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79篇
  免费   5142篇
  国内免费   3965篇
电工技术   3742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4933篇
化学工业   1976篇
金属工艺   1397篇
机械仪表   5357篇
建筑科学   1274篇
矿业工程   1435篇
能源动力   667篇
轻工业   998篇
水利工程   602篇
石油天然气   1020篇
武器工业   671篇
无线电   995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926篇
冶金工业   679篇
原子能技术   245篇
自动化技术   23711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529篇
  2022年   883篇
  2021年   1188篇
  2020年   1258篇
  2019年   1036篇
  2018年   925篇
  2017年   1649篇
  2016年   1773篇
  2015年   2488篇
  2014年   3736篇
  2013年   3203篇
  2012年   4400篇
  2011年   4926篇
  2010年   3479篇
  2009年   3643篇
  2008年   3712篇
  2007年   4211篇
  2006年   3447篇
  2005年   2746篇
  2004年   2183篇
  2003年   2072篇
  2002年   1573篇
  2001年   1334篇
  2000年   1052篇
  1999年   772篇
  1998年   614篇
  1997年   688篇
  1996年   454篇
  1995年   380篇
  1994年   290篇
  1993年   229篇
  1992年   161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35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0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3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对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进行高温拉伸试验,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拉伸试样断口形貌及断口附近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用Thermo-Calc软件计算试验钢的相变及析出相,研究了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高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试验钢的第Ⅰ脆性区>1200 ℃,第Ⅲ脆性区为850~950 ℃,未出现第Ⅱ脆性区,第Ⅰ脆性区的出现主要是在加热过程中试验钢由γ奥氏体向δ铁素体转变引起的,第Ⅲ脆性区的出现是因为沿晶析出M23C6、M2(C, N)等硬脆相引起的;试验钢的抗拉强度随着拉伸温度升高而降低,断面收缩率在1000~1200 ℃温度范围内逐渐增大并表现出极佳的热塑性,断面收缩率均在70%以上,温度超过1200 ℃后断面收缩率急剧下降;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热锻温度应选择在1000~1150 ℃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试验钢的断面收缩率均在70%以上,并且可以避开第Ⅰ与第Ⅲ脆性区。  相似文献   
2.
自愈合导电水凝胶因其良好的自愈合性能与导电性能,在柔性可穿戴设备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以4-甲酰基苯硼酸(Bn)交联聚乙烯醇(PVA)和聚乙烯亚胺(PEI)构建基于硼酸酯键和亚胺键的双重动态交联水凝胶网络,引入聚吡咯修饰的纤维素纳米纤维(PPy@CNF)构建了具有良好自愈合和导电性的PBP-PPy@CNF纳米复合水凝胶。结果表明,当PPy@CNF的质量分数为0.8%时,水凝胶的力学性能最佳,其最大应力可达6.65kPa,断裂拉伸应变可达2080%,电导率为2174μS/m。基于该水凝胶的电阻式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在应变检测范围0~800%内,灵敏因子GF可分为三个线性响应区域,分别是0~200%(GF1=2.82)、200%~600%(GF2=7.15)和600%~800%(GF3=12.85),该传感器能有效检测人体不同部位的运动,可应用于可穿戴传感设备。  相似文献   
3.
采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建立城市内涝灾害应急管理SD模型。在确定模型变量权重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模型方程式并绘制内涝灾害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实现对事件动态模拟仿真和敏感性分析。将构建的SD模型用于西安市一场典型内涝灾害事件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增长,通过模拟仿真增加对技术因素、社会因素、管理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管控,城市内涝灾害应急管理效果趋于变好;SD模型中不同变量对城市内涝灾害应急管理影响存在差异,需要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提高应急决策时效性。  相似文献   
4.
现有开发者推荐算法通过对任务和开发者的显式信息进行挖掘,抽取任务和开发者的显式特征,完成针对任务的开发者推荐.然而,由于显式信息中的描述信息是主观的,往往是不精确的,现有基于显式特征的开发者推荐算法性能不够理想.众包软件开发平台除包含大量不精确的描述信息外,还包含客观的、较准确的“任务—开发者”成绩信息,可以有效地推断任务和开发者的隐式特征.考虑到隐式特征作为显式特征的补充,将有效缓解描述信息不精确的难题,提出一种结合显式特征和隐式特征的开发者混合推荐算法.首先,利用任务和开发者的平台可见信息充分提取显式特征,提出面向显式特征的因子分解机(FM)推荐模型建模任务、开发者显式特征和相应评分的映射关系.然后,利用“任务—开发者”成绩矩阵提取隐式特征,提出面向隐式特征的矩阵分解(MF)推荐模型.最后,融合面向显式特征的FM推荐模型和面向隐式特征的MF推荐模型,提出多层感知器融合算法.进一步,针对冷启动问题,首先,基于历史数据,构建多层感知器模型建模显式特征到隐式特征的映射关系.然后,针对冷启动任务或冷启动开发者,通过任务或开发者的显式特征求解相应的隐式特征.最后,基于已训练好的多层感知器融合...  相似文献   
5.
