量分数对SiCp/Al复合材料密度、布氏硬度、微观形貌以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C颗粒表面形成了少量可提高界面结合性的Al4C3化合物。随着SiC质量分数增加,SiCp/Al复合材料的密度没有明显的变化,当SiC质量分数增加至25%时,密度明显下降。SiCp/Al复合材料的布氏硬度随着SiC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先增长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SiC质量分数为20%时,材料的硬度最优(HBW 114),平均摩擦系数达到最大值(0.3425),摩擦后试样表面形貌平整且犁沟较浅,SiC颗粒未出现明显剥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直径为ø12 mm、长度为50 mm的SAE8620、SAE8625及SAE8627钢试棒淬火后表面残余应力与碳含量及冷却速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渗碳淬火处理后零件表面均为残余压应力,其值大小在200~600 MPa;随着碳含量和冷却速率的增加,心部硬度值增加,表面残余压应力值减小;同种碳含量的试样心部硬度相同时,冷却速率越高,表面残余压应力的值越小;采用较低的冷却速率有利于提高表面的残余压应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微合金元素Nb对高Ti耐候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行为的影响,通过光学显微镜(OM)、透射电镜(TEM)以及硬度测试等手段比较了0.050%Nb和无Nb试验钢连续冷却转变后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Nb能抑制铁素体相变,促进贝氏体相变。冷却速度由5 ℃/s提高到10 ℃/s,两种试验钢的晶粒细化效果均最显著,无Nb钢和0.050%Nb钢硬度分别增加了22 HV0.2和25 HV0.2。冷却速度为40 ℃/s时,无Nb试验钢中析出物主要为6~13 nm球形Ti(C, N)复合析出物;含Nb试验钢中主要为5~12 nm球形(Ti, Nb)(C, N)和10~15 nm方形(Ti, Nb)(C, N)复合析出物,含Nb试验钢析出物较多,因此析出强化作用更强。在高Ti耐候钢中,Nb产生的晶粒细化作用并不显著。在相同冷速下,0.050%Nb试验钢的硬度略高于无Nb试验钢,最大差值仅为11 HV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