针对长距离湿气管线清管时出现的清管器速度过快、管线出口液体峰值过高、提高输量造成能耗增加等问题,基于OLGA软件建立长距离湿气管线清管模型,研究不同输量对水力清管管线入口压力、积液量的影响,研究不同输量下清管器作业时管线入口压力、清管器速度、管线出口累积液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力清管时,输量提升越多管线内积液量越低,但超过一定范围输量提升对积液量影响不明显;在清管器清管时,输量越大,管线入口压力振荡越小,清管器平均速度越高,管线出口瞬时液量峰值也越小。针对某气田进行清管瞬态模拟,结果表明,水力清管作业时将20万m3输量上调至28万m3、清管器清管作业时将输量下调至42万m3清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帧频、全局曝光和光谱平坦等成像应用需求,设计了一款高光谱成像用CMOS图像传感器。其光敏元采用PN型光电二极管,读出电路采用5T像素结构。采用列读出电路以及高速多通道模拟信号并行读出的设计方案来获得低像素固定图像噪声(FPN)和非均匀性抑制。芯片采用ASMC 0.35μm三层金属两层多晶硅标准CMOS工艺流片,为了抑制光电二极管的光谱干涉效应,后续进行了光谱平坦化VAE特殊工艺,并对器件的光电性能进行了测试评估。电路测试结果符合理论设计预期,成像效果良好,像素具备积分可调和全局快门功能,最终实现的像素规模为512×256,像元尺寸为30μm×30μm,最大满阱电子为400 ke^(-),FPN小于0.2%,动态范围为72 dB,帧频为450 f/s,相邻10 nm波段范围内量子效率相差小于10%,可满足高光谱成像系统对CMOS成像器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链路质量预测可以为上层路由协议选择高质量的无线链路进行通信提供依据。采用手肘法优化的K-means++算法,在此基础上自适应划分链路质量等级;选择RSSI均值、LQI均值以及SNR均值作为链路质量参数;基于Catboost评估链路质量,采用网格搜索法优化CatBoost超参数;使用滑动时间窗口得到链路质量时间序列样本集,使用 GRU提取链路质量的时序信息,将时序信息输入支持向量回归预测得到下一时刻链路质量等级。在室内、走廊以及停车场三个场景下实验表明,与基于小波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和随机向量函数链等方法构建的链路质量预测模型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有更高的预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针对导管架平台应变传感器无法覆盖所有结构关键位置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结构多尺度模拟的应变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利用管单元和梁单元建立导管架平台宏观有限元模型,并基于静力分析确定结构的关键区域。建立关键区域的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采用多点约束方法进行梁单元与实体单元的耦合,完成结构多尺度建模。对多尺度模型进行力学分析,确定应变传感器在关键区域的具体布置位置。以南海陆丰13-1导管架平台为对象,基于所提方法确定应变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从而为海洋平台应变监测传感器的布置方案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High-quality p-type semiconducting Co3O4 with mixed morphology of nanoparticles/nanorods are synthesized using a hydrothermal route for high response and selective hydrogen sulphide (H2S) sensor application. XRD and Raman studies revealed the crystal structure and molecular bonding for obtained Co3O4, respectively. The nanoparticles/nanorods-like structures were confirmed for Co3O4 using FESEM and TEM analysis. The EDS and XPS spectra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for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chemical atomic states of Co3O4. The Co3O4 sensor is investigated for gas sensing properties in dynamic conditions. The sensor exhibited the highest selectivity towards H2S among various hydrogen-contained gases at 225 °C. The sensor revealed a high response of 357% and 44% for 100 and 10 ppm H2S gas concentrations, respectively. The Co3O4 sensor exhibited a systematic dynamic resistance response for 100–10 ppm range H2S gas. The excellent dynamic resistance repeatability of the sensor was shown towards 25 ppm H2S gas. The response of Co3O4 sensor was investigated at different operating temperatures and H2S concentrations. The sensor stability and H2S sensing mechanism for the Co3O4 sensor have been reported. Highly uniform and mixed nanostructures of Co3O4 can be the potential sensor material for real-time high-performance H2S sensor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0.
简要叙述了MP PFGun技术工作原理、系统结构特点以及PropFrac脉冲压裂模拟器软件基本功能,并对SSM-XX井的模拟计算P-T曲线和井下压力仪实测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M-XX井采用MP PFGun电缆输送工艺安全,脉冲压裂持续时间长,且利用PropFrac模拟软件指导施工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